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离间之计
该来的人都来了,于是就在黄太吉的棺前,建虏众亲贵开始讨论撤军事宜。
豪格已经哭的站不起来了,但说到议事,他还是咬牙坚持,擦干眼泪,在自己的位置坐下---阿玛已死,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担子现在都落在他豪格一个人的肩上,他必须独自挑起,以告慰阿玛的在天之灵。
虽然阴谋狡诈他不如多尔衮,但绝不能在气势上被多尔衮压过!
代善,多尔衮和豪格三个亲王坐在最上首,两边下首分别是阿济格,多铎,罗洛浑,尼堪等贝勒贝子,外一圈则是各旗理政大臣和都统,内内外外,都是满人---撤军是密事,要八旗自己先有决定、先取的共识了,才会通知蒙古旗和汉军旗。
议事由代善主持。
代善拿出早就制定好的一份撤军计划,征询众人的意见。
多铎为前锋,为大军开路;多尔衮代善和豪格统领主力,在中军护卫黄太吉的棺椁,断后由阿济格负责,并接应此时尚在昌平顺义和明军对峙的人马。
“你们以为如何?”代善问。
在黄太吉身死,两黄两白情势紧张的情况下,任何小事都有可能掀起大波澜,何况谁做先锋,谁为断后,本身就非常敏感。身为主事人,代善不得不小心谨慎。
代善先看豪格,当豪格点头后,再看多尔衮,在多尔衮也点头,其他亲王贝子都没有异议,尤其阿济格和多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之后,代善微微松口气。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吧。”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和豪格起身领令。
大军今夜准备,明日清晨,各部各旗,依次依令,拔营起行,渡过运河,出长城,返回辽东。
而黄太吉驾崩之事,各军依然要保密。出关回到盛京之前,决不能泄露,违者,斩!
军议只讨论了撤军之事,对于黄太吉的后事和未来谁来继承大统,众人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提起,另外,多尔衮被刺之疑和豪格战败之罪,阿济格和多铎原本是想要提的,不过被多尔衮用眼神制止了。
两黄旗和两白旗彼此的戒备和敌意,在豪格归来后,变得更加明显了,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大臣分别聚拢在豪格和多尔衮的身边,都在对未来可能的争斗做准备,虽然黄太吉死了,豪格兵败河间府,但两黄旗对豪格的支持,却并没有改变,凭借黄太吉留下的政治资产和军事实力,支持豪格的力量,依然是强于多尔衮的。
这一点多尔衮心知肚明,因此他才要隐忍,而不是在这个时候,挑起争端,和两黄旗撕破脸。
满八旗做了决定,没有异议之后,这才将几个蒙古王爷召到帐中,先令他们跪地发誓,不得泄露今晚之事,然后才将黄太吉已经“驾崩”之事告知,几个蒙古王爷听罢,都是伏地“哭嚎”。
……
“多尔衮这个贼子,竟然使出苦肉计,害死我阿玛~~”
夜晚,已经哭红了眼睛,哭哑了嗓子的豪格,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切齿的咒骂。
和鳌拜一样,听完八大臣的讲述,尤其是黄太吉临终前的言语之后,豪格也坚定的认为,多尔衮被刺,根本就是一场戏,而皇阿玛只所以死,就是被多尔衮气死的!
主子如此,两黄旗八大臣,加上何洛会,都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发誓,无论如何,他们也要把小主子推上皇位。
豪格和两黄旗在激烈算计皇位的时候,多尔衮却暂时抛开了对“皇位”的垂涎,转而思谋妥善撤军之策。
……
深夜,多尔衮在十几骑的护卫下,策马走出辕门,远远望着令他折戟沙场的通州城,脸色无比凝重,想了一下,他对跟在身边的苏克萨哈说道:“以前本王一直以为,少年英才和天纵英明,不过就是太祖和我八哥那样,世间再难有,但想不到明太子小小年纪,居然也有如此本事和谋略,完全不像是他那个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不经历练的皇帝父亲,现在,明太子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挡住了我大清的入塞,我军退走,明太子声威必定更隆,甚至会压过他那个坐在皇宫里的,还不到四十岁的皇帝父亲,如果我军使用离间,再拔高明太子的声望,你说,崇祯皇帝会不会对他这个儿子,有所戒心呢?”
