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臣
字体: 16 + -

第100章 五个名额

    能在这里遇见谢显林枫也很惊讶。他看前者与前段时日并无不同,淡淡道:“原来是谢兄,怎么,不回临安做你的大少爷,赖在郑州不走?”

    “哼,郑州是一个人的不成?我就不能小住几日?”

    “能,当然可以。”北风吹的林枫寒津津的,他紧了紧衣服说道:“你住的舒适,谢文正能如你一般舒适么?当点心,别被族人看出马脚,免得身败名裂!”

    林枫嘿嘿一笑,脸上挂着讽刺。谢显恨得牙痒痒,藏在心底的怨毒无限浓郁起来。

    他狠狠瞪了林枫一眼,怒道:“你不要嚣张,有你哭的时候。”他怒吼着,突然看到旁边坐着的林贵,眼珠一转,他想到一事,大笑道:“原来如此,哈哈,我是东山学堂的学子,奉师命来书院校考,你就等着我把你们私塾踩在脚下吧!”

    谢显畅快大笑,他身后围来三人,询问发生了什么。这三人都十四五岁,学子模样,头戴锦帕,身着圆领长袖儒衫,顾盼潇洒。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林枫一个个扫视,观这几人气质便知不是寻常角色。

    他目光略微暗淡,与他们相比,林贵四人就逊色一筹,何况还有个更棘手的谢显。看来校考的真胜面当真微乎其微。

    谢显转身对三人嘀咕一阵,听不清说的什么,就见一个面向老成的青年站出拱手道:“原来是阁下就是“明月几时有”的林枫,久仰!鄙人东山学堂关举,字颜真,此次奉师命领队。”

    “你不是参加的学子?”林枫怔了怔,不由得脱口而出。关颜真笑了笑道:“本不是,现在是了!”

    他看林枫一脸茫然,心道他定还不知,当下说道:“阁下可能不知,州学监正苏侗上任,为校考定了几个规矩,第一点便是由四人小队改为五人,说是按军队编制!”关颜真唏嘘道:“读书校考与军队何关?简直是乱弹琴!”

    “多了一个名额?这名额由领队替补?”林枫错愕问道。

    关颜真道:“自然不是,参考学子有年岁约束,我今岁恰好十六,补了学堂的漏子。那些由先生领队的学堂就没这么好运了,正忙着回去再寻一人,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林枫面沉如水。苏侗新官上任三把火,居然烧到校考名额上。眼看时辰将至,张炜回去肯定来不及,这最后一个名额如何是好!

    他朝关颜真拱了拱手,礼数十足,谢过后拽起林贵往客栈赶。他能感觉关颜真对自己是怀着敬意的,这份敬意与谢显格格不入。

    林贵不敢耽搁,心里的愁云全被抛飞了去。若是因为人数不够不能参考,这才是辜负大家。一想到这,他跑起来比林枫更快几分,马上消失在街头。

    林枫气喘吁吁跟在后面,甫一接近客栈,远远就看见门前几人等着他呢。张炜赶忙招手,拉过林枫便道:“你快准备准备,校考改为五人,最后一人你来!”

    他不由分说,将盖着州学大印的具文塞给林枫。校考场地是州学的一座考堂,寻常入不得,具文就是入场券一类的东西,有它方能安然入内。

    林枫捏着盖着官印的青纸,大口大口喘粗气,断断续续道:“我...我说....为何改了名额,总得有....有个原因吧!”

    无奈摆摆手,张炜道:“别提了,苏监正初时为任,要体现出他这新任监正的作为。每学堂多给一个名额,年龄约束暂缓放开,还有一些关于州学生员的规定,林林总总算起来,全都无关痛痒!”

    张炜很气恼,新任州学监正这幅德行,他开心不起来。日后师弟们进州学归他管教,这如何是好?

    林枫呼吸还没调匀,一听这话忍不住苦笑。这苏老头,装疯卖傻欺负人偏偏赶上现在,这不是添乱么!

    他大喘几口气总算调整好,见林贵从客栈中跑出来,一切已整理妥当。林枫皱着脸道:“行了,我也不准备了,一时片刻也准备不出什么,便这么去吧!”林枫想了想又补充道:“主力是你们四个,我帮不上什么忙,你们得有心理准备!”

    胖子满不在乎“嗨”了一声,大胳膊搭在他肩膀上说道:“你就放心吧,你去撑个过场,余下的交给我们!”

    张熙小六子频频点头,仿佛成竹在胸。林枫又看看林贵,这小子清醒的很,断不会如他们一样得意!可林贵嘴角也挂着笑意,之前的愁云惨淡浑然不见了。

    林枫挠挠脑袋:“林贵,你怎么也高兴起了了?”

    林贵笑道:“大家各有专攻,即作与杂考便交于你了。“明月几时有”的林枫大官人在这两项上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他的弱项有人接手,他自然开心!

    众人也纷纷醒悟,想到林枫是诗词大家,每一首都被人争相传颂呢!有他在,即作绝无问题,且他见识渊博,时时有新颖之论可证,杂考也不须费心。

    剩下的就只有问诗、默经和通篇。问诗就是询问先贤之作,可问些怪癖刁钻的,但不可太过生僻,是否符合标准还要监审估量,弹性很大。这就很考验人品,遇到通达监审,不会让双方太过为难,大家和和气气就好,不须动戾气。

    倘若监审抱着草草了之的心态,那就比较麻烦,曾经比试学子双双考问,一题不答的也有。这就要看监正如何处理了!

    默经是默写科举应试典籍,包括儒家经义,当朝科举取仕的状元、探花、榜眼三人策论,以及当朝承认的少数百家典籍。不默全篇,截取其中一段即可。

    如果非要考校对方全篇,也可,便是最后的通篇。不默写,通篇即为背诵,背诵对方指定篇幅,再论述对其见解。通常篇幅极大,见解也要有独到之处,过的了监审之耳。

    这一项同样不许太怪癖,科举乃中正之道,靠的是实打实的功底,寒窗苦读不容偏锋,这是楚朝科举取士的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