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公孙鞅
一场大雪,不期而至,纷纷扬扬,遮盖了三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嬴渠梁却是顶风冒雪,来到了骊山大营,同行的,还有墨家弟子桑纹锦和一名白衣士子。
“我要见公父……”没有来得及歇息,嬴渠梁便对着王良喊道。
如今石屋前的空地上,已经完全被王良的亲卫屯占据,赢师隰也很光棍的把看守公孙痤的事情,一起交给了王良,而赢师隰,每天都会来到关押公孙痤的石屋,两个人打着谈和的名头聊天,这对打了半辈子的冤家对头,倒是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这是……”王良指着白衣士子,向嬴渠梁问道。
“魏国丞相府的中庶子,公孙痤的门客,公孙鞅……”嬴渠梁急忙解释道。
公孙鞅,不就是卫鞅吗,也就是以后的商鞅,王良立即睁大了眼睛。
公孙鞅白衣翩翩,长相俊美,也可以说是十足十的帅哥,只是脸上一道疤痕,从眼角直达下颚,一下子把这张脸蛋的帅气破坏的干干净净。
“久仰大名……”王良急忙拱手行礼,只是盯着公孙鞅脸上的疤痕,依旧疑惑,历史上,这小子可是泡了白富美白雪的,虽然都说公孙鞅依靠的是才华,可如果不是有一张好看脸蛋儿的加成,打死王良也不信。
白雪家开的是洞香春,是整个安邑士子云集的地方,才华横溢的家伙多了去了,为什么会一眼看中落魄的公孙鞅,才华加脸蛋儿,无论那个时代,都是征服有志女青年的利器啊。
如果公孙鞅长成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模样,即使再有才,白雪能看上他。
可是如今这张脸,怎么成这样了。
“少梁之战,拜先生所赐……”公孙鞅依旧风度翩翩的回礼,完全看不出有气的样子,仿佛对自己被毁容的事,不值一提。
要说心里头没气,那都是假的,可要看在什么地方,这里可是王良的地盘,而且公孙鞅有求于人,再来气,也得忍着。
“先生说笑了,我可没有到过少梁高地……”王良立马否认,倒是想回头问问木河,活捉公孙痤的事,是木河带着伤兵营护卫屯干的,估计当时,公孙鞅应该就站在公孙痤旁边吧,不过回头一想,问了也是白问,两军交战,生死关头,自然是劈头就砍,谁管他谁是谁啊,先砍了再说,没死已经是命大了。
公孙鞅却是微微一笑,没有接话,公孙鞅早已经完全的打听清除了,生擒自己老师的,就是这个人的学生,而生擒自己老师的策略,也就是眼前这个人想出来的,甚至王良在秦国所做的每一件事,公孙鞅都已经打听的清清楚楚。
“先生所谓何来……”王良再次问道。
赢师隰跟公孙痤正在石屋里下棋聊天呢,有些事情,王良必须问清楚了,才能禀报。
“救师脱险,救秦出困,”公孙痤淡淡道。
好大的口气,不过,人家好像也有这个能力,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魏国,出兵了,”王良吃惊的看向嬴渠梁,嬴渠梁黑着脸,轻轻点了点头。
再看向公孙鞅,公孙鞅依旧微微一笑。
少梁大战结束后,公孙痤被俘,秦军撤兵,公孙鞅便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是继续留着魏国,还是出走它国……
魏国,虽然在公孙鞅的眼里,已经把国力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开始了慢慢的滑落,但这个时期,魏国依旧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可魏王并不喜欢公孙鞅,魏王喜欢名师高徒,可公孙鞅没有。
在大魏王的眼里,公孙鞅虽然向他谏言去侯称王,但对于魏王来说,只是水到渠成,公孙鞅谏言,他照做了,公孙鞅不谏言,迟早有一天,他也是要做的,谏言不谏言也都是一样,区别不大。大魏王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眼力劲的,重用有才能的人,他做到了,他用了庞涓与公叔痤,虽然公孙痤挤走了吴起,但吴起才能是有,可同样的,脾气也大,连魏武侯都能大骂,大魏王能容么?
