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风云录
字体: 16 + -

第二十五章 分而治之

    王翊先派了一个士兵去向刘备禀报,顺便窥视一下曹豹等人和刘备的距离。

    送葬的队伍不小,但是持有兵器的,不过五六百人,其他的不是士绅就是普通的百姓,还有一些各地来的官吏,加起来有三四千人。

    这几百士兵除了要护卫灵柩之外,还需要在前开道,自然很是分散。王翊派出去的士兵很快就找到了刘备的位置,回来报告王翊。王翊趁着没人注意,带着人混进了送送葬的队伍,虽有人看见,也没有声张,只以为这是正常的轮换安排。

    在几十个心腹把外人挡开之后,王翊开始向刘备报告他去拜访张昭的成果。

    虽然王翊并没有请到张昭,但是能够得到张昭如此许诺,刘备也很是满意了,所以赞了几句王翊办事得力之类的话。

    紧接着,王翊开始报告章诳的事情。

    刘备听完,道:“丹杨兵骁锐善战,若是尽数遣返,我也颇为不舍。若依子弼之计,分而治之,也算不错。不过子弼今日行事,有些凶险了。”

    王翊回想起来,也暗暗点头,若是章诳不怕死,或者曹豹他们还有安排,那么王翊今天不一定能够迫使章诳背弃曹豹等人,反而可能迫使丹杨派彻底决裂——其实即使是现在,王翊也没有确信,章诳真的投靠了己方,所以王翊派人去沛县调兵,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武力。

    刘备叫过陈到,让他安排人手监视曹豹等人,一旦章诳来见到他们,或者他们有什么异常的举动,就立刻来报。

    王翊道:“我已派人调本部兵来萧县,以防万一。我们可先与曹豹等人商议,劝他们带兵回乡,士兵去留皆凭自愿,如此则不必动刀兵,两相利也。若曹豹等人不从,或者有变,则动兵击之,扣押曹豹、许耽,以他们的名义控制丹杨兵,然后把丹杨兵分拆开来,愿意留下的,单独编成部曲;想要回乡的,交还给曹豹等人,让他们带兵渡江,不过在此之前,都要控制住曹豹等人和他们的主要党羽。”

    刘备叹道:“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王翊道:“明公不必自责,是曹豹等人心怀不轨在先,自取其咎而已,明公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杀他们,已经仁至义尽。以翊之见,若非陶恭祖新亡,不宜杀戮过重,当尽诛曹豹、许耽等将及其党羽,然后收其兵众。”

    一旦不用亲自动手的时候,王翊总能出一些狠辣的计策,而毫无心理负担。

    王翊又补充道:“若是仅动用翊本部兵力,难保万全,明公应该令关、张二将军及吕都尉整顿士卒,并调明公本部人马准备赴郯城,以控制局势。若能不动干戈,自然最好,若是动兵,则须以雷霆之势,平定乱局,以防止更大损失!”

    刘备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又道:“既然如此,我当与糜子仲、陈元龙、赵元达三人商议,让他们暗中调兵赴郯城,以策万全。”

    王翊赞道:“明公高见。”

    至此,刘备集团对付丹杨兵的办法基本确定下来,那就是先利用大势,分化丹杨兵,劝说丹杨派的主要人物带兵回乡——就像彭城相薛礼那样——有所不同的是,薛礼是一个人跑的。如果这样的办法不行,那么就只能动用武力,在给陶谦下葬的时候就控制住丹杨派的主要人物,然后利用他们来做文章。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章诳没有把一切都抖出去——如果章诳为了同乡情谊,甘愿冒着被曹豹等人猜忌的危险,甘愿放弃自己的前途,甘愿放弃王翊许诺给他的东西的话,王翊也无话可说。不过想来章诳虽然算不上聪明,也应该知道若是丹阳兵和刘备发生军事上的冲突,胜算几何——若是丹阳兵胜算大的话,曹豹等人干嘛还要先假装服从,然后“见机行事”呢?

    章诳反水回去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不存在,如果真那样的话,就准备打仗吧。王翊就不信,己方五六万人,在有预谋的情况下,还打不过一万多分散的丹阳兵。

    直到第三天中午,送葬的队伍才走到萧县东北三十多里的汴水边上,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在这段时间里,章诳见过曹豹等人一次,便又匆匆离开了。当然,他也偷偷来见过刘备,主要是报告他在曹豹那里所说的内容——是真是假很难说,不过之后曹豹来见刘备的时候,一改平时不阴不阳的脸色,倒令王翊颇觉意外。

    难道是章诳对曹豹的麻痹起到作用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不必花太多功夫。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王翊目前为止对曹豹意图的判断,全都是基于自己的固有印象和章诳的一面之词作出的,曹豹本人的话,他并没有听过。

