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当球长
字体: 16 + -

第四章 生产建设

    蒸汽机,这个引领后世第一次工业革命,并由此改变了世界的东西,是李明首先选择在此时空制造的动力机器。虽然相比内燃机和电动机,蒸汽机存在许多缺点,但它简单许多的制造工艺和使用要求,却是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适合此时空的动力机器。

    虽然根据地之前已经建立了火电站,也有了从后世带来的一些汽车,但李明清楚,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内燃机需要的石油和电动机需要的电力,在此时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然是无法大量生产的。相反,蒸汽机所需要的煤炭,根据地已经能大量提供,且未来提高产量也容易许多,因此蒸汽机就成了首选。

    经过一年的建设,马令羽领导的工业部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厂的建成。

    年初,李明以产业升级的名义,将后世集团公司旗下的机械加工厂内大大小小的老旧设备全部淘汰了,然后一股脑打包带到了此时空,作为根据地机器厂的生产设备。同时为了让机器厂的工人们尽快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李明还让后世的机械加工厂整理了一套详细的设备操作规程和教学视频。

    有了如此多的保障,再加上工人们的知识水平相较去年有了大幅提高,因此只用了半年时间,机器厂工人们就基本掌握了这些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

    自此,根据地的机加工水平直接提升了一大截,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看到机器厂正式投入使用后,李明从后世找到了一款比较简单的蒸汽机资料,并将其交给工业部,让他们研究如何量产。

    卢宇达找到马令羽时,马令羽正带领机器厂的技术骨干在研究蒸汽机。

    “老马,你这是不是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提高修路速度的?”

    “你听谁说的?我这都是些加工机器,没有你要的可以提高修路速度的东西。”

    马令羽被卢宇达的说话声吓了一跳,好不容易有点思路就被打断了,因此有点不高兴。

    “是元帅跟我说的!他让我到你这里来看看。”卢宇达小心地回答道。

    马令羽一听是元帅让他来的,便缓和了语气,指着桌上的一堆资料说道:“原来是元帅跟你说的啊,那我知道了,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这一堆纸?”卢宇达有点不明白。

    “确切的说,是这堆纸上记载的东西。”

    “你还是直接跟我说吧!我可看不懂你这堆资料。”

    “好吧,是蒸汽机,一种用蒸汽做功的机器,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驱使很多机器。”

    马令羽对卢宇达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无奈解释。

    “你是说蒸汽机可以驱使很多机器,那是不是说修路的机器它也能驱动。”

    卢宇达虽然不知道蒸汽机的具体情况,但听了解释后也明白这是一种动力机器,类似工程机械上的柴油机。

    “是的,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它确实可以驱动修路的机器。”

    “那你们赶紧生产啊,我的‘修路大军’正盼着这样的机器。”

    “这东西哪有你说的这么容易,想生产就能生产的。你看,我们这么多人,废寝忘食地研究了一个多月,也没有生产出一台成品。”马令羽闷闷不乐地说道。

    自李明那拿到蒸汽机的资料已经一个多月了,马令羽等人一直在研究资料,期间尝试生产了几次,但都未能成功,不是这有问题就是那有问题。

    “原来是这样啊,那你们什么时候可以生产出来啊,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

    “你能帮我什么忙,只要不来捣乱就好了。像刚才你突然闯进来大吼大叫,把我好不容易整理的思路都打乱了,害的我又要重新开始整理思路了。”马令羽抱怨道。

    “真不好意思,刚才我真不是故意打断你思路的,我也不知道你们在研究资料,下次我一定注意,悄悄地进来,不再大吼大叫了。”

    卢宇达没想到自己之前的行为造成了如此不好的结果,因此心里很是内疚。

    “没事,我已经原谅你了。你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制造工程机械吧!我也实话跟你说,这东西很笨重,就算造出来了,也做不到你们目前在用的那些工程机械那么轻便好用。”

