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万万岁
字体: 16 + -

第十九章:宋人赵曦之恭送先生归乡(第三更!)

    时年,秋。

    大宋,汴京。

    皇宫大内,政事堂。

    赵恒耳朵都快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寇准和同为宰相的毕士安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王钦若领衔的主和派吵的不可开交。

    一方高呼着抵御大辽,奏请官家御驾亲征。

    一方嚷嚷着迁都南下,避其锋芒,以图后谋。

    双方各持己见,已经吵了一个时辰了。

    权三司使丁谓出班,拱了拱手里的笏板,对皇帝赵恒说道:“官家,辽人势大,称兵五十万,我大宋虽兵甲数百万亦需避其锋芒。如今,辽帝耶律隆绪,辽太后萧绰,辽丞相韩德让皆南下亲征督军。微臣附议参知政事王公所言,避辽敌锋芒,迁都金陵,以图后谋。”

    枢密副使陈尧叟也出班凑热闹,握笏出列说道:“官家,微臣奏请迁都于cd。cd乃天府之国,四周又有大山阻隔,辽兵再势大也必不能攻入。”

    寇准阴沉着脸呵斥道:“闭嘴!王定国,丁谓之,你们是江南人就怂恿官家去江南避祸!陈唐夫,你是四川人就怂恿官家去cd避祸!竖子!”

    陈尧叟忙退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他可不是寇老西的对手。自己也就是凑个热闹,成则受益巨大,不成也不伤一根毛。可惹火了寇老西则得不偿失了,现在人家圣眷正隆,没看见王钦若和丁谓俩马屁精联手都不是寇老西的对手么。

    寇准手握笏板,面朝赵恒。

    “官家!我们可以南下避祸,可我大宋汴京百万子民如何避祸?我北境数十万将士闻听此讯会如何绝望?”

    “万一北境失馅,汴京危诶!”

    寇准步步力争。

    “官家,汴京为我大宋都城,经太祖,太宗及官家三代,不容有失啊!”

    赵恒一听寇准搬出了太祖和亲爹,有些惊慌,他可是一直以强爷胜祖为己任的。

    “官家,您不能听寇相一面之词。”

    王钦若有些着急,这寇老西,要坏事。

    然则赵恒心里已有决断,抬抬手阻止了王钦若的奏对,从龙椅上站起,朝寇准点了点头。

    我赵恒怕死,懦弱不假,可我不孬。前几日想着南逃也不假,那不是因为我害怕嘛,既然你寇准愿意力抗大辽,朕就陪你战一回。

    “听旨!”

    文武大臣列队下跪,静候帝裁。

    “罢王钦若参知政事,改判天雄军。对辽作战,以寇相意见行事,择日,朕御驾亲征!”

    “官家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钦若屁股底下的副宰相还没捂热就让贤了。

    寇准的威势以此时达到顶峰。

    ————

    北平,高粱河县,赵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的千古名句从赵小七的嘴里说出来,深深震撼住了孙忠善。

    平日里这丫头虽然聪慧可断断没有此等才学,孙忠善不由扭头看向正在朝赵小七伸大拇指恭贺的赵勾。

    毕竟是年过五旬的老人精,孙忠善三句话就套出了这首诗的原作者,果不其然,是赵勾所做。

    赵勾尴了个尬,这可是苏轼大神的著作,只不过现在苏轼他爹估计还没出生。

    “先生,您别这样看着我,就是有感而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之。”

    孙忠善喃喃了一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妖孽啊。

    观微知著。

    赵勾这孩子,以后不管仕途如何,起码能成为一个诗词学问大家。

    “赵勾,你虽老夫来。”

    赋诗做词大赛以赵小七获得第一名圆满结束。小伙伴们围着赵小七纷纷恭喜,顺便又拍了一波大头目的英明神武。

    赵勾跟在孙忠善身后,随他回到小院。

    “赵勾,我和你父亲三年之约已到,不日我就会动身返宋。以后,你要勤勉读书。”

    孙忠善浑浊却有神的眼睛看着赵勾,罕见的严肃。

    赵勾正了正衣服,躬身回道:“学生谨记。”

    孙忠善身后抚摸着赵勾的脑袋,突然说道:“你还没有表字吧?”

    赵勾秒懂:“愿先生赐。”

    孙忠善闭眸沉思。取字是极为神圣和考究的事情,预示着长辈对后辈的的期望和定位,唯恐不够精准慎重。

    赵勾也不急,虽然他跟期待。

    一般要弱冠之年才会有长辈赐表字,可这不是先生等不及要回大宋了么。

    “曦之如何?”

    晋有王羲之,已是书圣。

    今有赵曦之,可为词圣。

    赵勾不懂孙忠善的深意,曦之曦之的呢喃了几遍,甚为满意。

    曦,晨光,泛指希望。幽云归宋的希望,先生这是教我莫忘师恩啊。

    孙忠善望着赵勾关系的样子,深感欣慰。

    “可惜了,你是辽人。”

    “不,先生,明人不说暗话,其实我是大宋派来辽境的卧底!”

    然后在孙忠善目瞪口呆中,一个出生襁褓就被狸猫换太子手法换到幽州的宋人娃娃在强敌环伺中,立志要反辽归宋的身残志坚感人肺腑的卧底故事从赵勾的嘴里娓娓道来。

    孙忠善听得有些着迷。

    如果幽云境内汉人都是这般人物,大宋何至于如今境地。

    次日,夫子孙忠善悄然离开赵府,只带了几本诗书,一个行囊。

    学生赵勾站在后面躬身作别。

    孙忠善回头:“曦之,你可愿为大宋人?”

    赵勾恭敬回话:“宋人学子赵曦之恭送先生归乡。愿先生长命百岁。”

    孙忠善畅笑:“大善!”

    望着先生远去的背影,赵勾暗暗祝福。

    宋辽往返千里,先生珍重。

    ————

    幽州境内,集结辽军三十万,气势如虹。

    无数车马兵卒借道高粱河县前往战场,童子军的小伙伴们被赵勾全部泼洒出去,不干别的,就一只只记录每只过路军队的军旗和大致人数,自己开拔方向。

    赵勾坐镇赵府,小伙伴们的情报雪花般汇聚而来。

    赵小七帮忙整理记录,小手累的痛红。赵勾一边分类汇总,一边在一张巨大的堪舆图上写写画画。

    这是赵勾从老爹书房里偷来的宋辽边境堪舆图。

    玫子在一旁伺候着端茶送水,闲下来的时候会安安静静的蹲坐在赵勾身侧。

    小少爷认真做事的时候真俊俏。

    可惜,已经十九岁的玫子已被家里许配给了一家大户人家当小妾。玫子一直不敢跟赵勾说,因为她知道小少爷肯定不会同意。

    可她没办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祖宗的规矩。

    也许这就是宿命。

    我生君未生。

    君生我已老。

    少爷,要快快长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