原本,多尔衮这些话,是想和大学士范文程说得,但范文程是黄太吉的亲信智囊,在黄太吉刚死,情势敏感的情况下,范文程是不可能单独和他见面的。
没有范文程,多尔衮只能凑合着和苏克萨哈说。
当然了,萨克萨哈不是没有准备,而在这之前,他奉了多尔衮的命令,悄悄去见了范文程,和范文程密谈很久,范文程的意思,他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
苏克萨哈拱手,照着范文程的话回答:“范先生说,汉人有句话,叫做间不疏亲,意思是,再好的离间计,也不能疏远父子兄弟的关系,因为他们是最亲密的血亲。但奇怪的是,汉人历史上,父子被离间,骨肉相残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唐玄宗和太子李瑛。刘据和李瑛,都是汉武帝和唐玄宗的血亲儿子,但却都因为父亲听信奸人的谗言,而被害死,连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聪明的皇帝,都能被离间上当,何况崇祯乎?”
多尔衮望向通州城头,脸色凝重:“但明太子可不是刘据和李瑛那样的软太子……”
“那反倒是好了。”
苏克萨哈道:“范先生说,崇祯今年刚三十五岁,还在盛年,父盛子壮,天悬二日,就算崇祯自己不疑,也会有人替他疑的。虽然明国的体制不同于汉唐,对太子十分宽容,但人性是不会变的,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在自己尚在盛年的时候,所有的风头就都被年幼的儿子抢去,加上崇祯勤政,什么事情都想管,明太子又偏偏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常常有逾越大胆的动作,范先生以为,只要计策得当,谣言应该可成,不管最后是父杀子,还是子篡位,对我大清,都是好事一件。”
多尔衮眼睛微微发亮,随即很理智的摇头道:“本王没那么大的想法,只要崇祯暂时收了明太子的兵权,给我大清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了,经此一败,非三年,我大清不足以恢复元气。”
“奴才明白了。”
多尔衮抬头再望向通州城头,口中喃喃:“明太子,今日你在通州城下占了便宜,来日我们再战吧。”
……
夜间,一些被建虏俘虏,继而被建虏当成苦力使用的保定兵,听到看管他们的建虏士兵正在窃窃私语,说睿亲王已经和明太子达成了秘密协议,明日就会撤军,返回辽东……
不止普通士兵,一直被严密看管的保定监军太监申春秀也听到了。而且他听到的更详细,也更骇人。
大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清晨,建虏兵马从通州拔营,返回辽东。各旗各路军马虽然乍看起来还是浩浩荡荡,旌旗蔽日,但仔细看去,却能发现建虏上下,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征明这么多次,还没有一次像今日这么的灰头土脸呢。
尤其是蒙古兵,此次入塞,蒙古兵伤亡惨重,但缴获却几乎没有,每个士兵的马背上,都是空空如也,不是财宝,连粮食也没有几粒。想到蒙古草原的漫长冬天,以及开春之后的生机,从蒙古亲贵到下面的底层马夫,每个人心中都是忧虑,从内心里讲,虽然损失惨重,但蒙古人是最不想撤退的,他们依然想要继续南下劫掠,但“大清皇上”和他们头上的王爷,都已经做了撤兵的决定,他们不服从也不行。
在撤退之时,各军对俘虏们的看管,“不经意”的松弛了很多,很多俘虏趁机逃跑,这其中,就有保定监军太监申春秀。
而随他们一起逃走的,还有昨晚听到的流言……
通州城头。
得到消息的太子朱慈烺急急奔上城头,举起千里镜,徐徐观望正在撤军的建虏----一连数日,建虏都没有攻城,安静的让人惊奇,明显的就是偃旗息鼓,隐隐地还能感觉,建虏营中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昨日探报,说建虏有一支兵马从南面返回,看旗帜盔甲应该是豪格的正蓝旗。
正蓝旗的回归,令朱慈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既然正蓝旗返回,那就表示河间府没有失守,只要河间府不失,局势就在掌握之中。
少司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但建虏大军的撤退,还是有点出乎朱慈烺的预料,原本他以为,在通州不成的情况下,黄太吉会率军南下,劫掠京南山东等地区,就算不能攻取河间府,也会抢掠保定大名府一带,甚至绕道进入山东,毕竟大军入塞,不能空手而归,必须获取一定的财物,不然就亏了,但想不到建虏在通州遇挫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选择了退兵,这让他微微惊奇,难道建虏军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吗?
