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黄庭坚
“好香,看来我有口福了!”
随着声音进来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外着一件藏青色袍服,头戴东坡帽。
“老师好兴致!-----咦!老师真是高人,还会一手炒菜了,那我说不得得好好品尝。”
苏重蹬蹬蹬走到他面前,昂着头:“你谁啊?”
“黑儿不得无礼!这是黄庭坚黄叔叔------鲁直莫怪,我这小儿调皮得很,还有点人来疯!”
“黄叔叔-------不对啊!爹爹,他叫您老师,黑儿倘若叫他叔叔,这辈分不是乱了么?”
“哈哈哈!老师,您这小儿子实在太有意思了,他如此小,怎么就懂得如斯道理?不愧是老师的孩子!我家那位也有了身子,倘若能如老师般,得此麟儿,弟子也满足了。”
黄庭坚说着,神情上有一丝黯然。
古时孩子的存活率低下,就苏轼一家而言,程母共生了三子三女,长子长女次女均夭折。而黄庭坚也深受其苦,现已四十有余,还只有一女承欢膝下。
“恭喜鲁直,此次定能一举得男。”
“承老师吉言,到时一定早早告知老师,让老师为孩儿冠名。”
此时的苏重,迈着八字步,一双小手背在背后,偏着小脑袋围着黄庭坚转动。
黄庭坚?此时应该是什么官职呢?
不如先看看此时苏轼的官职——礼部郎中,从六品,官俸一百四十两。
黄庭坚:效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正八品,官俸八十两。
啧啧啧,官位都不高!苏重感慨着,自动搜索储存在脑中有关黄庭坚的诗词。此人的名气倒是挺大的,与老爹合称‘苏黄’。既然齐名,朗朗上口的诗作自己似乎找寻不到一首,看来还是自己才疏浅薄!但既然说到了这样的名人,不上述一首诗作却也说不过去,在他的记忆中仅存的或许也就那么一首了:
《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
八年不见,清都降阙,望河叹、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拼此事,人间天上。
野糜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苏重一双漆黑的眸子盯着黄庭坚,又不觉暗自腹诽:就这词的感觉,比老爹的差多了,怎么会齐名呢?
不服啊!
看来这人私心都重,跨越近千年的苏重也不例外。
“小子,你这么看着老哥哥干嘛?”
“黑儿,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王朝云轻声斥责着,一把将他扯了过去。
“哈哈哈---鲁直是不是被这小子看的心里发慌?还别说你,老夫有时也有这种感觉。老夫怜其幼时受了折难,是以娇宠一些,不过,孩子天性善良,只是总有一些人小鬼大,语出惊人罢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师在学生面前显摆自家儿郎聪慧呢?不如我替老师考考这小子,这小肚子里装了墨水没有。”
“这一点可能要让鲁直失望了,老师没有想过让此子有多大的才能,只希望他能快快乐乐、平平安安长大就好,是以没有特意教导过他什么。不过,这小子总喜欢往老师的书房里钻,每次都会把书房弄得特别乱,让他娘要花费差不多一个时辰来收拾。”
“耳濡墨染,说不定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些造化!”
“黑儿的造化大了,老哥哥要怎么考黑儿?”
“这孩子-------”
王闰之在一边看着,也不由得慨叹。
“师娘,男孩子就是要胆大自信,黑儿这般,学生喜欢-----黑儿,听好了,你父亲有一首左牵黄,右擎苍的词,能背诵给老哥哥听听吗?”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不是?”
“咦!这小家伙确实厉害哟-------告诉老爹,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爹,这有什么奇怪的,我那两个哥哥每天早起都会摇头晃脑的背书,难免在兴头上大声背诵爹爹的好词好诗,听得多了,也就记得了。”
“这么说也有道理,那背诵来给我们听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孩童清脆悦耳的背书声,在几个大人听来,竟有几分抑扬顿挫之感,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之态尽显。
“哇!我们的黑儿真厉害,看来老爹得早点叫你读书认字了。”
“爹爹,黑儿还不想开蒙读书,让黑儿多玩几年,好不好?”苏重嘟着小嘴,卖起萌来。他知道,读书肯定是要读的,能迟几年,也能多玩几年。再说,多半的繁体字他也认识,学起来也没什么兴趣,还不如慢慢吸收来得自在。真到了不得不读书时,装装样子就行了。
至于练字,自己这年龄也不适合。最早也得到五六岁的样子,才会正儿八经的练字。老爹的字好文也好,才情那么高,自己怎么学也肯定赶不上,不如多在其它方面下心思,想必老爹也不会为难他。
这么一想,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老爹虽是大文豪,却不像其他大儒那么迂腐——似乎世上除了学好四书五经,懂得孔孟之道才是正理,其余的都是歪门邪道!
