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崩塌
字体: 16 + -

第九章 借道

    “晋国公好大的气魄,不仅自己欲升王号,还要晋楚两国相王,晋国这是要拉着楚国往火坑里跳啊。”

    就在今天一大早,驻楚的晋使便呈递上了一封国书,本来熊绎自以为已经对晋国称王一事有了准备,结果没想到晋国还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现在已经不是此刻称王缓急的问题了,晋国竟然提出了相王这么一个昏招。

    晋国真的已经对晋楚两国的国力自信到,可以抛开列国,独独两国相互承认王位的程度了吗,天下强国有五,晋楚虽也在其列,可也不能一下得罪三国吧。

    熊绎忍着性子送走了晋使,便将手中的国书扔给一旁的內监,让其大声宣读给满朝臣工听。

    “文和,你有何看法?”

    熊绎看着满朝的臣工,最后目光还是落在了同样是一脸无奈的徐启身上,若是徐启都无法拿出一个章法来,那问其他人也只是白费口舌了。

    “晋国这一招无理手的确是出臣意料。”本来此时急匆匆的称王,都是让徐启心中有些不安,结果晋国竟还要相王,如此之举,徐启也只能说一句出乎意料。

    “王上,楚国与晋国有盟约在先,有牵扯到共同抗燕的事情,恐怕楚国也只能受邀赴会了。”还能有何看法,舍命陪君子,晋国提出了此种要求,楚国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只晋楚两国相王未免有些孤单,文和,能否设法请列国入局啊?”晋楚联盟暂时还不能破,这一点熊绎心中也清楚,既然是非赴会不可,那便只能想想是否能多拉几个人下水,也好给楚国分担压力,若是能五国相王,那可真就是天下太平了。

    “只怕难啊。”此法徐启在刚听闻相王二字时,便已经想过了,只不过立马便被自己给否定掉了。

    “燕北与辽东都想指染中原之地,晋国坐大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不来添乱已是万幸,一同相王只怕是万万不会答应,至于南越,与晋国倒是没什么利益冲突,只不过南越王现在一心要逼死陈国,未必会理这档子麻烦事,这三国不应,其他小国只怕刚入局就会被淹死,是断然不会趟这个浑水。”

    熊绎听了一时也是哑然,晋国这次可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啊,相王一事,除了与晋国绑的更紧之外,对楚国实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王上,与晋国的盟约此时不能破,得罪列国已是在所难免,不过楚国也并非是完全没有好处可得。”

    徐启跟內监要过晋国的国书,又细细读了一遍,顿时懂了晋国的心思,可这甜头,楚国也不是那么想要。

    “哦?楚国有何利可得,文和快快言明。”虽然身为一国君王,的确不该斤斤计较,不过熊绎手中的楚国顺风顺水惯了,实在是不想做这赔本生意。

    “晋国把相王的地点定在郑宋交界处,就是想趁机侵吞郑国,而楚国这可以趁此机会吞掉宋国,晋国深算,知道相王一事,楚国定然不满,所以才给我们留下一了这么一块肥肉。”

    “这对楚国算是好事,怎么寡人看文和似有心忧啊?”熊绎先是眼前一亮,但却发现徐启说这话时一点报喜的样子都没有。

    “臣本为楚国所想的北进东出之策,应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今淮南尚未入肚为安,北进未成,便要东出侵吞宋国,臣不知是好是坏。”

    自从得知晋国欲此刻称王,徐启心中便有些揣揣,可细思之下又不知问题出在何处,或许只是自己太过小心了。

    “此事如何,还是请王上定夺。”徐启也知自己刚刚的话任谁听来都无什么信服力,毕竟淮南已经俯首,宋国又弱,所以徐启临了便又加上了这么一句。

    “寡人觉得此事可行,侵吞宋国是早晚都要做的,打着相王的幌子也可省去诸多麻烦,至于淮南那边,先前一战,淮南军队已被屠戮十余万,即便是有心想要生事,只怕也是无力,不足为虑。”熊绎当下便有了决断。

    “那边依王上所言,臣立刻便着手去办。”徐启身在令尹之位,同时还统筹着与列国的邦交之事,此举明面上还是打着相王的名号,所以还是要按规矩派出使臣,去于宋国借道。

    三日之后,晋国派出的使臣将晋楚两国欲行相王的消息带到了列国,就如熊绎徐启所料想的一样,列国的态度虽然迥然,可却大体是没有什么好脸色。

    脾气最大的还是辽王,在知晓晋使的来意之后,连国书都未曾接过,便将晋国的使臣赶出了王殿,南越王虽然接过了国书,可态度也是漠然,且当日便将晋使送出了王城,态度最让人玩味的却是燕北王。