“白广恩,唐通!”朱慈烺转身。
“在!”两个总兵急忙抱拳。经过十几天的通州守城战,他们对眼前的这位少年太子,越来越敬佩了,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以万金之躯,坚守几乎是死地的通州,这样的魄力,岂是一般人能有?
“你二人派骑兵出城,想办法给我抓几个舌头回来,我要知道,建虏军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突然撤退?”
“是!”
从清晨一直到中午,建虏大军才从通州城下完全撤走,踩着浮桥,渡过运河,然后往三河行去,看样子,他们是要原路返回,从蓟州边墙出关。
“我们胜了!”
当确定建虏是真的撤军,而不是疑兵之策后,通州城头之上,掀起一阵喜悦,城中也响起了欢呼之声,半个月的时间,建虏日夜不停的攻打,炮声隆隆,城墙几乎轰塌,所有人都在阎王殿前走了一遭,此时建虏大军撤退,他们如何能不欣喜?
堵胤锡袁继咸和通州知州张凝和带着通州所有官员,来到太子面前,向太子祝贺行礼,又或者是在感谢太子,若非是太子主持,通州怕是守不到现在的。
“国本真乃我大明的擎天之柱啊,对局势判断,如此准确,睿智英明如此。我大明中兴可待也~~”
袁继咸心中想。
但堵胤锡心中却是有忧虑,太子光芒如此耀眼,子压过了父,怕不会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吧?
……
通州距离京师不过四十里,很快,建虏从通州撤退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师。
原本焦头烂额,对建虏提出的谈判条件无比愤怒,但同时却又为太子安危,寝食难安的崇祯帝,在最初得到消息之时,几乎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建虏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就退去?哪一次建虏入塞,最少都是折腾半年到一年,何况这一次还在通州围了太子,怎么可能轻易就退走?
直到消息陆续传来,确定建虏大军的确是从通州退走,过运河,往三河而去,看样子是要从长城出关时,崇祯才渐渐高兴,甚至是狂喜起来。
而吴甡在子牙河和玉带河,一连两战击败豪格,河南巡抚高名衡和总兵陈永福又在潴龙河阻击豪格,先后取得胜利的奏疏,也送到了他的案头,加上前几天刚刚送回的,吴三桂等人先后攻陷盖州和海州的捷报,好消息同时来到,崇祯帝哈哈大笑,欣喜的都快要手舞足蹈了。
皇帝激动,群臣欢喜,夜晚时候,消息在京师传开,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不顾宵禁,在街头大肆庆祝---不同于去年建虏入塞,直接被太子堵在了蓟州和宣化,京城无忧,今年建虏入塞,可是突破了蓟州防线,直接杀到了京畿,虽然建虏兵马没有在京师城下出现,但距离京师不过四十里的通州被建虏大军包围,顺义昌平等地发生激战,运河更是被建虏突破,保定军全军覆没,京师实行戒严,内外风声鹤唳,人人惧怕。
尤其是听说太子殿下深陷通州,通州被建虏猛攻之时,大明内内外外,上上下下都是胆战心惊,一旦通州失陷,太子遇难,那可如何是好?
太子殿下不止是大明的储君,更是大明几十年来少有的英明统帅,正是太子殿下整饬京营,大明才有了在松锦之败后,依然能抵抗建虏入塞的本钱,也正是因为太子殿下死守通州,建虏才不能越过通州,攻取京师,更不用说,去年到今年,太子殿下数次谏言,除弊兴利,已经成了大明朝摆脱萎靡,展现革新气象的希望所在,
若没有太子殿下,这天下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太子殿下之功,太子殿下之功啊~~~”
百姓们都是欢呼。
豪格已经哭的站不起来了,但说到议事,他还是咬牙坚持,擦干眼泪,在自己的位置坐下---阿玛已死,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担子现在都落在他豪格一个人的肩上,他必须独自挑起,以告慰阿玛的在天之灵。
虽然阴谋狡诈他不如多尔衮,但绝不能在气势上被多尔衮压过!