    想到这里,王翊猛然出了一身冷汗,这种判断方式若不改变,迟早会吃大亏。

    在一段冗长的礼仪之后,陶谦的棺椁伴着王翊完全听不懂的祷辞开始入土,数千征调来的民工负土成坟,建造坟墓的地上部分。除此之外,陶谦无论如何也是朝廷封的县侯,所以还有专门的民户为他守坟,这些事情自然有人去安排。

    在当晚,陶谦墓地旁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刘备将这次送葬队伍中的实力派代表全都召集起来,商议大事。

    这是第一次由刘备召集的包括了陈登、糜竺这样的徐州本地人和曹豹、许耽这样的丹杨派的会议,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了非必寻常的意义。

    第一个发言的是糜竺,他作为徐州的别驾,理所当然地拥有与他人不一样的发言权。糜竺的言论还是老一套——刘使君有恩于徐州,德才兼备,又有陶府君遗命,天与人归,接管徐州,理所应当。

    接下来下邳相陈登和广陵太守赵昱又把糜竺的话从不同的角度重复了一遍,无非是多引用了几个典故之类的,王翊学识浅薄了些,听不大懂,但大意还是清楚地。

    东海相刘馗继续附和了以上几人的话。

    和这些徐州本地人不是太守就是别驾相比,丹杨派的代表人物官职无疑要寒酸得多——官任国相的彭城相薛礼自己跑了,笮融坐罪下狱,全是自己作的,剩下的曹豹和笮融论地位自然不如以上两人。

    现在丹杨派虽然还有兵,但是政权已经完全不在掌握,失去了和徐州本地人抗衡的资本。所以曹豹和许耽服了软:“向日不知刘使君之能,故而冒犯使君虎威。如今使君领徐州,我等愿效犬马之劳,鞍前马后,还望使君宽宥昔日之过,令我等将功折罪。”

    曹、许二人如此低眉顺眼的样子,让刘备对王翊的话产生了一点怀疑——不怪刘备多疑,实在是他对二人的敌意太重也太坚决了些。当然,他也没有完全相信二人的话。毕竟谁更可信,更不可信,刘备心里现在还是非常清楚的。一念及此,刘备安抚二人道:“二位中郎哪里话?备在徐州,要造福生民,还需二位中郎鼎力相助。”

    二人闻言,姿态更加恭顺,道:“愿尽绵薄之力。”

    墓上无酒,更无歌舞,令这些在笙歌之中软了身子骨的丹杨武将们很不习惯。刘备见他们不安的样子,便问道:“二位中郎,今年贵庚几何?离乡多少年了?”

    曹豹答道:“末将今年四十有二,离乡二十一年了。”

    许耽跟在后面答道:“末将今年四十一,离乡也二十一年了。”

    后面几个丹杨兵得司马虽然不明刘备之意,但见二位中郎将都这样,便也纷纷报了年岁。

    刘备听完,叹道:“诸公去乡离家数十年,为国奔走,甚不易也。备以水代酒,敬诸位,请诸位勿辞。”

    众人纷纷随后举杯,曹豹等人自然不好推辞。

    谈了一阵家国情怀之类的事情,刘备突然问道:“丹杨人思故乡否?”

    问完,不待众人回答,刘备续道:“我常听云长、益德言,他们部下的丹杨人常常思念故乡,想要还乡。不知二位中郎部下的士兵们如何?”

    话说到这份上,曹豹和许耽也就明白过来了——刘备这是想把他们送回家去。

    到底是能带头的,嗅觉比起章诳来要敏锐一些,但也仅止于此了。

    不过曹豹和许耽对回家并不反感,徐州本地人对他们没好感,刘备也不是真心喜欢他们,他们为什么还要留在徐州呢?所以曹豹和许耽就答应道:“丹杨人念故乡久矣,只是徐州数被难,不能还家。如今刘使君来,徐州有所依托,我等也可以顾私了。”

    陈登暗暗唾骂这些不要脸的家伙,丹杨兵虽然有功劳,但是抗曹主力哪里轮得到他们?

    刘备笑了笑,转头问吕由道:“吕中郎怎么不说话?”

    吕由答道:“丈夫从戎,既不更顾私利。故而末将皆以使君之命是从。”

    刘备不管曹豹等人心里如何痛骂吕由,道:“方今国难之际,壮士用命,是国家之福,但也不能不顾家事嘛。家国一体,无家则无国,无国亦无以家为。”

    众人纷纷附和,道:“刘使君之言为是。”

    刘备又道:“以备之意,丹杨人去留皆得自愿。不过丹杨人离乡太久,也不能没有约束,不如这样,等这边事了,我们便把丹杨兵都调到郯城。愿意回家的,编到曹、许二中郎部下,愿留下的,编到吕中郎部下,如何?”

    至此,刘备的目的终于完全表露出来——全部留下或者全部赶走都是不好的,只有分而治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下江东的时候,还需要留下来的丹杨人做带路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