长生悠悠两千载
字体: 16 + -

第五十七章 何议?

    “报!”

    宽敞的大殿内,秦国群臣正在举行朝会,在这样一个会议上,一个士兵匆匆忙忙的赶了进来,朝着秦王下跪,所有朝臣都将目光汇聚到了他的身上,位于座上的秦孝公眼眸异色微闪。

    “何事启奏?”

    “启禀秦王,魏国都城大梁的探子来报,魏国正在日夜操练军队,出使时节穿梭往来于宋,卫,邹,鲁,陈,蔡等十二国之间,并均已谈成,准备以带领十二路诸侯朝天子的名义,对我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讨伐。”

    士兵禀告完毕,群臣震惊,在下面忍不住窃窃私语,如今是公元前344年,距离卫鞅变法已经过了十七八年的时间,在这些年里,多次的摩擦碰撞已经使得魏国和秦国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所以这次讨伐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但却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的是魏国竟然联系了那么多个国家一齐向秦国讨伐,虽然仔细观察魏国的名单会发现里面除了齐国以外其他不过都是小猫小狗耳,但是这却侧面证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魏国征伐秦国得到了东方列国的默许。

    或许是因为马陵接连几场大战使得魏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声望急剧下降,想要通过征伐秦国来恢复当年魏武卒的大名,亦或者是对秦国积怨已久,想要一雪前耻。

    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这场战想必是在所难免。

    “安静!安静!朝堂之上吵什么吵呢!”

    看着朝堂上乱哄哄的样子,秦孝公狠狠的拍了两次案板,众人顿时停止了议论,秦孝公扫了一遍众臣,指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问道。

    “杜爱卿有何高见?”

    “王上,魏国素有亡我之心,两国恩怨早已在晋时就已经存在,切不可小心大意,臣认为我们应该早早做好防御公事,以确保万无一失!”

    老人自是杜挚,自从上次刺杀失败之后,秦国朝堂迎来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洗牌,甘杜集团内的甘龙杜挚还有老秦人的势力急剧缩水,甘龙杜挚虽然未被清算,但也选择退居二线。

    杜挚在卫鞅的大方向方面不敢动手,但是也活跃在其他的一些小问题上,本来他是不打算掺合这事,但无奈秦王亲自传唤要听取自己的意见,杜挚也不敢不听从。

    杜挚的回答滴水不漏,惹得朝堂上众人默默点头,而秦王的脸上仍然看不出有其他的变法,他瞥向一边的卫鞅。

    十多年过去了,卫鞅也渐渐显出老态,眼角堆皱,双鬓带霜,再不复当年壮年模样,但卫鞅越是老成,他身上那股法家无情的威压也就越来越强大,但他却没有回应秦王的目光,只是低着头,不知道在思索什么。

    许多人见到卫鞅这副模样也是非常失望,变法已经执行多年,以前许多反对变法的贵族们也因为秦国满满变强而改变了看法,现在朝堂上真正的趋势早已经改写,卫鞅也成为了这一块主心骨,只可惜如今这块主心骨,明显没有如他们所愿。

    “好了,我明白了,关于魏国伐我的事,明日再议。”

    ……………………………………

    压抑的空间里,两个头顶豪华头饰的男子正相对跪坐,一人起酒独酌,一人低头,不知沉思几何。

    “你真的不喝吗?我记得你曾经是如此喜欢喝酒,甚至我记得你还有一笔找我的贷款,是在酒席上面谈成的吧。”

    秦王乐呵呵的笑着喝完樽中的美酒,卫鞅摇了摇头,缓缓道。

    “他走的时候我就曾发过誓,此生若再无法达成他的心愿,此生必不寻酒问愁。”

    “还是这般无趣,这般理由,若我问你《卫君书》是否已经续完你是不是又要回答一句‘缺少了最后一样东西呢?’”

    “秦王既已自知,又何必寻我再问一遍徒增乐趣呢?我们何不聊聊正事?”

    秦孝公此时也放下了酒樽,追问道。

    “又有何事?你制定的度量衡的器皿已经推广到了秦国上下,相信不出五年便能彻底统一尺量。咸阳城的建设已经快要完工了,届时就可以直接入驻新都。”

    卫鞅沉默,他从袖口处缓缓抽出一张卷轴,在见到卫鞅摊开卷轴后指向的那个地点,秦孝公嘴角含笑,用果真如此的语气说道。

    “你果然已经盘算好了对魏国的打算。”

    “这些事情需要时间来解决,还有,也不想让太多人知道。”

    卫鞅将手划过地图上秦国和魏国的交接线,落到了秦国驻扎在边境上的屯兵处上,询问道。

    “秦王可还记得我在两年前和你的那次对话?”

    “自然。”

    秦孝公的眼睛紧盯着卫鞅,吐道。

    “就在魏国马陵之战后。”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

    “魏国和秦国,两者不能并存,必须灭亡,一个不是秦灭魏,就是魏灭秦,这个客观形势是不能改变的。”

    “可有良计?”

    秦孝公抬起眼,卫鞅起身,重重一拜,再说道。

    “看来,单靠秦国一国,纵使全力以赴,万幸而能成国,也定将损失惨重,只能视为下策。若能齐,楚来救是为中策,但齐楚皆有亡我之心,即使答应出兵也必在我定将将接近危亡之时,他们出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分赃,臣熟思三日,以为解困的上策是齐,楚等国不由我请而自行怒而奋起反魏。那么,秦国边境非但可以不耗一兵一卒而固若金汤,而且可以趁大梁受困难以自保之时,迅速出兵,收复河西之地!”

    秦孝公被卫鞅这番言论震惊了,满朝上下皆在想如何抵御魏国的侵略,而卫鞅却在想着如何借力收复河西之地,不论能否实施,单是这份目光就是那些庸才所无法比拟,秦孝公连忙站起身来,握住了卫鞅的手,问道。

    “计划可否周全?又要派谁去实施?”

    “计划早已成竹在胸,而究竟谁去实施。”

    卫鞅有些怅然,但眼神立刻坚定,摊开右手,拍在心口。

    “此计须我亲自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