代善,多尔衮和豪格三个亲王坐在最上首,两边下首分别是阿济格,多铎,罗洛浑,尼堪等贝勒贝子,外一圈则是各旗理政大臣和都统,内内外外,都是满人---撤军是密事,要八旗自己先有决定、先取的共识了,才会通知蒙古旗和汉军旗。
议事由代善主持。
代善拿出早就制定好的一份撤军计划,征询众人的意见。
多铎为前锋,为大军开路;多尔衮代善和豪格统领主力,在中军护卫黄太吉的棺椁,断后由阿济格负责,并接应此时尚在昌平顺义和明军对峙的人马。
“你们以为如何?”代善问。
在黄太吉身死,两黄两白情势紧张的情况下,任何小事都有可能掀起大波澜,何况谁做先锋,谁为断后,本身就非常敏感。身为主事人,代善不得不小心谨慎。
代善先看豪格,当豪格点头后,再看多尔衮,在多尔衮也点头,其他亲王贝子都没有异议,尤其阿济格和多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之后,代善微微松口气。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吧。”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和豪格起身领令。
大军今夜准备,明日清晨,各部各旗,依次依令,拔营起行,渡过运河,出长城,返回辽东。
而黄太吉驾崩之事,各军依然要保密。出关回到盛京之前,决不能泄露,违者,斩!
军议只讨论了撤军之事,对于黄太吉的后事和未来谁来继承大统,众人心照不宣,谁也没有提起,另外,多尔衮被刺之疑和豪格战败之罪,阿济格和多铎原本是想要提的,不过被多尔衮用眼神制止了。
两黄旗和两白旗彼此的戒备和敌意,在豪格归来后,变得更加明显了,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大臣分别聚拢在豪格和多尔衮的身边,都在对未来可能的争斗做准备,虽然黄太吉死了,豪格兵败河间府,但两黄旗对豪格的支持,却并没有改变,凭借黄太吉留下的政治资产和军事实力,支持豪格的力量,依然是强于多尔衮的。
这一点多尔衮心知肚明,因此他才要隐忍,而不是在这个时候,挑起争端,和两黄旗撕破脸。
满八旗做了决定,没有异议之后,这才将几个蒙古王爷召到帐中,先令他们跪地发誓,不得泄露今晚之事,然后才将黄太吉已经“驾崩”之事告知,几个蒙古王爷听罢,都是伏地“哭嚎”。
……
“多尔衮这个贼子,竟然使出苦肉计,害死我阿玛~~”
夜晚,已经哭红了眼睛,哭哑了嗓子的豪格,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切齿的咒骂。
和鳌拜一样,听完八大臣的讲述,尤其是黄太吉临终前的言语之后,豪格也坚定的认为,多尔衮被刺,根本就是一场戏,而皇阿玛只所以死,就是被多尔衮气死的!
主子如此,两黄旗八大臣,加上何洛会,都在黄太吉棺前咬牙发誓,无论如何,他们也要把小主子推上皇位。
豪格和两黄旗在激烈算计皇位的时候,多尔衮却暂时抛开了对“皇位”的垂涎,转而思谋妥善撤军之策。
……
深夜,多尔衮在十几骑的护卫下,策马走出辕门,远远望着令他折戟沙场的通州城,脸色无比凝重,想了一下,他对跟在身边的苏克萨哈说道:“以前本王一直以为,少年英才和天纵英明,不过就是太祖和我八哥那样,世间再难有,但想不到明太子小小年纪,居然也有如此本事和谋略,完全不像是他那个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不经历练的皇帝父亲,现在,明太子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挡住了我大清的入塞,我军退走,明太子声威必定更隆,甚至会压过他那个坐在皇宫里的,还不到四十岁的皇帝父亲,如果我军使用离间,再拔高明太子的声望,你说,崇祯皇帝会不会对他这个儿子,有所戒心呢?”
