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直播间
字体: 16 + -

第024章 成了东厂番子

    这一次出动的,却是东厂的番子。

    浑身黑衣。背负双刀。阴森恶煞。

    也是五六十个番子,从西门飞驰出城。急匆匆有如闪电流星。

    众人都是静观其变。

    不久以后,也有消息传来。

    却是发现了白莲社的踪影。东厂立刻派人前往缉拿。

    “白莲社……”

    “闻香教……”

    都是非常神秘的组织。盘根错节,潜伏极深。

    白莲社的潜伏能力,据说比闻香教还要厉害。

    在天启年间,锦衣卫曾经多次捕杀闻香教的重要人物。予以其重创。

    可是,白莲社的核心成员,却是始终没有抓到。

    崇祯皇帝登基以后,明确分工。

    锦衣卫负责闻香教。

    东厂负责白莲社。

    这样大家都有正事,就不用闲的蛋疼,互相内讧了。

    还别说,崇祯皇帝的这一招,的确是有效。大家都有正事要做,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内斗了。偶尔还会互相配合一下。

    “二爷,二爷!”

    “二爷,二爷!”

    忽然听到茗烟的声音。却是他赶来了。

    随行的,还有好几个家丁、小厮之类的。一个个都结实强壮得很。

    “有什么事?”

    “老爷命我来保护你。”

    “老爷?”

    “老爷已经回府了。”

    “啊?”

    贾宝玉有些意外。

    话说,自己一直都在宫城外面啊!

    怎么一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便宜老爹?好奇怪。难道他是从天上飞出去的?

    “皇上恩典。老爷入宫了。”

    “哦。”

    难怪。原来是去见元春了。

    估计是见过以后,直接从宫城后门回去了。

    嗯,这就是皇帝的恩典之一了。你给我做事。我就让你去见女儿。

    否则,女儿一旦入宫,做父亲的想要见到,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要不然,省亲怎么会说是天大的恩典呢!

    对于后宫女子来说,是绝对没有回娘家的说法的。

    入了宫,就等于是要死在宫里了。

    历朝历代,都没有后妃回娘家的。

    让贾政进入后宫去见自己的女儿,的确算是恩典了。

    可是,贾宝玉不干啊!

    这样的恩典有什么用?

    还不如赏赐几百两黄金……几百两白银也行啊!

    你崇祯皇帝毕竟是皇帝,不会那么抠门吧?现在的你,内帑什么的,应该是十分充足的吧?

    都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当差了,内帑和国库,怎么也不会空虚吧。

    几百两黄金没有,几百两纹银总应该有吧。

    这么抠门的女婿……

    “皇上有口谕。请二爷赶紧回家。”

    “好吧。”

    贾宝玉只好翻身上马。

    茗烟和其他的家丁也翻身上马。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回到了贾府。

    去书房见贾政。

    贾政脸有忧色,心事重重。

    “爹,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吗?”贾宝玉预先做好了心理准备。

    “你来了啊!”贾政这才回过神来,“坐。”

    贾宝玉内心暗叫糟糕。

    自己的老爹居然神游。

    看来,真的是有什么糟糕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真是崇祯皇帝啊!刻薄寡恩,名不虚传。自己帮他做事,还想要坑自己。

    贾政缓缓的站起来,肃穆,端正脸色,眼神专注。

    贾宝玉也站起来,肃穆站立。

    贾政是要传达皇上的口谕了。

    因为是父子传授,倒也不需要十分规矩。

    如果是皇帝派公公来传谕的话,那是要下跪的。这个分量就比较重了。

    “皇上口谕。说你很好。”

    “谢皇上。”

    “皇上同时钦点你为东缉事厂档头,授百户职。”

    “啊?”

    贾宝玉深感意外。

    东厂档头?百户?有没有搞错?

    你给我一个锦衣卫百户都好啊!给我一个东厂百户有鬼用!

    说真的,锦衣卫的名声,也不是很臭的。文武百官闻着闻着也就习惯了。毕竟,那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的。

    可是,东厂、西厂、内厂的名声,那真的是臭大街了。怎么闻都是接受不了。

    东厂只有太监才愿意加入。就连一般的锦衣卫都不太想靠近。

    也就是刘瑾、魏忠贤肆虐的时候,东厂才能差使锦衣卫做事。

    一般的情况下,锦衣卫的人,都是不愿意听从东厂指挥的。主要是不想名声太坏。

    锦衣卫最多被人骂杀人放火,无法无天。

    可是,东厂却是要被人没卵蛋,断子绝孙的。

    你说哪一个难听一点?

    谁愿意去做没卵蛋的男人啊?

    “爹,这个是什么缘由啊?”贾宝玉还真的要请教一下了。

    “爹也不清楚。”贾政摇摇头,“皇上的心思,难测啊!”

