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东霸佐
字体: 16 + -

第0011章 置死地而后生

    长安未稳,华雄败死的消息传入函谷关,送进了董卓的耳中。

    董卓的车驾此刻还没有抵达长安,拖着长长的队伍行进,区区孙坚,只有三万余人的豫州军,竟然挫败了徐荣。

    好在梁县一战,徐荣并没有伤了根本,董卓即刻点胡轸为大都护,吕布为骑督,临时点兵万余,驰出函谷关,解徐荣的困局。

    孙坚的部队此刻驻扎在洛阳一带的要路上,得知胡轸率兵而来,立刻集结部下,准备迎战。

    胡轸刚出函谷关,便扬言,要斩杀一个青绶,鼓舞军威,不等吕布,率兵先行,恰巧与孙坚的军队遭遇,几个回合,胡轸大败,率众溃走。

    吕布的军队也被溃兵冲散,不得不临时退回函谷关。

    不久后,徐荣战死的消息也传入了函谷关,此时,洛阳一线的局势大定,胡轸再想出兵,已经来不及了。

    胡轸被迫,与吕布率兵返回长安。

    孙策在击杀徐荣后,连夜撤回,一路上半个溃兵也不收容,晓行夜宿,几日后返回了孙坚的大营。

    当初立军令状,孙策已性命担保,可斩杀徐荣,此时徐荣的首级就放在帅案上,大帐里,众人目瞪口呆,无不钦佩孙策。

    孙静(孙坚之弟)大笑:“好哇,我孙氏一门,各个勇武善战,此乃祖宗显灵,我孙氏一门得上天眷顾!”

    孙坚也心满意足的笑着,可又不得不忧虑。

    孙策虽然勇武善战,而且通晓谋略,小小年纪便有如此作为,让人高兴,可这小子杀伐果决,下手狠辣,绝不留情,这也是他最大的缺陷,日后,也不知道这个缺陷会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此刻孙坚从桌上拿起一封信,淡淡开口:“我儿回来便好,此战你斩杀上将首级,乃大功一件,然而你年龄还小,若直接委以重任,让军中其它将校情何以堪,这功劳我先记下,日后定有论处。”

    孙坚说着话,把信向着孙策递过去,孙策笑着应一声:“儿子愿听父亲安排。”

    这一战,孙策本就是要稳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杀一个华雄,只是匹夫之勇,还看不出什么,可是斩杀敌军大将,三千部下游刃在乱军中,还能取徐荣首级,这份功劳,怕是军中已无人能及。

    有了这份功劳,孙策在军中的威望,已无人能够撼动。

    孙坚不急着给自己表功,一是怕众人挑理,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其次,孙坚的豫州刺史眼下还没有朝廷的正式任命,只是袁术表奏罢了,所以,孙坚自己还没有稳固,这时候,说别的都太早。

    孙策拿过书信看了看,这是袁术的亲笔手书,落款盖着后将军印。

    孙坚撇嘴笑了笑:“如今我们依附在袁术这杆大旗下,有些事情身不由己,既然袁术想要我们兵进函谷关,继续追打董卓,我儿可有什么见解?”

    这件事,军中已经讨论两天了,身在梁县的吴景休书劝孙坚佯装进兵,实则小打小闹一番,退兵即可。

    而梁县的孙贲却想要请命出战,请派其他人来稳固梁县城防,孙贲此举很明显,他是看到孙策屡屡建功,已经焦虑了。

    孙坚为了安抚孙贲,下令升孙贲为校尉,兼任梁县县尉,主抓城防。

    此刻,孙坚谁的意见也不想听,只想听听孙策对这件事有怎样的看法,再决定如何回复袁术。

    大帐里静了片刻,孙策接过书信,陷入沉思。

    继续兵进函谷关,董卓虽然败了几仗,可他坐拥函谷关,孙坚想要杀进去,谈何容易。

    可又不能薄了袁术的面子,毕竟这豫州刺史虽然挂在孙坚的头上,可是豫州乃四战之地,孙坚真正能够掌控多少还不可知,如果得罪了袁术,那可真的站不住脚了。

    此时想要寻找立足之地还为时尚早。

    孙策突然抬眼看一下孙坚,孙策终于明白,孙坚愁闷的是什么了。

    孙坚并非看不透袁术的小九九,然而,违背袁术,就是公然背弃盟约,如此一来,袁术必不再容忍孙坚,粮草补给也会断绝,这是自绝后路。

    随后,孙策脑子里又想到了传国玉玺。

    这传国玉玺的消息,迟早要散出去的,也必然要给孙坚带来麻烦,如果没有这传国玉玺,袁术和孙坚之间又岂能出现隔阂,袁绍又怎会休书给刘表,让其击杀孙坚?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得不防。

    而孙策早就谋算到传国玉玺这一步了,只不过,一直找不到突破口说服孙坚罢了。

    九江之地乃是兵临扬州最好的跳台,历史上袁术却让孙坚去打已经根基稳固的刘表,不管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如今借助传国玉玺做诱饵,换取兵进九江郡的机会也未尝不可,只要撬动历史的一个点,结局,也许大不相同。

