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通州就是松山
等建虏兵冲进大帐,只看见杨文岳直挺挺的尸体。
杨文岳是明国二品的总督,身份不一般,建虏兵将他的尸体,抬到阿济格的马前。
阿济格脸色铁青,经过刚才的一番冲杀,他脑子已经是冷静了下来,他悔恨不该被杨文岳激怒,以至于在这里浪费了时间,那个明国小太子,说不定已经趁机逃走了,现在杨文岳又死,刚才的一番冲杀,姜名武等人的死战,还害死了不少的大清勇士,等于是一场空,他越想越怒,越想越气,于是说道:“来啊,将他们两人的尸体,给本王剁成肉泥!”
……
通州。
暗夜,火光,炮声,溃兵。
唐通的密云骑兵在前开路卫护,武襄左卫和一部分的精武营贴身保护,护卫着太子急急往通州。
忽然的,疾行中的太子殿下勒住了战马,扭头,向西南方向望去。
“怎么了殿下?”唐亮气喘吁吁的问。
“你听。”太子脸色凝重。
“什么?”唐亮只听到炮声和喊杀声,再听不到其他声音。
“有鼓声,是中军战鼓声。”太子侧耳倾听,脸色越发严肃。
“谁在敲鼓?”唐亮听不到鼓声,只顺着太子殿下的口气问。
“一定是杨斗望,”太子的眼眶忽然红了:“他正在聚拢保定兵,阻挡建虏,挽回战局,同时也是保护我,为我吸引火力。”
杨文岳,字斗望。
唐亮不说话,顺着太子殿下的目光,一起向西南看去。
太子忽然停了下来,前方的宗俊泰急忙返回,急道:“殿下何故停下?快走,快走啊~~”
朱慈烺再向西南望一眼,一瞬间,他仿佛是看到了杨文岳疲惫的身影,心中的悲伤再也忍不住,眼眶不知不觉的就湿润了,拨转马头,喝一声:“走!”策马扬鞭而去,踏起的滚滚黄尘之中,隐约有滴落的泪水……
前行不久,正遇上玉田总兵白广恩的人马。
和唐通不同,白广恩驻扎在通州城下,并没有被建虏突袭,白广恩夜半被惊醒,见通州下游火光冲天,心知出了大事,照太子的军令,通州上下游一百里,都是他的责任区,但是有事,他必须立刻领兵去救,何况火起之处,正是太子中军大帐所在之地,所以他不敢怠慢,急忙点齐了兵马,往下游来救。
见到太子平安无事,白广恩长长松口气,但太子殿下的下一个命令却又让他为难起来。
“白广恩,唐通,你二人往下游,去救保督杨文岳和通州堵胤锡,同时掩护更多的将士撤到通州来!”朱慈烺急急命令,这一刻,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保督杨文岳、堵胤锡和数万将士的安全。
白广恩和唐通相互一看,眼神都有点复杂,崇祯十六年之际,虽然各个军镇的军阀之相还不是太明显,但使朝廷下了决心,王朴和贺人龙都难逃一死,总兵们还不敢公开抗拒朝廷的命令,不过这并不表示,总兵们没有各自的小心思和小算盘。松山之战后,保存实力为第一,已经是总兵们的共识,但是兵在、实力在,就是有点小败仗,朝廷也没可奈何,如果没有了兵,就像大同总兵王朴那样,立刻就会人头落地。
今日之败,已经是无可挽回,运河之上,绵连的火把如同是一条火龙,不知道有多少的建虏兵马正在过河,而河岸的大明兵士却是已经溃散,这个时候逆势前往,无异是一种冒险,如果是太子殿下陷在下游,无论如何,就算是拼光了人马,白广恩和唐通也不敢犹豫,也必须去救,但保督杨文岳并非他们两人的直属总督,堵胤锡只是五品的小官,一众已经被建虏杀散的溃兵,更不值得他们这般冒险,说不得没有救上人,反倒是把自己的兵马白搭了进去。
但太子殿下的命令,他们却也不敢不从,只能抱拳:“臣遵令。”
“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们,快,你们快去!”