原本,多尔衮这些话,是想和大学士范文程说得,但范文程是黄太吉的亲信智囊,在黄太吉刚死,情势敏感的情况下,范文程是不可能单独和他见面的。
没有范文程,多尔衮只能凑合着和苏克萨哈说。
当然了,萨克萨哈不是没有准备,而在这之前,他奉了多尔衮的命令,悄悄去见了范文程,和范文程密谈很久,范文程的意思,他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
苏克萨哈拱手,照着范文程的话回答:“范先生说,汉人有句话,叫做间不疏亲,意思是,再好的离间计,也不能疏远父子兄弟的关系,因为他们是最亲密的血亲。但奇怪的是,汉人历史上,父子被离间,骨肉相残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唐玄宗和太子李瑛。刘据和李瑛,都是汉武帝和唐玄宗的血亲儿子,但却都因为父亲听信奸人的谗言,而被害死,连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聪明的皇帝,都能被离间上当,何况崇祯乎?”
多尔衮望向通州城头,脸色凝重:“但明太子可不是刘据和李瑛那样的软太子……”
“那反倒是好了。”
苏克萨哈道:“范先生说,崇祯今年刚三十五岁,还在盛年,父盛子壮,天悬二日,就算崇祯自己不疑,也会有人替他疑的。虽然明国的体制不同于汉唐,对太子十分宽容,但人性是不会变的,没有一个皇帝会喜欢,在自己尚在盛年的时候,所有的风头就都被年幼的儿子抢去,加上崇祯勤政,什么事情都想管,明太子又偏偏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常常有逾越大胆的动作,范先生以为,只要计策得当,谣言应该可成,不管最后是父杀子,还是子篡位,对我大清,都是好事一件。”
多尔衮眼睛微微发亮,随即很理智的摇头道:“本王没那么大的想法,只要崇祯暂时收了明太子的兵权,给我大清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了,经此一败,非三年,我大清不足以恢复元气。”
“奴才明白了。”
多尔衮抬头再望向通州城头,口中喃喃:“明太子,今日你在通州城下占了便宜,来日我们再战吧。”
……
夜间,一些被建虏俘虏,继而被建虏当成苦力使用的保定兵,听到看管他们的建虏士兵正在窃窃私语,说睿亲王已经和明太子达成了秘密协议,明日就会撤军,返回辽东……
不止普通士兵,一直被严密看管的保定监军太监申春秀也听到了。而且他听到的更详细,也更骇人。
大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清晨,建虏兵马从通州拔营,返回辽东。各旗各路军马虽然乍看起来还是浩浩荡荡,旌旗蔽日,但仔细看去,却能发现建虏上下,一个个都是垂头丧气,征明这么多次,还没有一次像今日这么的灰头土脸呢。
尤其是蒙古兵,此次入塞,蒙古兵伤亡惨重,但缴获却几乎没有,每个士兵的马背上,都是空空如也,不是财宝,连粮食也没有几粒。想到蒙古草原的漫长冬天,以及开春之后的生机,从蒙古亲贵到下面的底层马夫,每个人心中都是忧虑,从内心里讲,虽然损失惨重,但蒙古人是最不想撤退的,他们依然想要继续南下劫掠,但“大清皇上”和他们头上的王爷,都已经做了撤兵的决定,他们不服从也不行。
在撤退之时,各军对俘虏们的看管,“不经意”的松弛了很多,很多俘虏趁机逃跑,这其中,就有保定监军太监申春秀。
而随他们一起逃走的,还有昨晚听到的流言……
通州城头。
得到消息的太子朱慈烺急急奔上城头,举起千里镜,徐徐观望正在撤军的建虏----一连数日,建虏都没有攻城,安静的让人惊奇,明显的就是偃旗息鼓,隐隐地还能感觉,建虏营中好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昨日探报,说建虏有一支兵马从南面返回,看旗帜盔甲应该是豪格的正蓝旗。
正蓝旗的回归,令朱慈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知道,既然正蓝旗返回,那就表示河间府没有失守,只要河间府不失,局势就在掌握之中。
少司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但建虏大军的撤退,还是有点出乎朱慈烺的预料,原本他以为,在通州不成的情况下,黄太吉会率军南下,劫掠京南山东等地区,就算不能攻取河间府,也会抢掠保定大名府一带,甚至绕道进入山东,毕竟大军入塞,不能空手而归,必须获取一定的财物,不然就亏了,但想不到建虏在通州遇挫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选择了退兵,这让他微微惊奇,难道建虏军中发生了什么变故吗?
