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破局
字体: 16 + -

第一章 一家人1

    1620年春,经过冬日冰寒天气的洗礼,终于迎来了春天的气息,秦晋大地上万物开始复苏,盎然的绿意初显,小草如一条宽广的绿色毯子在大地上肆意的铺开,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天刚破晓,秦啸成悉悉索索的穿好短褐,系上方巾,走了出来。看着外面微弱的亮光,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冷!他佝偻着背,紧了紧衣裳,试图把早春的寒气驱除。走进杂物房,拿出一把锄头,轻松地扛在肩头,沿着蜿蜒的小道,向着自己的田地走出。

    秦啸成家有六亩水田,十八亩旱地,还有一座山,因为有了红薯这样的农作物,那座山也已经开发出来,种上了红薯。红薯对土地的要求不高,所以这几年缺少雨水,但红薯地里的收成还过得去,一家九口人还能勉强过活。

    这些田、地、山都是十年前老秦家分给他的。老秦就是他的父亲秦栋。

    秦栋今年六十岁,身体依然硬朗,精神头十足,在外总以秦琼的后人自居。不过,是否是秦琼的后人,没有人有心思去查证,姑且听着。但是,秦家上下都不会武功,却是村里人都知道的。依照秦栋的说话是秦琼的后人开始从文,经历朝代更替,开始衰败,传到他时,已经如此了,所以他为此感到汗颜,觉得对不起先祖。因此,希望他的后代发奋图强,能有一个人重整家业,光大秦家门楣。

    秦栋膝下有五个儿子,妻子秦柯氏,也是一位精明的家庭妇女。因此,秦栋到目前为止,人生里有三大遗憾:第一,没有女儿承欢膝下;第二,没有娶得一房小老婆调节生活小情趣;第三,后人中还没有一位光大家中门楣。

    十年前,秦栋一大家子都住在村北位置,硕大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因为房子的格局不是完全在窑洞里,所以,光线相对于其他的窑洞要充裕一些。秦啸成是秦栋的第二个儿子。十年前,秦啸成的妻子李云怀上了他的第四个孩子,其他的几房儿媳开始小有怨言,好像他们家的人把整个秦家大家族吃穷了。秦栋的小儿子那时年方六岁,粉雕玉琢,老来得子,秦栋老夫妻俩很是喜欢这个小儿子,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把光大秦家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想着让他开蒙读书。秦家的院子虽大,但也抵不过儿多,儿子陆陆续续成家生子后,院子就显得有些拥挤了。于是,秦老夫妻俩一思量,结合其他几房儿子的意见,就把最不讨喜的秦啸成一家子分了出来。

    秦啸成夫妻俩和他的孩子们分得了三个月的口粮,那时离秋收还有五个多月;分到了十两安家银钱;分到了如今的田、地、山。

    因为这些田、地、山都在村东头,所以,秦啸成就拿着十两安家银钱,把家按在了村东。

    当时,秦啸成是留着泪水,请人建造了如今的家。

    一间主窑洞,作为夫妻俩的睡房,还兼做接待客人的客房;两间次窑洞,在主窑洞两边,隔着厚厚的墙体,在墙体上开一个门洞,各房之间互通,再挂上门帘,一间作为女儿们的睡房,一间作为儿子们的睡房;再在两边建造了两间偏窑洞,相邻女儿们的那间用作厨房,相邻儿子们的那间用作存放谷物、红薯、豆子等农作物的房间。再在挖开平整过后的大院子里,建造了一间厕所、一间杂物房、一间鸡舍、一间猪舍。然后,炕床要建造的扎实,被子方面也不能省,都添置新的,盖着暖和,再根据需要添置了一些家什,锅、碗、瓢、盆等。

    齐整了,望着黄泥巴墙壁,秦啸成觉得也挺好,就这样了,虽然简陋,却也是自己用双手建造起来的家,从此以后,与老秦家那边相距了三里的路程,如果无事,彼此也难得遇见,老爷子夫妻俩也不用看到他的窝囊样子心烦。

    秦啸成来到自家的田里,相邻的其他人家也有人还是春耕翻地。

    彼此笑着招呼一声,开始弓着身子、低着头在田地里劳作。这些田地都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秦啸成今时不同往日,心里有些沉闷,因为心里装了事情,所以有些心不在焉,做事情恍惚是有一下,没一下。

    “秦老二,你今天怎么了?”

    李应家的田地与他家的在一起,但家没有安在一个山头,所以不了解他家中发生的事情。秦啸成也不想四处宣扬,因此,只是哀叹一声,无聊地发表着感慨:“没有牛帮衬着,这春耕的日子难啊!”

    李应抬头望天:“是啊!你说,就是下场雨也好啊!”

    在俩人的哀叹声中,天大亮了。

    田地里头,陆陆续续添置了好多人头。

    李云偕同十六岁的大女儿秦文倩也来到了田间。

    “你们来了,四儿醒来了没有?”

    李云听他问起,悲从中来,眼泪不觉奔涌而出,“还没有呢!你说这孩子,年轻轻的就喜欢操心,还为了一株野菜和张乐凯打架,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一口吃食,就能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还不是被生活给逼的。”

    “娘亲,四儿是一个有造化的孩子,肯定会醒过来的。”秦文倩从旁安慰道。

    “可是,李大夫也束手无策呀!”

    “那李大夫原本就医术有限,只懂得一些皮毛,稍微有点复杂的病患,他就不知道怎么应付了。”

    “就你知道的多。”

    “当然呀!四儿可是我一手带大的。”秦文倩不觉陷入回忆,“那时,家里新分家,所有的东西都得置办,粮食又不够,所以,父亲娘亲尽量省着手里的有限安家银钱,想着可以买点米粮,让我们姐弟几个能吃饱肚子,四弟出生了,娘亲因为没有好吃的填补身子,奶水不够,整天似乎都饿着,总是‘哇哇’大哭,我就给他煮米糊,哄着他吃了,他也不嫌弃,吃得很欢实,如今,他也长成了十岁的孩子。四弟是有心的,知道父亲娘亲舍不得他,哥哥姐姐舍不得他,所以,他肯定会醒来的。”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