像是看出了两人的犹豫,朱慈烺脸色凝重的补充一句。
白广恩和唐通带兵急急而去。
朱慈烺的心情,稍微安定了一些,白广恩和唐通两人的骑兵加起来有两千余人,在这暗夜混乱之际,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但使他们用命,说不得能救回杨文岳……
此时隐隐听,发现风中的战鼓声竟然是停了,怎么,难道杨文岳总督大帐,已经被建虏攻破了吗?
想到这一点,朱慈烺鼻子酸涩,眼眶发红。
“殿下,此地并不安全啊,还是应该尽速去往通州。”
宗俊泰却是不安,这里距离通州城还有两里地,建虏骑兵随时都可能会杀到,尤其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天色马上就要亮了,如果让建虏发现,明太子立身此处,大军疯狂扑来,那就更危险了。
朱慈烺看一眼东方的晨曦,沉吟道:“不急,再等一会。”
宗俊泰无奈,只能令武襄左卫警惕,同时派人急速通知通州副将,令其带兵接应。
“殿下~~”
白广恩和唐通刚走不久,火把摇晃,马蹄急急,一彪人马从来路追了上来,朱慈烺看见大喜,原来是佟定方护卫着堵胤锡回来了,而在他们两人身后,还有参谋司的诸位参谋,虽然一个个样子狼狈,帽歪衣乱,但终究是平安的脱离了险境。
见到太子殿下,众人也都是大喜,凌晨的大乱,令所有人都是猝不及防,他们最担心的并非是自己,而是太子的安危,此时见到太子无恙,所有人的心,才算是放回了肚子里。
朱慈烺问起杨文岳,众人都是不知,朱慈烺抬头望天,东方天色渐亮,而那股不祥的预感,却更加强烈。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速速回京啊……”堵胤锡道。
朱慈烺叹一声,拨转马头:“不,先去通州。”说完,策马往通州而去,堵胤锡眼中微有惊异,似乎是隐隐猜到了太子殿下的用意,不过却也没有多说,只是策马跟上。
“殿下~~”
在距离通州一里之处,正遇上了领右都御史袁继咸和通州副将刘一松的兵马,袁继咸入朝觐见,昨日出京,晚间就宿在通州,不想凌晨竟然是发生如此巨变,他心急火燎,不顾刘一松的反对,坚决要跟随刘一松,前往救援太子殿下,此时见到太子无恙,他激动的都快要哭了。
“殿下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有泾州之败,仅以身免,只要殿下无恙,今日的失败,明日就可以再找回来!”
袁继咸虽非兵家,但却深懂世事常理,他见朱慈烺一脸难过,立刻高声安慰。
但朱慈烺却无法放下,他痛悔的心,犹如是针刺一般。
有了通州兵的加入,人马壮大许多,而建虏兵马也没有在周围出现,宗俊泰等人才算是放心了,天色渐亮时,众人护卫着太子,来到了通州。
这时,又一支人马出现,却是战兵营杨轩率领两千精武营将士赶到,昨夜凌晨,建虏忽然发起渡河之战,运河西岸的大明军营火光四起,杨轩在通惠河望见,心知大事不好,他一边向朝廷急报,一边亲自带兵来救--太子殿下就在通州岸边,运河或可失守,但太子殿下绝不能有失,因此,杨轩顾不上通惠河的防御,也不等朝廷命令,直接带了一半的兵马往通州河而来--这一刻,太子殿下的安危,已经是超过了一切。
见到太子殿下安全,杨轩才算是放心,然后他和堵胤锡一样,也请朱慈烺速速回京,运河兵败之后,通州城小,怕是难以抵挡建虏的围攻,京师才是眼下唯一安全的地方。
不唯杨轩,从袁继咸、堵胤锡以下,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都劝朱慈烺回京。
朱慈烺却是不置可否,只说需要在通州城中休息,缓口气再说,于是众人只能簇拥他进城。
进城之后,朱慈烺直接上到城楼,一边向南而望,期盼保督杨文岳平安归来,一边命令城中将士加强通州城防,防备建虏来袭--其实不用他命令,通州城也已经在准备了,不止是官兵,没有撤走的城中百姓也都被动员了起来,设置疗伤所,收拢伤兵,又编列成队,将更多的守城物资运送上城头。
天色大亮之时,有更多的败兵逃回通州,但不见杨文岳,也没人知道他的消息。而当徐文朴护卫着神机营李顺等人,出现在通州城下之时,一直都很冷静的朱慈烺,忍不住激动了起来,不唯徐文朴带回了两千余人的精武营将士和几百名的保定败兵,更因为这两千余人依然还有组织,军旗盔甲兵器鸟铳皆在,并没有因为遇上了败仗,就丢了军旗和兵器,一溃而散。
徐文朴,好样的!
