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功德系统
字体: 16 + -

第五十章 上奏天子

    研究了一番系统的功能之后,张大素大致了解了这个系统的作用,反正现在也用不了,就暂时先不管他了,张大素又开始研究起眼前的案件。

    关于对王老七的处置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虽然王老七的遭遇十分凄惨,王老七也值得同情,但是王老七毕竟伤了那么多条人命,所以王老七的遭遇再凄惨也难逃一死,唯一的区别就是斩立决还是斩监侯,也就是现代说的死刑还是死缓。但是这个案件中还有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就是王老七因何突然砍人?要知道王老七如果真的是因为妻儿的死砍人的话早在李家村时就砍了,更何况李家村的人与他妻儿的死有间接的关系。为何王老七没有在李家村砍人,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在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长安砍人?王老七砍人前又收到了什么刺激或者是受到别人的蛊惑?

    第二个疑点就是王老七的刀是哪来的?要知道在大唐初年,铁也属于战略资源,对于铁器的管制还是比较严格的,铁器的价格也不便宜。即便是家用的菜刀大家也都保管的严严实实的,更何况王老七用的刀可不是一般的菜刀,而是类似于军用刀具的一种大砍刀。这种东西王老七一个疯子是从哪得来的呢?如果是在路上捡到的,那么这把刀的原主人又是谁,这种东西一般情况是不会丢失在路上的,原主人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刀丢失在路上的?如果是别人给王老七的,那么也可能是这个人蛊惑王老七砍人的?这个人的身份是什么?意图何在?

    这种种的疑点都让张大素隐隐感觉到这件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阴谋。

    想到这些,张大素派人把县丞陶宇、县尉雷五等人喊来。陶宇等人来了之后道:“大人,不知大人叫我等前来有何吩咐?”

    张大素道:“陶县丞,关于上午的案件雷县尉已经带人调查清楚了,想必你也知道了吧,不知陶县丞和雷县尉认为这王老七该如何处置?”

    陶宇道:“回大人,这件事的缘由属下已经听雷县尉说过了。王老七也是一个可怜人啊,王老七虽然可怜,但是毕竟砍死砍伤那么多人,法不容情,以属下之见王老七当判斩立决。”

    雷五道:“陶县丞说的不错,法不容情,但是法不容情人有情,王老七的死刑是一定的,但是眼下年关将近,王老七又着实可怜,属下认为可以判王老七斩监侯,明年秋后再斩。”

    张大素听了陶宇的话点了点头,说到:“陶县丞想法都不错,法不容情,但是雷县尉的说法也有道理,眼下年关将近,更何况正值陛下初登大宝,要改年号的时候,这个时候杀人确实不详,就按雷县尉说的,判王老七斩监侯,明年秋后再斩。”

    陶宇道:“大人英明。”

    张大素道:“好了,这件事就这样吧,你们先去把王老七关入死牢,把这件事情的卷宗写清楚,然后上报刑部。”

    陶宇等人道:“遵命。”说罢,陶宇等人便领命而去了。

    关于这个案件的疑点,张大素并没有告诉陶宇等人,只是借口年关将近先判王老七斩监侯,只等以后在想办法把幕后之人引出来。

    之所以没有告诉他们,一方面是张大素初到长安县,对于县衙内的众人还不熟悉,更谈不上信任,贸然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告诉他们,万一他们跟幕后之人有关或者幕后之人认识他们,旁敲侧击的找他们打探消息,容易走漏风声,打草惊蛇,以后再想抓幕后之人就麻烦了。另一方面,张大素想要考察一下这县衙之内有没有聪明人,能够想到这个案件背后的疑点,如果有的话可以适当的培养一下,让他替自己处理部分公务。要知道张大素目前身兼文武双职,如果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那非把自己累死不可,当年诸葛亮为啥死的,就是因为诸葛亮不懂得放权,事必躬亲,什么事都自己亲自操劳,最后活活把自己累死了。

    让陶宇等人回去之后,张大素又想起了这个墨刑,墨刑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这种刑罚对人的打击太大了,即使是犯人无意犯错或者犯罪之后有所悔改也会被身边的百姓亲朋疏远,在外人眼中,一次犯错便一辈子都是坏人,就像王老七这样。因此张大素准备上书李世民,建议修改律法,删掉这些对人格有侮辱的刑法。

    第二天一早,张大素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去长安县办公,而是去了太极宫。

    太极宫中,李世民正在朝会,一众文臣武将都在场,突然內侍禀告:“陛下,长安县县令张大素有本要奏?”

    李世民一听是张大素,说道:“张大素这个小子,刚当上长安县县令才几天啊,就有本要奏,宣他进来,看看我们这位大唐奇才有何要事要奏?”

    內侍出门对张大素道:“张大人,陛下宣你进去。”

    张大素进入太极宫中,向李世民施礼道:“微臣长安县县令张大素拜见陛下。”

    李世民道:“免礼,大素啊,不只今日入宫有何要事要奏。”

    张大素道:“陛下,各位大人,昨天长安城内发生了一起疯子砍人的案件不只陛下和众位大人可曾听说?”

    李世民及一众大臣都道:“听说了。”

    这件事昨天在长安城传的风风火火,一天之内便人尽皆知了,李世民和一众文武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是不知道张大素在朝堂上提起这事是何意?

    张大素便把昨日长安县发生的这个案件的缘由一一向李世民及在场的文武大臣说了个明白。

    李世民听了王老七的遭遇唏嘘道:“这王老七也着实是可怜,大素,难道你是来请朕赦免这个王老七的?”

    张大素道:“回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王老七虽然可怜,但是他毕竟杀了人,法不容情,臣以判他斩监侯,只等报批刑部后明年秋后问斩,臣此来是另有缘由。”

    李世民不解其意,问道:“有何缘由?”

    张大素道:“陛下,臣请废除墨刑等一众对人体外形有所损伤的刑罚。在昨天的案件中,王老七本是一个老实人,只因被人诬陷入狱受了墨刑便遭受了百姓的排斥,这才酿成了最后的惨案,向王老七这样的人有不少,他们或是无意犯罪,或是犯罪后有所醒悟,但是这些人即便是出狱也不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样的刑罚对犯人真是太严重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此臣以为对于一些普通的罪犯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而不是给他使用刑罚定性这个人的一生。因此,臣请废除墨刑等一众对人体外形有所损伤的刑罚。”

    听了张大素的话,朝中一众文臣都赞同不已,一个个上奏到:“陛下,臣等统一张大人的说法,臣请废除墨刑等刑罚。”

    李世民听了之后也很是高兴,这对于李世民这个皇帝来说是一件很得民心的事情,百姓们都会称颂他的功德。于是下旨道:“准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何在?”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听到后站出来道:“臣在。”

    “命你等三人代领刑部及大理寺一众官员重新修订律法,墨刑等刑罚废除,改为流放或者劳役。”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