    “总不会是要我入宫做太监吧。”

    “胡说!”

    “那我怎么和东厂的人共事?”

    “不用共事。你有独断专行之权力。这是皇上特别吩咐的。”

    “口说无凭……”

    “这是皇上给你的。”

    “什么东西?”

    贾宝玉伸手拿过来。

    好像是一封密函?似乎是崇祯亲笔?

    “需要的时候,你就将信函拆开。里面有皇上的亲笔信,可以便宜行事。”贾政缓缓的说道。

    “那就太好了。”贾宝玉急忙将这条保命符牢牢的收好了。

    “可是,皇上也说了,如果你打开了密函,你的使命也就到此为止了。”

    “使命?什么使命?”

    “皇上没有说。”

    “……”

    崇祯皇帝也会卖关子了?

    好像史书记载不是这样的……好吧,这是平行世界。

    眼下是崇祯二十六年。别人已经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帝,性格什么的,肯定是有较大的改变了。城府肯定也是锻炼出来了。

    “那皇上要我做什么?”

    “明着寻找海外番商,暗地查访乱臣贼子。”

    “嗯?”

    “两个任务。海外番商。乱臣贼子。”

    “……”

    贾宝玉无语了。

    皇帝好喜欢使用临时工啊!

    这个东缉事厂的百户,就是名副其实的临时工啊!

    别人锦衣卫是有正式编制的。好歹文武百官也是承认的。五军都督府那里,也是有花名册的。有饷银。虽然五军都督府从来都管不到锦衣卫。

    然而,东厂却是名副其实的临时机构。从来都没有正式编制。千户以下,都是临时工。经费自己解决。

    任命一个锦衣卫百户,也是要走程序的。至少要登记造册,玄之于众。

    可是,任命东厂的番子,那就随便了。

    说你是百户,你就是百户。

    说你不是百户,你就不是百户了。

    锦衣卫不幸战死,是有抚恤的。家人也能得到照顾。

    可是,如果是东厂的番子死了,只怕朝堂的文武百官,都会弹冠相庆,喜大普奔。

    又死一个番子!多好!

    最好是东厂番子全部死光!那就天下太平了!

    难怪贾政会如此的心事重重。

    敢情这是一个大火坑啊。

    崇祯皇帝恩将仇报啊!真不是人。

    在贾政这样的文官眼里,东厂简直就是搅屎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自己的儿子,怎么能够加入东厂呢?

    可是,这是皇帝的口谕啊!他曾经推辞过。但是无效。崇祯皇帝的态度很坚决。

    现在,贾政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千万不要让外人知道此事。

    如果外面的人,知道贾宝玉是加入了东厂,成了东厂的档头,那……

    只怕贾府以后都成了瘟疫,谁也不敢来往了。

    谁敢和一个家里有东厂的人来往?

    “要不,过两天,我再竭力请辞。”贾政缓缓的说道。

    “没用的。”贾宝玉摇摇头,“这是皇帝决定的事情,就算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那怎么办?”

    “看着办呗。”

    贾宝玉渐渐的想开了。

    只要是不用自宫去做太监,东厂番子就东厂番子吧。

    反正自己的名声已经不太好听了。再难听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唾面自干。脸皮比城墙的拐角处厚一点就可以了。

    关键是,自己能够从里面捞到什么好处。

    一个东厂档头的腰牌。

    一封崇祯皇帝亲笔书写的信函。

    这是明面上的好处。

    暗地里的好处就是有皇帝罩着。

    时不时的打个架,调戏一下良家妇女,皇帝应该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毕竟,你要我给你做事,总得给点甜头不是?

    皇帝不差饿兵。古人都说死了的。

    “对了,爹,你今天看到元春姐姐了。”贾宝玉错开话题。

    “看到了。”贾政点点头,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高兴的事,大概就是元春了。

    气色不错,心情也不错。

    虽然没有正式的封号,也不至于太受冷落。

    今天皇帝让自己入宫去见女儿,也是一个信号。就是有些事情,贾府做好了,元春地位自然会上升。

    但是如果没办好……皇帝的确是抓到了贾府的软肋啊!

    贾宝玉就这样被逼上梁山了。

    “你意下如何?”贾政缓缓的说道。

    “按照皇上的意思,做好,做的漂亮。”贾宝玉沉声回答。

    “可是……密访是很危险的。”

    “没事。”

    贾政非常的担心。

    贾宝玉却是没有怎么害怕。

    毕竟,他的购物清单里面,是有各种各样的宝贝的。

    随便拿几件出来,就能杀人于无形。

    可惜没有管制武器。

    系统明确表示,违法的物资,禁止交易。

    否则,怎么也得购买几把手枪防身。有危险的时候拿出来,砰砰砰几枪,天皇老子都打死了。

    “你准备从哪里开始?”

    “烟花之地,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