袁继咸和堵胤锡也都是赞叹。
判断一支部队是不是精锐,不是看顺风仗,而是要看逆境中遇上败仗的表现,再号称精锐,遇上败仗,就败的没有影,也是虚有其表,只有像精武营这样,在暗夜败乱之中,依然还可以成建制的返回,这才能算是一支强兵。
两千余精武营能够归来,首功当然是主将徐文朴,若没有他顽强的斗志和出色指挥,说不定半道就被建虏冲散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就可能遇上的败仗,精武营平常就有演练。
自古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打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战即没,再也不能恢复元气。
尤其精武营是步兵,历来步兵最怕战败,骑兵战败了,还可以逃个七七八八,而步兵一战战败,被骑兵包围,从来都逃不过被全歼的下场,当年北宋面对辽金,大明在辽东战场面对建虏,就是如此,胜是小胜,敌人乘马都逃跑了,一旦败,就是全军覆没的大败。
朱慈烺前世读史,读过无数这样的战例,这一世穿越,他暂时还无法改变步兵面对骑兵的战略劣势,但他却深知,步兵被全歼,并非完全是因为战败之后,步兵无法快速脱离战场,以至于被骑兵包围歼灭,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败逃中的步兵,失去了阵列和组织的保护,被骑兵分割包围之后,变成了独自而战的狩猎对象,这种情况下,骑兵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将可以非常轻松的将步兵杀一个血流成河。
这种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著名的山海关之战就是如此,李自成的精锐大军,直接战死在山海关前的不过一万,但被广宁军和建虏八旗在后追杀,损失的精锐却超过四五万,多年积蓄,一朝损耗殆尽,以至于此战之后就一蹶不振,再没有和关宁八旗相抗衡的实力。
史载,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官道两边,一直到十几年之后,依然还能看到白骨累累,那都是当年被关宁军和建虏八旗追杀而死的闯营士兵啊。
但这种局面并非不可避免,或者说,如果步兵能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给追击的骑兵以杀伤,令骑兵不敢肆无忌惮的追击,那么,步兵脱离战场,逃离险境的机会就会增加很多。例如当年西汉的李陵击杀匈奴的追骑。
不虑胜先虑败,可百战不殆也。这是朱慈烺带兵练兵的最高指导思想,虽然建虏兵盛,但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可用的资源,胜过建虏数十倍,只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即便是败多胜少,只要根基不动,终究是可以把建虏耗死的,因此,在朱慈烺给京营尤其是精武营制定的操练教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导士兵们如何在败仗之中,保全自己?
脱离大部队,自己逃跑,肯定是必死无疑的,只有和同袍们在一起,用团队集体的力量抗衡骑兵的冲锋,才有活命的可能,同时的,聚沙成塔,每过一个地方,就聚拢一个地方的败兵,当兵马越多越多,反击越来越犀利之时,敌人想要一口把你吞下,就需要斟酌一下是否有那么大的胃口了。
精武营各级将官和思想教官反复告诫营中的军士:你一个人在战场上抛弃兵器和甲胄,千军马万中,比蚂蚁还不如,必死无疑,只有和大部队在一起,才有活命的可能!