苏轼一边炒菜,一边品尝,按照苏重的火候把握,其味竟然特别爽口。黄庭坚到时,只剩一道鱼汤等着出锅了。
苏重见饭菜均熟,主动跑出去喊哥哥们吃饭。
苏轼一家人不多,总计八人,刚好团团圆圆一桌,平常的日子,也不怎么像当下的习惯,男主人、女主人、仆从分开进食。用苏轼这个一家之主的话说,一家子团团圆圆吃饭才够味!
今天的晚饭多了黄庭坚,饭厅里除了苏轼和黄庭坚,也只有苏迨苏过在一边相陪;常叔爷孙俩把饭菜端到了后院;苏重和王闰之、王朝云就在厨房里用饭。
苏重倒也觉得自在,他也知道适可而止,不能再去多显摆,或是去捣乱。
“老师这炒菜的功夫怕是比得上高级大厨了!”
黄庭坚吃了一口小炒肉片,满齿留香、润滑可口、余味无穷---不禁感慨。
“是吧!老师自己也这么觉得,等哪天去开一间饭馆,不知会不会有人捧场---哈哈哈!”苏轼一点也不懂得谦虚,不仅对黄庭坚的赞美照单全收,还自我发挥了一下。
“这---恐怕是老师的梦想了!如今朝堂复杂,高太后还仰仗老师力挽狂澜;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也不能没有老师的照拂。”
“唉!老师老了,经历这么多事,老师也不是矫情,确实有了退意。但,君恩未报,不是做臣子该有的想法。可,正如鲁直所说,朝堂复杂,为师性情平直,从不懂得暗藏玄机,哪里是那些人的对手?”
“喝酒、喝酒!惹得老师心生凄凉,是学生的不是——回到家中了,原本就不该提朝堂之事。”
“哈哈---说的也是,老师有家人相伴,还有鲁直这样的贤才陪着喝酒——人生快意莫过如此!”
苏轼豪爽地端起酒杯,轻轻碰触了一下黄庭坚的杯盏,心情油然大好。
俩人喝着小酒,品着炒菜的香味,特别满足。
苏迨苏过心里有万般疑惑,老爹平常做菜都是装样子,其实真正把那几道传说中的菜完善的,还是他们的娘亲---但老爹动手了,功劳就是他的,谁也不会因此说什么,也是让老爹小小满足一下。
炒菜?
他们相信他们的娘亲或是如娘都不会,确实也应该只有见多识广的爹爹捣拾的出来,不禁也暗自佩服。
兄弟俩今天的胃口很好,就着菜吃了三大碗饭,还喝了一大碗鱼汤。吃完了,苏迨在一边为两位喝酒的人樽酒;苏过则跑进厨房,想伺机解惑。
随着声音进来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外着一件藏青色袍服,头戴东坡帽。
“老师好兴致!-----咦!老师真是高人,还会一手炒菜了,那我说不得得好好品尝。”
苏重蹬蹬蹬走到他面前,昂着头:“你谁啊?”
“黑儿不得无礼!这是黄庭坚黄叔叔------鲁直莫怪,我这小儿调皮得很,还有点人来疯!”
“黄叔叔-------不对啊!爹爹,他叫您老师,黑儿倘若叫他叔叔,这辈分不是乱了么?”
“哈哈哈!老师,您这小儿子实在太有意思了,他如此小,怎么就懂得如斯道理?不愧是老师的孩子!我家那位也有了身子,倘若能如老师般,得此麟儿,弟子也满足了。”
黄庭坚说着,神情上有一丝黯然。
古时孩子的存活率低下,就苏轼一家而言,程母共生了三子三女,长子长女次女均夭折。而黄庭坚也深受其苦,现已四十有余,还只有一女承欢膝下。
“恭喜鲁直,此次定能一举得男。”
“承老师吉言,到时一定早早告知老师,让老师为孩儿冠名。”
此时的苏重,迈着八字步,一双小手背在背后,偏着小脑袋围着黄庭坚转动。
黄庭坚?此时应该是什么官职呢?
不如先看看此时苏轼的官职——礼部郎中,从六品,官俸一百四十两。
黄庭坚:效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正八品,官俸八十两。
啧啧啧,官位都不高!苏重感慨着,自动搜索储存在脑中有关黄庭坚的诗词。此人的名气倒是挺大的,与老爹合称‘苏黄’。既然齐名,朗朗上口的诗作自己似乎找寻不到一首,看来还是自己才疏浅薄!但既然说到了这样的名人,不上述一首诗作却也说不过去,在他的记忆中仅存的或许也就那么一首了:
《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
八年不见,清都降阙,望河叹、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拼此事,人间天上。
野糜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苏重一双漆黑的眸子盯着黄庭坚,又不觉暗自腹诽:就这词的感觉,比老爹的差多了,怎么会齐名呢?
不服啊!
看来这人私心都重,跨越近千年的苏重也不例外。
“小子,你这么看着老哥哥干嘛?”
