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苏门
字体: 16 + -

第一百零四章 朝堂形势

    苏重把装修过的医所里里外外查看了一个遍:门诊、病区、药房、手术室等不仅都有明显的分区,每个区域外都有明显的标识。他不禁直呼:“真好!比我想象中的更完美。”

    接下来,就只需把提前定定制的桌案、病床搬进来,在空置一月的时间,就可以开始营业了。当然,这些事情更不需他操心,完全由梁师成一手操办。

    梁师成看到苏重,脸上的笑很是谄媚。如今的官家,每次看到他,就会问一句:“苏重那小子在干什么?”当他每次回答着同样的内容时,官家还会兀自感慨:“那小子竟能忍受学武的辛苦、单调、还有寂寞,不错!”真的,当官家说到苏重时,那似乎常年化不开的阴郁的脸上会不经意的露出一抹笑容,让他看着如沫春风,心情也跟着大好!

    童贯也伺机来了这边一趟,苏重跟他问起赵佶等人的情况,童贯很是无奈的回道:“像他们这般大的孩子哪有不想出来的道理?只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突然变得严厉起来------唉,这不,只要我出宫的时候,他们总让我来看看,咱家也拗不过,每次都会来这里顺道看看-------咱家这就要回宫了,黑儿有什么要捎带的?”

    “嗯----这样吧,麻烦童叔叔跟他们说一声,苏重很想念他们,只要有机会,就去看他们。”

    “这就没了?”

    “嘿嘿---童叔叔,等这医所顺利开业了,我伺机做点好吃的,让童叔叔或是梁管事带进去,还有,告诉他们,我现在崇尚武学,等到我们见面了,得伺机切磋一下。”

    “好好好,他们得了你的讯息,心情应该会好一些。至于学武,他们也听说过了,时常缠着咱家教教他们,可咱家哪敢?不过,现在朝堂的风向在慢慢转变,今天听你这么一说,看来咱家得顺了他们的心意。”

    朝堂的风向变了?

    这是苏重所希望看到的,大宋重文轻武亦是达到了一种畸形的状态。那些士大夫们即便犯再大的罪,也不会有性命之忧,最多就是贬职,权势或是环境差了一些。由此可见,大宋的士大夫的日子还真是快活!

    苏轼回京后,在心理上还是打算求稳。可他不动,皇上动了起来,私下里找他探讨过几次,范纯仁等都一一的谈了几次心,最终达到一致性的意见。少年皇上长进了,懂得与诸大臣们交流了!这是苏轼所落意看到的。只有官家真正成长起来,大宋才有希望!

    其实二愣子皇上的思维很简单,只要哪个大臣愿意配合他进行政治革新,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对这样的臣子会予以充分的信任。苏轼等统一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变革方向,皇上高兴了,太皇太后老人家不高兴了,大部分的文臣更是不高兴。太皇太后不高兴,却是因为感受到随着皇孙的慢慢长大,她手中的权势在缓缓丢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他又特别希望自家皇孙快快成长起来,能担负起管理大宋江山的责任,这是一种特别矛盾的心里。

    可大部分文臣与她的心理感受就不一样了,最好皇上永远不会长大,朝堂的事情完全由他们把控-------顿时群起而攻之,首先发难的就是洛党的主要人物程颐、朱光庭、贾易;跟着朔党主要人物刘挚、王岩叟、刘安世也跟着发难-------所有臣子的矛头一致对准苏轼。

    程颐此人的仕途并不如意,因其博学多才,得到司马光、吕公著的赏识,以布衣之身进入崇政殿说书,成为赵煦的思想导师,竭尽忠诚,一起把赵煦打造成尧舜一样的帝王。显然,赵煦并没有如他的意--------

    朱光庭时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弹劾朝中大臣是他的本质工作,与时任为侍御史的贾易(为程颐门生)同气连枝,以把苏轼等踢出朝堂为己任,但奈何一直不能如意,现在与朔党形成统一的政治堡垒,连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虽然赵煦时皇上,但现在真正执掌朝政的是高滔滔。

    朝堂上,担负弹劾之责的朱光庭首先出列:“禀告太皇太后,臣弹劾苏相及枢密使范纯仁,有意摒弃太祖皇上当初所说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誓言,也忘了当初太祖皇上为何‘杯酒释兵权’!太祖皇上高瞻远瞩,防范于未然——武勋手中倘若拥有兵权,很可能再度挑起战乱,使得天下民不聊生;使得大宋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现在,他们公然重建武勋在朝堂的地位,怂恿诸位将领大肆领兵操练,是对太祖皇上的不敬-------”

    “敢问朱大人,太祖皇上明智地选择分权而治,防止一方独大,起那不该有的野心,但,太祖皇上何曾说过?大宋的兵将就不需要进行操练了?照朱大人的意思,是不是大宋根本就不需要每年花钱养那么多兵将?干脆全部裁撤了?”

    朱大人----这姓真是姓得好啊!

    苏轼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凡是喜欢率性而为。可就调动诸位兵将进行操练的积极性而言,可是合情合理的-----他以及官家,是想适当提高武者在朝堂的地位,可这还不没实行么?能够调动兵将的积极性,确实在幅度上调整了所有兵员的生活待遇——起码每天得有肉吃!但这是他们私下里的承诺,这里面的花费由官家、世家、还有他这位苏相等筹措。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毕竟养兵的花费不是一个小数。他们也是伺机进行了一些内部调整:老弱病残的生计问题将在已经动工的巢谷学院里面解决,他们的工作重心也放到了那一边,只是还没有明里说把他们这部分人从军队里裁撤出来,但,实际已经如此。

    这是一种实验性的过度,如果确实可行,将来大宋所有入伍者,未得到晋升的普通兵员将在三十五岁时勒令退伍;稍有晋升者,退伍年龄可延至四十岁;一般的带兵大将退伍基准为六十岁------这还只是他们私下里经过多次讨论后制定的计划,要真正落实,或许还得等黄河边上的巢谷学院建成以后再进行商榷。

    “苏相这是胡搅蛮缠,下臣何时说过将所有兵将裁撤了?”

    “臣附议,臣亦赞同朱大人所呈,这是一个导火索,这导火索实在太过危险,作为相爷,不能察觉它所可能引发的危险性,就是不称职。臣申请,接触苏轼的丞相之职,让其他老成持重的大臣担任,才能永葆大宋基业稳固。”

    “请问王大人,您口中的老成持重之人是不是就是你自己?”

    “官家,臣惶恐,官家但不能妄言臣的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太皇太后,苏轼此人一贯恃才傲物,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确实不宜为相啊!太皇太后!”

    “忠君爱国?王大人确实忠君爱国,在这朝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就敢说朕妄言------而且,似乎还想挑拨朕与皇祖母之间的关系!”

    “官家,臣惶恐,臣说‘妄言’,是臣一时心急辩解自己的一腔谆谆爱国之心,被官家质疑,是臣的不是。可臣绝对没有挑拨太皇太后与官家之间的关系啊!”

    “好了,王爱卿一心为国,老身明白,皇上也不要再纠结此事,老身累了,如果没有其它重大的事情,就退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