这句话,天天讲,日日谈,深入每个士兵的心间。
---感谢“xiaoxindapon”和“爱四你521”的打赏,谢谢~~
杨文岳是明国二品的总督,身份不一般,建虏兵将他的尸体,抬到阿济格的马前。
阿济格脸色铁青,经过刚才的一番冲杀,他脑子已经是冷静了下来,他悔恨不该被杨文岳激怒,以至于在这里浪费了时间,那个明国小太子,说不定已经趁机逃走了,现在杨文岳又死,刚才的一番冲杀,姜名武等人的死战,还害死了不少的大清勇士,等于是一场空,他越想越怒,越想越气,于是说道:“来啊,将他们两人的尸体,给本王剁成肉泥!”
……
通州。
暗夜,火光,炮声,溃兵。
唐通的密云骑兵在前开路卫护,武襄左卫和一部分的精武营贴身保护,护卫着太子急急往通州。
忽然的,疾行中的太子殿下勒住了战马,扭头,向西南方向望去。
“怎么了殿下?”唐亮气喘吁吁的问。
“你听。”太子脸色凝重。
“什么?”唐亮只听到炮声和喊杀声,再听不到其他声音。
“有鼓声,是中军战鼓声。”太子侧耳倾听,脸色越发严肃。
“谁在敲鼓?”唐亮听不到鼓声,只顺着太子殿下的口气问。
“一定是杨斗望,”太子的眼眶忽然红了:“他正在聚拢保定兵,阻挡建虏,挽回战局,同时也是保护我,为我吸引火力。”
杨文岳,字斗望。
唐亮不说话,顺着太子殿下的目光,一起向西南看去。
太子忽然停了下来,前方的宗俊泰急忙返回,急道:“殿下何故停下?快走,快走啊~~”
朱慈烺再向西南望一眼,一瞬间,他仿佛是看到了杨文岳疲惫的身影,心中的悲伤再也忍不住,眼眶不知不觉的就湿润了,拨转马头,喝一声:“走!”策马扬鞭而去,踏起的滚滚黄尘之中,隐约有滴落的泪水……
前行不久,正遇上玉田总兵白广恩的人马。
和唐通不同,白广恩驻扎在通州城下,并没有被建虏突袭,白广恩夜半被惊醒,见通州下游火光冲天,心知出了大事,照太子的军令,通州上下游一百里,都是他的责任区,但是有事,他必须立刻领兵去救,何况火起之处,正是太子中军大帐所在之地,所以他不敢怠慢,急忙点齐了兵马,往下游来救。
见到太子平安无事,白广恩长长松口气,但太子殿下的下一个命令却又让他为难起来。
“白广恩,唐通,你二人往下游,去救保督杨文岳和通州堵胤锡,同时掩护更多的将士撤到通州来!”朱慈烺急急命令,这一刻,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保督杨文岳、堵胤锡和数万将士的安全。
白广恩和唐通相互一看,眼神都有点复杂,崇祯十六年之际,虽然各个军镇的军阀之相还不是太明显,但使朝廷下了决心,王朴和贺人龙都难逃一死,总兵们还不敢公开抗拒朝廷的命令,不过这并不表示,总兵们没有各自的小心思和小算盘。松山之战后,保存实力为第一,已经是总兵们的共识,但是兵在、实力在,就是有点小败仗,朝廷也没可奈何,如果没有了兵,就像大同总兵王朴那样,立刻就会人头落地。
今日之败,已经是无可挽回,运河之上,绵连的火把如同是一条火龙,不知道有多少的建虏兵马正在过河,而河岸的大明兵士却是已经溃散,这个时候逆势前往,无异是一种冒险,如果是太子殿下陷在下游,无论如何,就算是拼光了人马,白广恩和唐通也不敢犹豫,也必须去救,但保督杨文岳并非他们两人的直属总督,堵胤锡只是五品的小官,一众已经被建虏杀散的溃兵,更不值得他们这般冒险,说不得没有救上人,反倒是把自己的兵马白搭了进去。
但太子殿下的命令,他们却也不敢不从,只能抱拳:“臣遵令。”
“我就在这里等着你们,快,你们快去!”