    而且这传国玉玺给袁术又如何?他日时机成熟,孙坚根基稳固,灭了袁术拿回传国玉玺也是可以的,最重要一点,要有根基,不能四处漂泊,像刘备那般沦为丧家之犬才好。

    孙策想了许久,淡淡一笑:“董卓迁都长安,岂能算不出诸侯必然会攻打函谷关,况且函谷关乃关中屏障,更不容易踏破,可若父亲连打也不打便收兵而归,必然招袁术猜忌,不如听舅父的意见,走这一遭又何妨。”

    荥阳一战,曹操看似大获全胜,可收拢残部以后,曹操实际上损失兵马多达七千余人。

    其中大部分是曹操的精锐部队,从陈留带出来的嫡系轻骑,若不是这些兵马奋力厮杀,曹操的大军早就溃败如潮了。

    此时劫掠徐荣辎重还算颇丰,所得溃军约有万余人,获得战马万余匹,这也算是小小的安慰吧。

    此时曹操没有驻足在荥阳一线,而是仓促退兵,向酸枣进发。

    盟军会盟之地乃是酸枣,从曹操出兵后不久便得到军报,袁绍发帖邀各镇诸侯会聚酸枣,饮酒笙歌,似乎早已经把讨伐董卓的事情忘到脑后去了。

    一边整军,一边行进,为了弥补战争中各营的损失,曹操把缴获的凉州战马拨给亲信部队,溃败兵马各营补足,其余编入中军,一路上走走停停,打乱各营建制,如此一耽搁,已经半月过去。

    荥阳一战留下的阴影,让众将心中愤愤难平,尤其是曹昂,气鼓鼓嚷着:“别叫小爷我抓住孙策,否则,我非千刀万剐了他不可!”

    荀彧每每想起孙策,也不禁苦笑摇头:“追根究底,孙氏一门毕竟是孙武子的后人,兵机巧策,无不通晓!此人若为大汉所用,何愁贼人不灭,江山不固?”

    戏志才却冷笑连连:“主公,想不到吧,咱们千算万算,最后却让孙策这小子摆了一道,不过他只是取了徐荣首级便回去了,倒也不是贪功之人,日后若能再见,主公不妨拉拢此人。”

    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则愤怒难平:“ma的,我们拼死血战,孙策这个王八羔子,竟然投机取巧,直取徐荣中军所在,无耻小人!”

    曹操最后拂袖一笑:“是我失策了,话说擒贼擒王这个道理你们不懂吗,若没有孙策击杀徐荣,我们这一战必败无疑,算起来,咱们还欠这小子一点人情呢!”

    曹操军快要抵达虎牢关时,曹操下令整顿兵马,雄赳赳气昂昂回兵酸枣,一定要摆出胜利者的威势来,只有这样,才能震慑诸侯,名震关东。

    与此同时,孙坚兵进虎牢关的消息也传到了军中,曹操听后眉头微蹙:“孙坚竟敢继续追逐董卓残部,还是真的要攻打虎牢关?”

    戏志才嘻笑:“不过做做样子罢了,虎牢关乃是天险,关中要塞,岂是那么容易踏破的?”

    曹操也会意的笑了。

    函谷关前,孙坚命工坊造了百余架云梯,十余个撞锤,其余攻城器械,无需准备。

    从这一点上来看,孙坚攻打函谷关的决心并不坚定,不过是摆摆样子罢了。

    但是每天袭扰函谷关时,声势却造的很大,每一次都有五千余人,数十架云梯,佯攻半个时辰,歇息一个时辰,晃一晃,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时间拖了近半月,孙坚借着函谷关难破的借口,转攻谷城,古城仅有衙役数十人,根本无法保守此城,不战而降。

    孙坚却没有再发动任何进攻,只是一次次催促粮草,让袁术尽快拨付资金粮草以及青壮充军,才能继续攻打虎牢关。

    此时,曹操回兵酸枣的消息已经送来,还有袁绍的邀请函也摆在桌上,邀请各镇诸侯会聚酸枣庆功,孙坚完全不理,只听着孙策说起荥阳一战,笑的前仰后合。

    孙策讲述了如何火烧敌营,如何连夜行军,直插荥阳以南隐蔽行踪,如何在曹操与徐荣交战时,觑准时机,斩杀徐荣。

    之后孙策如何悄无声息撤走,又如何让曹操吃了一个哑巴亏,却又得了无数粮草辎重和降兵的事情说给孙坚。

    曹操虽然吃亏,却得了该有的好处和名头,大破徐荣,虽然世人皆知徐荣被孙策所杀,但是击溃徐荣的,却是曹操。

    而关中之战,不过是诸侯割据,天下烽火燃起的开始罢了。

    这时候,各自谋求利益,各自寻求立足点,哪个还记得曾经歃血为盟,弑杀董卓的誓言?

    而孙策,早在拔寨前往函谷关的第二日,便秘密嘱咐樊亮亲自去办,把洛阳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散播给袁绍。

    想来袁绍大会诸侯,正是此事。

    与其等孙坚自己想通,不如孙策帮他一把,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这个道理。

    算算时间,曹操都已回到酸枣,怕是袁绍这会,已经知道了传国玉玺的事情了。

    孙策眯起眼,好戏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