    目前,“修路大军”正在使用的工程机械,其维修和维护工作一直是由工业部在负责,因此马令羽对这些工程机械很熟悉,明白采用蒸汽机做动力的工程机械没有柴油机做动力的好使。

    “这些个工程机械能用就好。之前元帅也说了,以后我们要逐步自力更生,只有自己能造的东西才是自已的,因此要大力支持自主生产。”卢宇达不以为意道。

    目前根据地的许多东西都是李明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神神秘秘的。卢宇达也问过李明,但李明并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讲了这些东西的来源不稳定,不能作为长久依靠,只有自力更生才是最稳定的保障。

    对于自力更生,马令羽深有体会。工业部目前就像是各部门的奶妈,各部门各种坏了的机器都是拿到工业部来修,而工业部对这些不能自主生产的机器也没多大办法,往往是越修越坏,弄的工业部的众人都不好意思出现在别的部门面前。因此工业部的众人在马令羽的带领下,整天窝在研究室研究并学习各种资料,成为了一批技术宅。

    工业部是李明比较看重的部门,因此对于工业部的发展给出了很多帮助和建议。目前学校里的许多学生,都是工业部的实习员工,他们半天时间在学校学习知识,半天时间到工业部研究技术。因此工业部职员的知识水平大大高于其他部门,成为了根据地科技实力最高的部门。

    机器厂建成后就成为了工业部的核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的机器慢慢地出现在根据地的各个区域,使根据地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之前根据地的运输队主要采用李明从后世的采购的小推车运输物资,这种小推车虽然方便,对道路要求也不高,但缺点也很明显,运输量小,大型物品无法运输。李明也去找过有没有大型推车,不过结果很失望,没有厂家大量生产这种已经淘汰的东西。因此李明只能选择自力更生,让机器厂研制。

    机器厂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产品,从最小的一轮推车到最大的十轮推车,数个系列产品,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必然会向外发展,因此这些二轮及以上的推车都留有改造成马车的余地。到时,只要骡马到位,这些推车只需简单地改造一下就可以搭配骡马成为马车。

    农业方面也一样。之前山谷基地的农业生产,李明提供了很多农用机械,但那毕竟是小范围的使用。此时根据地大范围的农业种植,李明短时间内提供不了足够的农用机械,只能采用钢制手工农具。机器厂建成后,研制了一些蓄力和水力农用机械,虽然相比采用内燃机的农用机械其不值得一提,但相比传统的人力种植却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除了这些,其他水利部、交通部、电力部等部门也大量采用了机器厂生产的机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厂能够提供的机器种类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好。

    根据地众人从上到下都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变化,随着机器开始深入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以前一个月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半个月就能完成,以前10个人才能干完的活,现在5个人就能完成。

    感觉最深的是各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发现他们下发的任务完成时间越来越短,效率也越来越高,内心非常惊叹这种变化,都不由赞同李明说的那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古人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这句话,李明心里非常认同。

    目前,根据地一直反对工人们没日没夜的做工干活。在李明看来,与其让工人们没日没夜的做工干活,还不如提高工人们的文化程度,让他们去生产或操作各种机器。

    机器的效率是人力的成百上千倍,一个工人低效率的工作十年,还不如让他学习十年,然后制造或操作一台十倍效率的机器。虽然这个工人前十年没有创造财富,但是十年后他每年创造的财富将会是学习前的十倍。

    古人砍柴,花半天时间磨刀,之后砍柴的效率就达到磨刀前的两三倍。而今工业化生产“磨刀”十年,效率的提升是“磨刀”前的百十倍以上。

    半天时间的磨刀,大多数人都有这个耐心去等待,但是十年时间的“磨刀”,就没有多少人有那个耐心去等待。

    现在根据地内,除了李明,其余没有多少人有花十年时间去“磨刀”的耐心。要不是李明一直的坚持,根据地众人恨不得所有人天天去搞建设。

    “人多力量大”,这是根据地许多人心里的想法。李明并不否认这句话,但是他认为其后应该再加上半句“人才多,力量更大”,这样才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