“黑儿,你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王朝云轻声斥责着,一把将他扯了过去。
“哈哈哈---鲁直是不是被这小子看的心里发慌?还别说你,老夫有时也有这种感觉。老夫怜其幼时受了折难,是以娇宠一些,不过,孩子天性善良,只是总有一些人小鬼大,语出惊人罢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师在学生面前显摆自家儿郎聪慧呢?不如我替老师考考这小子,这小肚子里装了墨水没有。”
“这一点可能要让鲁直失望了,老师没有想过让此子有多大的才能,只希望他能快快乐乐、平平安安长大就好,是以没有特意教导过他什么。不过,这小子总喜欢往老师的书房里钻,每次都会把书房弄得特别乱,让他娘要花费差不多一个时辰来收拾。”
“耳濡墨染,说不定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些造化!”
“黑儿的造化大了,老哥哥要怎么考黑儿?”
“这孩子-------”
王闰之在一边看着,也不由得慨叹。
“师娘,男孩子就是要胆大自信,黑儿这般,学生喜欢-----黑儿,听好了,你父亲有一首左牵黄,右擎苍的词,能背诵给老哥哥听听吗?”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不是?”
“咦!这小家伙确实厉害哟-------告诉老爹,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爹,这有什么奇怪的,我那两个哥哥每天早起都会摇头晃脑的背书,难免在兴头上大声背诵爹爹的好词好诗,听得多了,也就记得了。”
“这么说也有道理,那背诵来给我们听听!”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孩童清脆悦耳的背书声,在几个大人听来,竟有几分抑扬顿挫之感,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之态尽显。
“哇!我们的黑儿真厉害,看来老爹得早点叫你读书认字了。”
“爹爹,黑儿还不想开蒙读书,让黑儿多玩几年,好不好?”苏重嘟着小嘴,卖起萌来。他知道,读书肯定是要读的,能迟几年,也能多玩几年。再说,多半的繁体字他也认识,学起来也没什么兴趣,还不如慢慢吸收来得自在。真到了不得不读书时,装装样子就行了。
至于练字,自己这年龄也不适合。最早也得到五六岁的样子,才会正儿八经的练字。老爹的字好文也好,才情那么高,自己怎么学也肯定赶不上,不如多在其它方面下心思,想必老爹也不会为难他。
这么一想,他觉得自己很幸运,老爹虽是大文豪,却不像其他大儒那么迂腐——似乎世上除了学好四书五经,懂得孔孟之道才是正理,其余的都是歪门邪道!
苏轼一边炒菜,一边品尝,按照苏重的火候把握,其味竟然特别爽口。黄庭坚到时,只剩一道鱼汤等着出锅了。
苏重见饭菜均熟,主动跑出去喊哥哥们吃饭。
苏轼一家人不多,总计八人,刚好团团圆圆一桌,平常的日子,也不怎么像当下的习惯,男主人、女主人、仆从分开进食。用苏轼这个一家之主的话说,一家子团团圆圆吃饭才够味!
今天的晚饭多了黄庭坚,饭厅里除了苏轼和黄庭坚,也只有苏迨苏过在一边相陪;常叔爷孙俩把饭菜端到了后院;苏重和王闰之、王朝云就在厨房里用饭。
苏重倒也觉得自在,他也知道适可而止,不能再去多显摆,或是去捣乱。
“老师这炒菜的功夫怕是比得上高级大厨了!”
黄庭坚吃了一口小炒肉片,满齿留香、润滑可口、余味无穷---不禁感慨。
“是吧!老师自己也这么觉得,等哪天去开一间饭馆,不知会不会有人捧场---哈哈哈!”苏轼一点也不懂得谦虚,不仅对黄庭坚的赞美照单全收,还自我发挥了一下。
“这---恐怕是老师的梦想了!如今朝堂复杂,高太后还仰仗老师力挽狂澜;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也不能没有老师的照拂。”
“唉!老师老了,经历这么多事,老师也不是矫情,确实有了退意。但,君恩未报,不是做臣子该有的想法。可,正如鲁直所说,朝堂复杂,为师性情平直,从不懂得暗藏玄机,哪里是那些人的对手?”
“喝酒、喝酒!惹得老师心生凄凉,是学生的不是——回到家中了,原本就不该提朝堂之事。”
“哈哈---说的也是,老师有家人相伴,还有鲁直这样的贤才陪着喝酒——人生快意莫过如此!”
苏轼豪爽地端起酒杯,轻轻碰触了一下黄庭坚的杯盏,心情油然大好。
俩人喝着小酒,品着炒菜的香味,特别满足。
苏迨苏过心里有万般疑惑,老爹平常做菜都是装样子,其实真正把那几道传说中的菜完善的,还是他们的娘亲---但老爹动手了,功劳就是他的,谁也不会因此说什么,也是让老爹小小满足一下。
炒菜?
他们相信他们的娘亲或是如娘都不会,确实也应该只有见多识广的爹爹捣拾的出来,不禁也暗自佩服。
兄弟俩今天的胃口很好,就着菜吃了三大碗饭,还喝了一大碗鱼汤。吃完了,苏迨在一边为两位喝酒的人樽酒;苏过则跑进厨房,想伺机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