于是,谏言有功的公孙鞅就呆在了公叔府继续当小小的中庶子,虽然官小职微,但古代时的官制有点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庶子,公孙鞅的这个中庶子可是丞相府里的中庶子,要知道,宰相门前五品官,宰相府里的中庶子多大?至少不下于二品大员了,很多国事政令都有公孙鞅的影子。。
而现在,公叔痤给抓了,也意味着,如果公孙痤倒台了,那一切也就完了,中庶子只是中庶子,不会再是宰相府里的中庶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公孙鞅将会失去任何在魏国伸展的机会。
可是,做惯了大国官员,手掌了足够实权的公孙鞅,还能平心静气的当一个普通人么?
显然不能。或者说,公孙鞅可以到其它国家发展,但这更是不行。因为公孙鞅对其它国都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使公孙鞅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说楚国,楚是大国,除了魏之外,就是齐楚,但楚国国内老公族众多,权臣旁立,谁会给公孙鞅立足的机会?只看吴起的下场就可明白一二,那例子太明显不过了。当时的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丞相),立志变法图强。吴起以铁腕强力变革楚国落后愚昧的旧制,却几乎将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楚悼王一死,吴起立遭惨杀,楚国就成了一个“三分新七分旧”的奇特战国,始终是萎靡不振难有作为。
而齐国,齐国立稷下学宫,引天下名士,可深知于此的公孙鞅知道,齐国虽有稷下学宫,但那些名士一个个如同宠物一样给养着,而齐王却是不以之为官。
公孙鞅一个外来户,还是欺负了齐国狠的魏人,怎么可能会在齐国有伸展?他著法说三篇,却也一样无法吸引别人的目光,上有李悝的《法经》,别人做的再好也是不行了。
思来想去,公孙鞅还是决定留着魏国。
嬴渠梁却是顶风冒雪,来到了骊山大营,同行的,还有墨家弟子桑纹锦和一名白衣士子。
“我要见公父……”没有来得及歇息,嬴渠梁便对着王良喊道。
如今石屋前的空地上,已经完全被王良的亲卫屯占据,赢师隰也很光棍的把看守公孙痤的事情,一起交给了王良,而赢师隰,每天都会来到关押公孙痤的石屋,两个人打着谈和的名头聊天,这对打了半辈子的冤家对头,倒是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这是……”王良指着白衣士子,向嬴渠梁问道。
“魏国丞相府的中庶子,公孙痤的门客,公孙鞅……”嬴渠梁急忙解释道。
公孙鞅,不就是卫鞅吗,也就是以后的商鞅,王良立即睁大了眼睛。
公孙鞅白衣翩翩,长相俊美,也可以说是十足十的帅哥,只是脸上一道疤痕,从眼角直达下颚,一下子把这张脸蛋的帅气破坏的干干净净。
“久仰大名……”王良急忙拱手行礼,只是盯着公孙鞅脸上的疤痕,依旧疑惑,历史上,这小子可是泡了白富美白雪的,虽然都说公孙鞅依靠的是才华,可如果不是有一张好看脸蛋儿的加成,打死王良也不信。
白雪家开的是洞香春,是整个安邑士子云集的地方,才华横溢的家伙多了去了,为什么会一眼看中落魄的公孙鞅,才华加脸蛋儿,无论那个时代,都是征服有志女青年的利器啊。
如果公孙鞅长成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的模样,即使再有才,白雪能看上他。
可是如今这张脸,怎么成这样了。
“少梁之战,拜先生所赐……”公孙鞅依旧风度翩翩的回礼,完全看不出有气的样子,仿佛对自己被毁容的事,不值一提。
要说心里头没气,那都是假的,可要看在什么地方,这里可是王良的地盘,而且公孙鞅有求于人,再来气,也得忍着。
“先生说笑了,我可没有到过少梁高地……”王良立马否认,倒是想回头问问木河,活捉公孙痤的事,是木河带着伤兵营护卫屯干的,估计当时,公孙鞅应该就站在公孙痤旁边吧,不过回头一想,问了也是白问,两军交战,生死关头,自然是劈头就砍,谁管他谁是谁啊,先砍了再说,没死已经是命大了。