“白广恩,唐通!”朱慈烺转身。
“在!”两个总兵急忙抱拳。经过十几天的通州守城战,他们对眼前的这位少年太子,越来越敬佩了,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以万金之躯,坚守几乎是死地的通州,这样的魄力,岂是一般人能有?
“你二人派骑兵出城,想办法给我抓几个舌头回来,我要知道,建虏军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突然撤退?”
“是!”
从清晨一直到中午,建虏大军才从通州城下完全撤走,踩着浮桥,渡过运河,然后往三河行去,看样子,他们是要原路返回,从蓟州边墙出关。
“我们胜了!”
当确定建虏是真的撤军,而不是疑兵之策后,通州城头之上,掀起一阵喜悦,城中也响起了欢呼之声,半个月的时间,建虏日夜不停的攻打,炮声隆隆,城墙几乎轰塌,所有人都在阎王殿前走了一遭,此时建虏大军撤退,他们如何能不欣喜?
堵胤锡袁继咸和通州知州张凝和带着通州所有官员,来到太子面前,向太子祝贺行礼,又或者是在感谢太子,若非是太子主持,通州怕是守不到现在的。
“国本真乃我大明的擎天之柱啊,对局势判断,如此准确,睿智英明如此。我大明中兴可待也~~”
袁继咸心中想。
但堵胤锡心中却是有忧虑,太子光芒如此耀眼,子压过了父,怕不会惹来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和猜忌吧?
……
通州距离京师不过四十里,很快,建虏从通州撤退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师。
原本焦头烂额,对建虏提出的谈判条件无比愤怒,但同时却又为太子安危,寝食难安的崇祯帝,在最初得到消息之时,几乎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建虏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就退去?哪一次建虏入塞,最少都是折腾半年到一年,何况这一次还在通州围了太子,怎么可能轻易就退走?
直到消息陆续传来,确定建虏大军的确是从通州退走,过运河,往三河而去,看样子是要从长城出关时,崇祯才渐渐高兴,甚至是狂喜起来。
而吴甡在子牙河和玉带河,一连两战击败豪格,河南巡抚高名衡和总兵陈永福又在潴龙河阻击豪格,先后取得胜利的奏疏,也送到了他的案头,加上前几天刚刚送回的,吴三桂等人先后攻陷盖州和海州的捷报,好消息同时来到,崇祯帝哈哈大笑,欣喜的都快要手舞足蹈了。
皇帝激动,群臣欢喜,夜晚时候,消息在京师传开,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不顾宵禁,在街头大肆庆祝---不同于去年建虏入塞,直接被太子堵在了蓟州和宣化,京城无忧,今年建虏入塞,可是突破了蓟州防线,直接杀到了京畿,虽然建虏兵马没有在京师城下出现,但距离京师不过四十里的通州被建虏大军包围,顺义昌平等地发生激战,运河更是被建虏突破,保定军全军覆没,京师实行戒严,内外风声鹤唳,人人惧怕。
尤其是听说太子殿下深陷通州,通州被建虏猛攻之时,大明内内外外,上上下下都是胆战心惊,一旦通州失陷,太子遇难,那可如何是好?
太子殿下不止是大明的储君,更是大明几十年来少有的英明统帅,正是太子殿下整饬京营,大明才有了在松锦之败后,依然能抵抗建虏入塞的本钱,也正是因为太子殿下死守通州,建虏才不能越过通州,攻取京师,更不用说,去年到今年,太子殿下数次谏言,除弊兴利,已经成了大明朝摆脱萎靡,展现革新气象的希望所在,
若没有太子殿下,这天下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太子殿下之功,太子殿下之功啊~~~”
百姓们都是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