    明知道晋楚两国这是要连起手来对付自己的燕北王,非但没有像辽王一样将晋使拒之门外,反而和和气气的接过了晋国的国书,甚至还在朝堂之上出言挽留晋使在燕北多待些时日,那晋使可能也被燕北王反常的态度给弄得心中打鼓,也没敢真的多待,当日便向燕北王辞行。

    列国表面态度的同时,楚国的使臣也渡过泾水,进入宋国的国境,将楚国的国书递交给宋王,言明相王借道一事。

    朝堂之上总是不缺逆耳忠言的,出使还未离开王殿,便是一片的反对之声,更有朝臣直言,借道可以,但还请楚国在宋国边境绕过一圈,如今楚国却让宋国敞开国门,横穿国境,足可见其狼子野心。

    这一番话倒是真知灼见,只可惜忠言虽好,可逆耳也是真的,况且出使可不是一个人空手来的宋国,早已经备好了厚仪,上下一番打点,送给宋王的那一份更是堪称国礼了。

    第二日,朝堂之上的顺耳之言便盖过了逆耳的忠言,只言宋楚交好,如今楚王不失礼节,送来国书与宋国借道,宋国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恐为天下人耻笑,况且楚国强盛,宋国不礼,反倒真有亡国之危。

    又这样吵了一日,第三天,宋王拍板,答应楚国借道一事,且下令传到途径的郡县,他日楚国仪仗经过,当夹道而迎,以示宋国礼仪之邦。

    楚国掐准了宋王嗜礼,宋廷贪财,故而借道一事无什么波澜便办妥了,可晋国那边却没这么好运,而是碰上了一颗硬钉子。

    话说郑国,往前倒几百年,也算是列国中的豪强了,鼎盛时期,即便是还未走向衰微的大夏皇室,都要礼让三分,只可惜后继人守不好这份诺大的家业,百来年的时间,是一路走走丢丢,坐吃山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如今的郑王在诸王之中算是年轻的,心气也高,早在继位大典之时便在祖宗宗庙前笃言,要恢复郑国荣光,这些年来,郑国也的确算得上是政通人和,一面也不忘扩充军备,确有图强之相,只可惜身处乱世,未必会有足够的时间留待郑国发展。

    这不麻烦就找上门来了,晋使入郑,商讨借道一事,宋国臣工都有能看破楚国狼子野心着,郑国朝堂又怎么会不知晋国的心怀鬼胎。

    本来相王一事,就已经给晋国甩了一次脸子的郑王,借道之事更是当场回绝,还借着相王一事,对晋国讥讽了一番,的确,若是按照品秩,他郑王的确是比晋国公要高上一等。

    晋使也并未在朝堂之上与郑王争辩,三次递交国书,郑王均是未接,晋使便直接告辞返国,归国之后,也并未背后捅刀,添油加醋的向晋国公渲染一番,只一五一十的讲明。

    先不论其他,礼之一字,郑国便要弱上了七分,国还未强,强国的霸道傲慢,倒是学的有九分神似,何以图强?

    晋国公听完之后,只是冷笑,还是公孙长敬一句言明,“弱国图强,却不知隐忍蛰伏,亡国之相。”

    旬日之后,晋国重军囤聚郑国北境百里处,仍派出晋使,只不过晋使并不入郑,仪仗车马均停留边境,却又让郑国驻守边境的将军去与郑王言明,晋国有国书送至。

    这明摆着是要让郑王自己打自己的脸面,若是郑王使人赶赴边境去取国书,便是认错,可若郑王仍是不接这国书,便有身后的晋国大军相胁。

    郑王接与不接,打定主意看热闹的列国猜测纷纷。

    或许真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郑王非但没有接这国书,反倒做出了一个让列国震惊的决定,次日,一支军队自郑国关隘而出,直奔百里外驻扎的晋国军队而去,郑国竟然率先发动了攻击。

    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无论谁先动手,引发的可都是国战啊。

    或许郑王是按照兵书上所言,趁其不备,功其不意,只可惜,郑王小看了晋国,也高看了郑国,派出的那一支军队,终究是没有一人能再回来。

    死读书本,却又自作聪明,害人不浅啊。

    半日之后,晋国大军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