公孙鞅却是微微一笑,没有接话,公孙鞅早已经完全的打听清除了,生擒自己老师的,就是这个人的学生,而生擒自己老师的策略,也就是眼前这个人想出来的,甚至王良在秦国所做的每一件事,公孙鞅都已经打听的清清楚楚。
“先生所谓何来……”王良再次问道。
赢师隰跟公孙痤正在石屋里下棋聊天呢,有些事情,王良必须问清楚了,才能禀报。
“救师脱险,救秦出困,”公孙痤淡淡道。
好大的口气,不过,人家好像也有这个能力,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魏国,出兵了,”王良吃惊的看向嬴渠梁,嬴渠梁黑着脸,轻轻点了点头。
再看向公孙鞅,公孙鞅依旧微微一笑。
少梁大战结束后,公孙痤被俘,秦军撤兵,公孙鞅便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是继续留着魏国,还是出走它国……
魏国,虽然在公孙鞅的眼里,已经把国力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开始了慢慢的滑落,但这个时期,魏国依旧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可魏王并不喜欢公孙鞅,魏王喜欢名师高徒,可公孙鞅没有。
在大魏王的眼里,公孙鞅虽然向他谏言去侯称王,但对于魏王来说,只是水到渠成,公孙鞅谏言,他照做了,公孙鞅不谏言,迟早有一天,他也是要做的,谏言不谏言也都是一样,区别不大。大魏王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眼力劲的,重用有才能的人,他做到了,他用了庞涓与公叔痤,虽然公孙痤挤走了吴起,但吴起才能是有,可同样的,脾气也大,连魏武侯都能大骂,大魏王能容么?
于是,谏言有功的公孙鞅就呆在了公叔府继续当小小的中庶子,虽然官小职微,但古代时的官制有点不一样的,比如说中庶子,公孙鞅的这个中庶子可是丞相府里的中庶子,要知道,宰相门前五品官,宰相府里的中庶子多大?至少不下于二品大员了,很多国事政令都有公孙鞅的影子。。
而现在,公叔痤给抓了,也意味着,如果公孙痤倒台了,那一切也就完了,中庶子只是中庶子,不会再是宰相府里的中庶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公孙鞅将会失去任何在魏国伸展的机会。
可是,做惯了大国官员,手掌了足够实权的公孙鞅,还能平心静气的当一个普通人么?
显然不能。或者说,公孙鞅可以到其它国家发展,但这更是不行。因为公孙鞅对其它国都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使公孙鞅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说楚国,楚是大国,除了魏之外,就是齐楚,但楚国国内老公族众多,权臣旁立,谁会给公孙鞅立足的机会?只看吴起的下场就可明白一二,那例子太明显不过了。当时的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丞相),立志变法图强。吴起以铁腕强力变革楚国落后愚昧的旧制,却几乎将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楚悼王一死,吴起立遭惨杀,楚国就成了一个“三分新七分旧”的奇特战国,始终是萎靡不振难有作为。
而齐国,齐国立稷下学宫,引天下名士,可深知于此的公孙鞅知道,齐国虽有稷下学宫,但那些名士一个个如同宠物一样给养着,而齐王却是不以之为官。
公孙鞅一个外来户,还是欺负了齐国狠的魏人,怎么可能会在齐国有伸展?他著法说三篇,却也一样无法吸引别人的目光,上有李悝的《法经》,别人做的再好也是不行了。
思来想去,公孙鞅还是决定留着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