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边缘之伐清
字体: 16 + -

第四十五章 谆谆教导

    王皇后经历过抗清斗争的高潮,也见过因为内部矛盾,义军不得不远走而独立抗清,导致大好形势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她对窦英推崇光武帝,尽量使众将安心,十分赞同。对爱子也是耐心教导,让他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其实,光武帝的名头或许不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是极高。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

    所谓的“光武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

    伟人评价光武帝: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朱元璋:“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李世民:“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刘秀却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造起反来,那叫一个翻江倒海、轰轰烈烈,愣是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王朝。

    连后世的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都推崇,还以光武帝刘秀为楷模。而能成为皇帝的楷模,好象除了尧舜禹汤,就只有光武帝刘秀了。

    “汉高祖、高皇帝皆出身于平民,吾儿皇室贵胄,若能柔远以德、爱慎人命,则德至渥也。”

    王皇后讲完光武的大概事迹,满怀期待地对太子说道:“光武帝虽云出身布衣,却是汉朝宗室之后,与吾儿相差仿佛。”

    在王皇后的思想中,象刘邦、朱元璋这样从草根奋斗到帝王的,都有残杀功臣的黑历史;而象光武等帝王,出身贵族,或是受过良好教育,就没这毛病。

    其实,王皇后这么总结,这么理解,倒也有些道理。出身和教育,确实能决定一个人的品性和胸襟,也能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

    朱慈煊终于是明白为何要学光武了。起码是要把光武挂在嘴边,月月讲,天天讲,让文武百官都听见,都知道。

    “窦将军对孩儿倒是坦诚,敢暗示高皇帝的缺点。”朱慈煊眨着眼睛,笑着对皇后说道:“母后,孩儿都有些等不及,想现在就把封他为侯的赖谕拿出来。”

    王皇后也笑了起来,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说道:“尚未入滇,护驾也未竞全功,这加封敕谕还是要等一等再拿出为好。”

    停顿了一下,王皇后又说道:“窦将军不仅武勇,还洞悉人心、通晓事理,当为吾儿股肱之臣,可多多倚重。”

    朱慈煊点了点头,说道:“孩儿省得。”

    王皇后说道:“还有晋王,亦不可轻慢。”

    朱慈煊笑道:“母后,孩儿仔细想过,想封他个太子太傅,表示孩儿愿以师礼奉之。”

    王皇后想了想,笑着点头,说道:“吾儿用心了,如此甚好。”

    朱慈煊得了夸奖,笑得开心。从退出昆明,经永昌到腾越,又逃入异邦,这些日子以来,朱慈煊似乎都没看到母后笑了这么多次。

    王皇后看着爱子,似笑非笑地问道:“还有哪些事情要和母后说?可不要想着瞒过母后哦!”

    朱慈煊嘿嘿笑了两声,低着头说道:“孩儿今天骑了马。”说完,他又赶紧补充道:“马很矮小,还是在窦将军的指导和保护下,绝无危险。”

    王皇后看着儿子那不安的样子,不由得呵呵笑了,说道:“有人保护倒还使得,此事就此揭过,不必再提了。”

    朱慈煊低着头,悄悄吐了下舌头,再抬头面对母亲时,却已经是满脸笑颜。

    ……………

    昆明城西北角的五华山,原有永历的宫殿。因为南明军队主动撤出,未经战火,房屋建筑依然华丽而壮观。

    由于粮草不继,吴三桂不得不先率所部返回昆明。趁着螨州兵将不在,他便赶来向洪承畴请教方略。

    此次清廷用兵云贵,吴三桂率部冲锋陷阵,独得头功。朝廷给赏,自然不在话下。

    可水涨船高,吴三桂的欲望也随之不断膨胀,听闻清廷有意让他镇守滇省,便做起了继承明代沐氏家族永镇云南的美梦。

    洪承畴只和吴三桂简单叙谈几句,便猜出了他的心思。况且,吴三桂之前也有书信,自是早有沟通。

    所以,洪承畴也不隐瞒,开门见山地直接说道:“兵部经过会商,有意让固山额真宜尔德留镇昆明。再以长伯为统帅,以汉军和绿营兵为主,会同固山额真卓罗及少数八旗兵,前往边外捉拿伪帝永历。”

    “经略,此议大大不妥。”吴三桂急忙说道:“滇省人心未定,各路土司、伪营残兵尚伺机而动。若大军前往边外,倘有意外之变,人马相隔千里,不能回援,其祸非小。”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吾已上疏朝廷,言云南地方蹂躏至极,粮米腾贵,买备无出。土司亦繁多且反复无定,惟利是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是以,须先有安内之计,后方可外剿残敌。”

    吴三桂略微松了口气,恭维道:“经略大才,切中要害,朝廷必会采纳。”

    洪承畴颇有深意地看了吴三桂一眼,淡淡而笑,心里知道吴三桂是想静观朝廷安排,再作定夺。

    因为螨州兵将不习水土,早晚必走,这云南之地,十有八九要倚重吴三桂的兵将人马。

    现在若是穷追猛打,一举荡平南明残余,安定的地方又何须吴三桂的军队镇守?耿精忠的藩地由四川改为福建,便能看出朝廷的处置原则。

    而吴三桂不想继续动兵,一来确实是粮草物资有困难,二来也有暂且放过南明残军,正是养贼自重之计。

    吴三桂的态度很恭敬,又试探着说道:“经略深谋远虑,三桂请教之处尚多,还望经略多多赐教啊!”说着,从袖中抽出一份礼单递过去,“区区钱财俗物,不成敬意,还望经略万勿推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