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五代
字体: 16 + -

第四十三章 善后与抽奖

    乌烈没有接受多少契丹俘虏,只接受了一百多人,他主要接受的还是两百副的兵甲以及少量的牛羊。

    就这样,他还觉得自己是赚了。

    虽然他事后知道,这个契丹千人队,是要西进柳城的,但是在他看来,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支契丹军队要进攻哪里,因此他还是心里承了李辉的人情。

    两支军队分道扬镳,李辉带着部下与俘虏回到了燕郡城。

    在这个年代,是没有什么人权组织的,也没有什么日内瓦条约,俘虏能活着,已经是万幸了。

    因此并没有人关注那些契丹俘虏的生存状况,也没圣母biao表示这样会不会不人道。

    这段日子,李辉忙得脚不沾地,主要是战后的抚恤与伤员的安置问题。

    这是个最关键的事情,善后问题不解决,士兵们今后没法安心作战。

    为了长远打算,抚恤不易过高,那样的话很容易造成今后财政的庞大压力。

    但是像五代这样不抚恤或者是给个一吊钱打发,那也不行,士兵们看到,容易心生不满。

    好在五代纷乱,当兵的大部分都是破产农民,大部分都没有家庭,像这次战死的十九人(一人伤重致死),只有七个人是有家室的。

    但是具体的抚恤问题还是要解决。

    李辉思前想后,决定结合时代背景,制定一份特殊的抚恤条例。

    包括战死军人的妻子、子女、父母等一系列补偿及所享受的政治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耕地、宅院、奴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至于伤残士兵,就好办得多了。

    军中可以留用的就留用,可以让他们辅助后勤,也可以看守兵器房等,实在不行还可以看俘虏。

    至于腿脚不方便的,那就只能放归家中,但是只要还活着,每个月都能领到饷钱的一半,不过他们回家之前,却是可以领走一年的满额饷钱。

    相比较于那些战死沙场的,他们的补偿会有些低,但是最起码命保住了。

    等他宣布这条消息的时候,所有的士兵们都纷纷跪倒发誓向他效忠,就差口呼万岁了。

    原先私下里的流言也不攻自破,他们的李老大果然还是那个李老大,还是专门为了他们着想的那个好长官。

    所有人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从此以后没有后顾之忧了,赏赐、军功都能从马上取了。

    害怕的是,要是哪天上头把李辉调走,或者害了李辉的性命,那怎么办?

    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涿州人,谁不想衣锦还乡,只是他们也都明白,这条件只可能在营州内实施,甚至准确地说,只能在燕郡这个偏远的小地方实施。

    怎么办?

    大家彼此纷纷对视起来,一个心照不宣的联盟就此诞生。

    李辉却是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做法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他们现在缺乏的只是一个明确的纲领,而这个纲领在两年后,就被一个新来的小子率先说出了口,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

    前文说过,燕郡城很小,安置这么多的俘虏,有些拥挤,加上李辉也没想好如何处置这些人,于是他就把在城外修了个俘虏营,同时把军队一分为二,甲乙两队驻扎城外,丙丁两队驻扎城内。

    由于俘获甚多,他在考虑扩军的事情了。

    按理来说,扩军必须要有上面的同意才行,也就是说,他必须征得营州刺史杨靖与防御使刘二柱的同意。

    刘二柱好说,但是杨靖那关他觉得八成没戏。

    别人可能觉得没办法,但是对李辉这个来此后世的人来说,操作起来简直不要太简单。

    造成既定事实呗!

    后世的各种骚操作他还没拿出来呢,那才是真正让古代人佩服的。

    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粮草了。

    虽然俘获的牛羊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稳定的粮食来源才能稳定住军队。

    燕郡这边的汉人太少,别的异族人又不怎么会种植粮食,因此他才要求钱忠随义父薛麻子回柳城,招募一些汉人百姓过来。

    其实他知道,契丹人那边的汉人更多,但是现在还不是时机,好在乌烈答应他放还三百多人的汉人回来,也算是勉强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这几天,日连波达一直想求见他,李辉有意凉着对方,他坚信,对方的利用价值不会是仅仅那几千头牛羊。

    此时他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千里外的柏乡。

    还有三天就是春节了,也就正好到了柏乡之战爆发的时候了,历史到底会不会改写,他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心里不免得有些惴惴。

    当然,五代人不叫春节,而是叫“元正”、“元旦”,也有守岁拜年的传统。

    令李辉惊奇的是,这里竟然已经有了饺子,当地人叫“牢丸”。

    剩下的就是爆竹去岁迎新,自然也没有烟花,甚至连鞭炮都没有。

    受过节气氛的影响,李辉大笔一挥,赐给城内每户汉人家庭一头羊,每口还有一斗的粟米与小麦。

    因此此时城内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称赞新来的李团练是个好官,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

    第二天上午勃骨纥部送还了三百汉人,下午从平州来的难民也到了,城内就彻底成了汉人欢乐的海洋。

    军营内的士兵们受此感染,都有些想家,当然,此时他们的家在柳城,很多人都想回家与亲人团聚。

    但是他们也都明白,作为戍边士兵,是不能随意离开岗位的,尤其是前几天刚经历一场大战,谁知道敌人会不会报复性攻击呢?