像是看出了两人的犹豫,朱慈烺脸色凝重的补充一句。
白广恩和唐通带兵急急而去。
朱慈烺的心情,稍微安定了一些,白广恩和唐通两人的骑兵加起来有两千余人,在这暗夜混乱之际,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但使他们用命,说不得能救回杨文岳……
此时隐隐听,发现风中的战鼓声竟然是停了,怎么,难道杨文岳总督大帐,已经被建虏攻破了吗?
想到这一点,朱慈烺鼻子酸涩,眼眶发红。
“殿下,此地并不安全啊,还是应该尽速去往通州。”
宗俊泰却是不安,这里距离通州城还有两里地,建虏骑兵随时都可能会杀到,尤其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天色马上就要亮了,如果让建虏发现,明太子立身此处,大军疯狂扑来,那就更危险了。
朱慈烺看一眼东方的晨曦,沉吟道:“不急,再等一会。”
宗俊泰无奈,只能令武襄左卫警惕,同时派人急速通知通州副将,令其带兵接应。
“殿下~~”
白广恩和唐通刚走不久,火把摇晃,马蹄急急,一彪人马从来路追了上来,朱慈烺看见大喜,原来是佟定方护卫着堵胤锡回来了,而在他们两人身后,还有参谋司的诸位参谋,虽然一个个样子狼狈,帽歪衣乱,但终究是平安的脱离了险境。
见到太子殿下,众人也都是大喜,凌晨的大乱,令所有人都是猝不及防,他们最担心的并非是自己,而是太子的安危,此时见到太子无恙,所有人的心,才算是放回了肚子里。
朱慈烺问起杨文岳,众人都是不知,朱慈烺抬头望天,东方天色渐亮,而那股不祥的预感,却更加强烈。
“殿下,此地不宜久留,应速速回京啊……”堵胤锡道。
朱慈烺叹一声,拨转马头:“不,先去通州。”说完,策马往通州而去,堵胤锡眼中微有惊异,似乎是隐隐猜到了太子殿下的用意,不过却也没有多说,只是策马跟上。
“殿下~~”
在距离通州一里之处,正遇上了领右都御史袁继咸和通州副将刘一松的兵马,袁继咸入朝觐见,昨日出京,晚间就宿在通州,不想凌晨竟然是发生如此巨变,他心急火燎,不顾刘一松的反对,坚决要跟随刘一松,前往救援太子殿下,此时见到太子无恙,他激动的都快要哭了。
“殿下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英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有泾州之败,仅以身免,只要殿下无恙,今日的失败,明日就可以再找回来!”
袁继咸虽非兵家,但却深懂世事常理,他见朱慈烺一脸难过,立刻高声安慰。
但朱慈烺却无法放下,他痛悔的心,犹如是针刺一般。
有了通州兵的加入,人马壮大许多,而建虏兵马也没有在周围出现,宗俊泰等人才算是放心了,天色渐亮时,众人护卫着太子,来到了通州。
这时,又一支人马出现,却是战兵营杨轩率领两千精武营将士赶到,昨夜凌晨,建虏忽然发起渡河之战,运河西岸的大明军营火光四起,杨轩在通惠河望见,心知大事不好,他一边向朝廷急报,一边亲自带兵来救--太子殿下就在通州岸边,运河或可失守,但太子殿下绝不能有失,因此,杨轩顾不上通惠河的防御,也不等朝廷命令,直接带了一半的兵马往通州河而来--这一刻,太子殿下的安危,已经是超过了一切。
见到太子殿下安全,杨轩才算是放心,然后他和堵胤锡一样,也请朱慈烺速速回京,运河兵败之后,通州城小,怕是难以抵挡建虏的围攻,京师才是眼下唯一安全的地方。
不唯杨轩,从袁继咸、堵胤锡以下,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都劝朱慈烺回京。
朱慈烺却是不置可否,只说需要在通州城中休息,缓口气再说,于是众人只能簇拥他进城。
进城之后,朱慈烺直接上到城楼,一边向南而望,期盼保督杨文岳平安归来,一边命令城中将士加强通州城防,防备建虏来袭--其实不用他命令,通州城也已经在准备了,不止是官兵,没有撤走的城中百姓也都被动员了起来,设置疗伤所,收拢伤兵,又编列成队,将更多的守城物资运送上城头。
天色大亮之时,有更多的败兵逃回通州,但不见杨文岳,也没人知道他的消息。而当徐文朴护卫着神机营李顺等人,出现在通州城下之时,一直都很冷静的朱慈烺,忍不住激动了起来,不唯徐文朴带回了两千余人的精武营将士和几百名的保定败兵,更因为这两千余人依然还有组织,军旗盔甲兵器鸟铳皆在,并没有因为遇上了败仗,就丢了军旗和兵器,一溃而散。
徐文朴,好样的!
