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宋云烟路
字体: 16 + -

第八十八章 庭审(一)

    尹掌柜向何茗透露这次事件背后有黄敏师的影子,被收买的人是负责打下手的一个伙计,此人以前巴结于鄂宝巴结的很厉害,于鄂宝剥离正阳楼后,此人被分配到后厨一直心中不忿。

    这些信息说重要重要,说不重要也并不是那么重要,何茗相信自己若要认真查也能查的出来。不过尹掌柜主动示好,倒也伸手不打笑脸人。不过何茗清楚现在最大的难题还是庭审,庭审已过,万事皆休。

    庭审的日子终于到了。

    何茗很早起床,在几个衙役的带领下来到州衙,衙役知道他的身份非同一般,这一路上倒是客客气气。

    何茗以为自己来的很早,到了州衙却发现已经人满为患。这次的案子在民间有极大的关注度。李贽本就才名在外,案子的另一方更是海州士子第一大结社--“方正社”。

    旅宋市民经济发达,不少人没有功名,但也从小识字。这些人是小说的忠实读者,《*****》作为一部黄……情……伦理小说的代表作,极大地丰富了旅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命运如何,无数人关心不已。

    公堂内的人也是不少,主官的座位左右多了一些太师椅,宋学谕这次没有出现,他的位置上坐的是海州的提点刑狱司提刑官林英。何茗听别人说过,这是黄知州坚定的盟友。

    旅宋一州的提刑官,主管刑事案件,拥有对县及以下死刑的判决权。李贽的案件不牵扯刑事,林英本来是不必出现的,可他不仅坐在那里,还同周边大人谈笑风生。

    这种关系不言自明,是黄知州一党,何茗冷着脸向他们拱手行礼。

    黄知州笑容满面,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得意之色,这次他也费了不少力气,已是势在必得。

    此外,海平王赵宥颜也端坐在一旁。

    “义父大人。”何茗走上前去,向赵宥颜行礼。

    赵宥颜轻轻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反而将一旁身着富贵的年轻人拉了过来。

    “茗儿,这是平阳公石宏,是我旅宋的青年才俊,你日后若是有暇,可要向他好好请教。”

    石宏笑道:“我与何公子早就相识了。”

    “哦。”赵宥颜装作一副吃惊的样子,“竟然如此么,我却未曾听说过。”

    石宏只是笑笑不戳破:“何公子,前段时间抱月饮食的危机处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平阳公过誉了,难得您还这么关心抱月饮食的事情。”

    平阳公只是露出一副若有深意的微笑。

    庭审时间很快便到了,黄耀文站起,向这边躬身道:“王爷,平阳公,本案这就开庭,还请两位殿下示下。”

    海平王示意何茗归位,向黄耀文回礼道:“知州大人请便,小王只是看看而已。”平阳公也笑着点头。

    黄耀文含笑落座,一拍惊堂木道:“传李贽上堂。”

    李贽一大早便被请出了家门,这时由左右两个衙役押送着到堂前。

    所幸旅宋对读书人十分友好,黄知州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李贽用刑。

    “李贽,你可知罪?”

    “学生不知。”

    黄耀文早料到会是这样,也不故作姿态,给了身边人一个眼神,一个长吏起身说道:“李贽,这《长亭集》可是你所著,这里面的文章,可是你所写?”

    李贽坦然道:“《长亭集》正是学生所编辑,里面的文章除了《*****》,俱是学生所写。”

    长吏道:“先不提《*****》,就说这其他文章,肆意揣测圣人之言,强词夺理进行歪解扭曲,你可知罪?”

    听审的学子俱是一惊,旅宋学风开明,只要不是离经叛道,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思想。可看现在堂上的情形,竟然是要将李贽提出的观点彻底打死。

    “学生是有一些新的看法,可并不认为是对圣人之言的歪解。学生不知罪。”

    “好,很好。”那长吏也不恼,摊开手中的书册,指着一页问道:“你这篇文章,《论旅宋商业》中,对商贾之人大加赞叹,认为商业乃是旅宋之人安居乐业的根源,我且问你,你把圣天子置于何地,把圣人之言置于何地,若是人人皆为商,言谈必及利益,可还有仁义礼智信的容身之所?”

    诚然,旅宋的市农工商四民思想得到了松动,但这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有些类似后世学者提出的低层发展倒逼上层改革。现在旅宋朝廷对这一思想处于漠视阶段。即,知道这些的存在,但没有办法,也不想去改变,就这样让它野蛮生长。

    而李贽直接将其放在了台面上讨论,确实是一大创新,可这创新在有心之人的推动下,也能成为取死之道。

    李贽淡然道:“这位大人,我想您可能是对贽的文章有些误解,诚然,文章中的确说道,我旅宋当今盛世之举,离不开商业的繁荣。可也并未说商人便是唯一要素,对圣人之言,对教化的作用,贽的文章中可是没少提及。”

    长吏轻哼一声,不屑道:“市农工商,商人乃是贱业,自古便是如此,商人不事生产,却积累了大量财富,与民无益,这更是众所周知。只可惜本朝对商人一向纵容,这也使得读书人中出现了你这样对商人摇旗呐喊的败类,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么。”

    何茗越听越是火大,忍不住走上前来:“这位大人,敢问您出身何地?”

    这长吏吃了一惊,缓缓道:“本官出身尹水刘家,何公子,你问这是干嘛。”

    何茗之前做过一番功课,这时侃侃而谈道:“尹水刘家,乃是海州北方香洲的世家大族,家有良田千亩,族中子弟均是耕读出身,不知是否如此。”

    尹水刘家确实是书香门第的世家,这长吏听到何茗语气甚是恭敬,自得到:“不错,刘家正是如此,何公子可是有何指教。”

    “那大人就更应该知道,从前的粮食,最好的土地亩产也不过几百来斤,可自从商人带来了玉米,地瓜等粮食作物。再是不好的土地也能收获千斤的亩产,之前需要四五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了手工业的生产。刘家便是如此,大量的佃户不再躬耕于土地,而在刘家的组织下进行木器的打造,而商人又将木器贩卖,为这些农民,为刘家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怎么能说是与民无益。”

    长吏脸色一青一白,想反驳却不知道如何说出口。

    何茗又道:“几十年前,尹水刘家本在香洲也只是普通士绅家族。可是刘家的几代先人率先发现了新作物的益处,组织组内的佃户进行生产,迅速积累的大量的财富,刘家用这些财富振兴族学,请了很多学富五车的先生,刘家子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因此精英迭出,外出为官为吏,如大人一样,这难道不是百姓之福,这难道不是商业带来的益处么?”

    这一番马屁拍的无耻之极,可是那长吏却很是受用,竟不再反驳。而台下听审的众人多也深受旅宋开明的商业政策之益,对何茗所言也是大为赞同。

    黄耀文看第一阵败下阵来,却也不慌,眼神示意堂下的廖毅继续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