    可是大家伙都思念亲人,这可怎么办?

    士兵们纷纷都有些浮躁起来。

    李辉得知消息,回想了下后世的操作,打了个响指。

    当天他就派人通知下面的士兵,有重要消息宣布,除了执勤士兵,都要来校场集合。

    等士兵们纷纷聚集到校场以后,就看到李辉一身戎装地站在台上,旁边有一个大木箱子。

    见人到齐了,他清了清嗓子,朝着下面喊道。

    “将士们,我们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大家该得的赏赐也得到了,当然,土地这块暂时还没发下去,现在都记在账上,再说就是现在发下去,也要等到明天二月才能种麦,这个急不得。我倒是听说大家最近都浮躁得很,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呀?”

    下面的士兵面面相觑,一个个闭嘴不言,谁知道是不是李阎王想办法在整他们呢?

    “王桩,出列!你说!”

    王桩走出队列,“报告,俺……俺不知道啥叫斧凿。”

    李辉眼睛一瞪,“就是烦躁!生气!暴躁!”

    “报告,俺没觉得生气咧,俺又没婆娘,也没尝过婆娘的滋味,生个啥子的气嘛,要生气,也是生老钱那抠门的气,他有婆娘,都不舍得给俺看看!”

    底下的人一听,顿时哄笑起来,钱忠在一旁却是气得拿手指着他,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辉有些牙疼,担心再问下去,闹出更多的笑话来,索性开门见山。

    “今天,我会挑选五名士兵归家,他代表我们回家与亲人团聚,至于为何有五名,大家都知道,我们刚跟契丹人打了一仗,打得他们很痛,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报复回来,因此我们只能挑选五名士兵。”

    士兵们一听,就高兴地欢呼起来,虽然只有五名,但是最起码也是个念想不是?

    待场面稍稍平静下来,李辉就拍了拍旁边的木箱,“这里有大家所有人的姓名,挑中谁就是谁,但是咱们可提前说好了,没挑中的可不准打击报复那些挑中的,谁让你运气不好呢?咱们都是大老爷们,愿赌服输,你们说对不对!”

    唐朝人非常乐于赌博,五代人也不例外。

    大家听说还有这种玩法,纷纷屏气凝神盯着木箱,都认定自己才是运气最好的那个,场面一度陷入诡异的寂静中。

    李辉把手伸进木箱,学着电视上主持人的样子,缓慢地抽出一个纸团,缓缓展开,仿佛在摆弄着稀世珍宝一般。

    别说,下面的大头兵们还就吃这一套,这给他们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恭喜这个……这位兄弟,他获得了第一个返家的名额,他就是——”

    只见李辉朝着小石头招了招手,下面的士兵顿时一阵唉声叹气,要是隔后世,肯定一群人就要大喊内幕了,谁知道李辉只是拿起小石头递来的水囊喝了口水,忽然大声喊道,“丙队丁什郑大壮!”

    “恭喜你,该名额可以弃权,可以转让,休沐三天!”

    士兵们算是被李辉的这顿操作亮瞎了眼,没想到说个名字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俺,是俺!俺中了!”

    丙队中间的一道声音响起,大家纷纷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向他,其中不少人心里想到,这小子是谁,没怎么听过呀!

    越是如此,大家越觉得公平,纷纷期待李辉的下一步操作。

    接下来,校场上一会儿就响起一阵长吁短叹声,其中夹杂着中了的士兵兴高采烈的欢呼声,一会儿就进入屏气凝神的寂静中。

    直到最后一个名额,李辉展开纸条,‘惊讶’地轻咦一声。

    这时候钱忠急忙跳上台去,探头一看,‘不可置信’地叫道,“呀,是李老大中了!”

    李辉佯装不满地把他踹下台,随手扔掉了纸条,“不算不算,我这光棍一条,军队就是我的家,我跟大家伙一起过节,咱们再抽一个!”

    钱忠在台下高声喊道,“李老大你这样不对,规矩是你定的,哪能你自己不遵守的。”

    李辉‘恍然大悟’,接着眼珠一转,“我记得我规定的是可以弃权,也可以转让的是吧?那我就把我的这次机会转让给大伙,我再抽一张,是谁我就把我的休沐转让给他。”

    士兵们被李辉的话感动了,纷纷喊着“弃权”“弃权”。

    最后,只有四名士兵获得了回家探亲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