袁继咸和堵胤锡也都是赞叹。
判断一支部队是不是精锐,不是看顺风仗,而是要看逆境中遇上败仗的表现,再号称精锐,遇上败仗,就败的没有影,也是虚有其表,只有像精武营这样,在暗夜败乱之中,依然还可以成建制的返回,这才能算是一支强兵。
两千余精武营能够归来,首功当然是主将徐文朴,若没有他顽强的斗志和出色指挥,说不定半道就被建虏冲散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就可能遇上的败仗,精武营平常就有演练。
自古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打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战即没,再也不能恢复元气。
尤其精武营是步兵,历来步兵最怕战败,骑兵战败了,还可以逃个七七八八,而步兵一战战败,被骑兵包围,从来都逃不过被全歼的下场,当年北宋面对辽金,大明在辽东战场面对建虏,就是如此,胜是小胜,敌人乘马都逃跑了,一旦败,就是全军覆没的大败。
朱慈烺前世读史,读过无数这样的战例,这一世穿越,他暂时还无法改变步兵面对骑兵的战略劣势,但他却深知,步兵被全歼,并非完全是因为战败之后,步兵无法快速脱离战场,以至于被骑兵包围歼灭,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败逃中的步兵,失去了阵列和组织的保护,被骑兵分割包围之后,变成了独自而战的狩猎对象,这种情况下,骑兵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将可以非常轻松的将步兵杀一个血流成河。
这种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著名的山海关之战就是如此,李自成的精锐大军,直接战死在山海关前的不过一万,但被广宁军和建虏八旗在后追杀,损失的精锐却超过四五万,多年积蓄,一朝损耗殆尽,以至于此战之后就一蹶不振,再没有和关宁八旗相抗衡的实力。
史载,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官道两边,一直到十几年之后,依然还能看到白骨累累,那都是当年被关宁军和建虏八旗追杀而死的闯营士兵啊。
但这种局面并非不可避免,或者说,如果步兵能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给追击的骑兵以杀伤,令骑兵不敢肆无忌惮的追击,那么,步兵脱离战场,逃离险境的机会就会增加很多。例如当年西汉的李陵击杀匈奴的追骑。
不虑胜先虑败,可百战不殆也。这是朱慈烺带兵练兵的最高指导思想,虽然建虏兵盛,但大明疆域辽阔,百姓众多,可用的资源,胜过建虏数十倍,只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即便是败多胜少,只要根基不动,终究是可以把建虏耗死的,因此,在朱慈烺给京营尤其是精武营制定的操练教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导士兵们如何在败仗之中,保全自己?
脱离大部队,自己逃跑,肯定是必死无疑的,只有和同袍们在一起,用团队集体的力量抗衡骑兵的冲锋,才有活命的可能,同时的,聚沙成塔,每过一个地方,就聚拢一个地方的败兵,当兵马越多越多,反击越来越犀利之时,敌人想要一口把你吞下,就需要斟酌一下是否有那么大的胃口了。
精武营各级将官和思想教官反复告诫营中的军士:你一个人在战场上抛弃兵器和甲胄,千军马万中,比蚂蚁还不如,必死无疑,只有和大部队在一起,才有活命的可能!
这句话,天天讲,日日谈,深入每个士兵的心间。
---感谢“xiaoxindapon”和“爱四你521”的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