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310章 大明硬汉

    且将时间往回拨两个多月,嘉靖三十二年之初的京城,潜流暗涌,朝廷上的斗争永远那么激烈,不少人当面笑嘻嘻,背后就捅刀子。想要做官,特别是做大官,不懂一点厚黑学是很难立足的。

    请假三年的张居正回到了翰林院,此刻他还没有任何影响力,除了冷眼旁观政局变化之外,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权力的游戏。但是跟三年前不同,他已经从一个愤世嫉俗的小青年成长为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这三年里,他走遍祖国河山,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也看到了无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并发誓要改变这不公平的现状。但他也同时看到了希望,特别是跟莫思凡会晤之后,萦绕心头多日的疑惑豁然开朗,明白了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国家变得富强。

    他再也不会冲动行事,冲动有什么意义?除了授人以柄之外,对这个社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他学会了妥协,甚至学会了怎样去迎合他人。就像他老师徐阶那样,在政治的风浪中,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那样学会了隐忍,就比如那个在后世被称作大明第一硬汉的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后官兵部员外郎。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其后被起用为诸城知县,迁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

    由于杨继盛弹劾过仇鸾,所以严嵩一度比较欣赏此人,觉得可以拉拢为自己的心腹。殊不知杨继盛固然是痛恨仇鸾,但是对严嵩的厌恶却远在仇鸾之上。严嵩想拉拢他的意图无疑注定要失败。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杨继盛刚刚上任一个月,便上疏弹劾严嵩十罪五奸,指其擅权误国,自用事以来,贿赂成风,官吏以投机取巧为能事,败坏天下风俗。纵子僭窃,委重权于其子严世蕃,故京师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谣。把持大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疏言辞激烈,所指控的罪名无疑让严嵩为之惊恐不已。然而此时正是严嵩最受宠之时,此刻想要扳倒他,谈何容易?奏疏呈上去之后,嘉靖皇帝已经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严嵩是他扶持起来的,指责严嵩便是当众打他的脸,这对嘉靖来说无疑很不好看。恰好严嵩为了自救,在奏疏中极力挑毛病,结果还真让他给挑着了,奏疏中有那么一句话:“或加裕、景二王”,严嵩看到这几个字,如获至宝。那裕、景二王就是嘉靖的两个儿子,也是潜在的太子人选。可嘉靖这人从来没有什么父子之情,仅仅因为陶仲文说了句二龙不得相见,就可以十几年不见儿子,也没有立太子的打算。要知道他的愿望乃是修道成仙,以求长生不老。这皇帝的位子当然是坐得越久越好,哪怕是他儿子想觊觎这个宝座,也是罪不容赦的,至于朝臣中出现什么太子党之类的,更是犯了他的大忌。所以杨继盛奏疏中出现二王的字眼,虽然本意并没有什么,但是经严嵩挑拔离间之后,嘉靖皇帝立即大怒,将杨继盛廷杖一百,下狱穷治,拷掠不已。

    这就是嘉靖年间著名的杨继盛弹劾案。杨继盛以一腔热血向严嵩发起了挑战,结局当然是很悲惨,两年多后在严嵩的阴谋运作之下,被斩首于市,其妻也在不久后自缢殉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弱小的书生,却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坚贞不屈,什么是硬汉精神。

    据说杨继盛在遭受廷杖之后,由于严嵩派人指使,家人所送的治伤药物均被截下,以至于他的伤得不到治疗。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其英雄气概,比之关羽刮骨疗伤更胜一筹。

    杨继盛弹劾案发之时,张居正刚刚回到京城。他跟杨继盛同年登科,但彼此并不熟悉,也没有什么交情,杨继盛身陷囹圄,自然牵连不到他身上。他并不赞同杨继盛的以死相劾,在他看来,现在还不是扳倒严嵩的时机,留得有用之身远比以卵击石要好得多。但是他对杨继盛的大无畏精神还是非常钦佩,在这个世界上,学会隐忍并不难,但是要想像杨继盛这般发起悲壮的挑战,真没几个人能够做到。

    他现在除了有点才名之外,在朝政方面并没有任何影响力,自然也就救不了杨继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在狱中受苦。他也非常痛恨严嵩擅权,尸位素餐,毫无作为。但是现阶段显然谁都无法击败严嵩,他的老师徐阶不能,他更是没有半点办法。不但不能跟严嵩对抗,出于某种需要,他还得去拜访严嵩,与他谈笑甚欢。

    此前邹君明绕道西凌去报信,说严嵩正在派人调查西凌工坊,这对莫思凡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危机,处理不好的话,就此翻盘都有可能。很显然,采取直接对抗的措施肯定是行不通,满朝文武都对付不了严嵩,就不用说他这个平民百姓了。所以莫思凡思之再三,还是决定妥协。但怎样妥协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诚意不够的话,肯定是没效果,但若是太过软弱,则很容易就被人给吞并,至少严世蕃的胃口比温伯璋要大无数倍,以他那贪得无厌的性子,要是知道有便宜可占,只怕会将西凌工坊给生吞活剥了。

    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中间人从中撮合,这个中间人既要是他的朋友,又要在严氏父子面前说得上话,这样的人选并不多,许云波算得上一个,但莫思凡并不想过多暴露自己跟许家的关系,作为严世蕃的义子,许云波这几年小心谨慎,替严世蕃办了不少事情,其中不乏隐秘或伤天害理之事,可以说严世蕃对他已经相当信任了。这种信任相当难得,必须在最紧要的关头才可利用。而现在显然达不到这种程度。

    而张居正则是除了许云波之外最恰当的人选。他知道张居正厌恶严嵩,而且作为徐阶的门生,严嵩不应该对张居正抱有好感。但是根据他了解到的历史事实,跟这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恰好相反,严嵩对张居正的态度非常好,好到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会这样?莫思凡当然解答不出来,只能说人性非常复杂,绝不是非白即黑那么简单。作为权倾天下的大奸臣严嵩,也许同样有些方面不是时人所能理解的。不管怎样,这便是可资利用的条件,由张居正出面,以西凌工坊的名义向严氏父子分别进贡了大礼,其中包括两扇非常精美的水晶屏风,在市面上卖价高达千两银子,另有金银珠宝无数,才换得严嵩的松口,答应撤销对西凌工坊的调查。与此同时,严世蕃还提出西凌工坊每年都得进贡,没办法,人家手握权柄,横宰一刀都算看得起,看不起的就直接封门了。

    这些条件莫思凡都一一答应,他现在不想惹麻烦,也不能惹麻烦。只有一步步积蓄自己的力量,壮大实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这样的政局氛围中,邹君明乘坐着马车回到京城。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倭寇袭击案传回京城以后,在朝野上下都引发了强烈反响,在这之前,认识他的人不多,知道他从事秘密调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即使他已经破获过许多案子,但声名不显。可是此次袭击事件,却将他推向台前。不少人都认为,邹君明即将飞黄腾达。毕竟作为皇帝亲信的人,想要升官发财是很简单的,此前他一直隐于暗处,现在等于是公开了,有些任务就不适合再做,皇帝定会对他另有安排。以他之前的英勇表现,理所当然会得到重用。所以他一回京,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这让邹君明觉得烦不胜烦。但他又不能伸手打笑面人,只好虚与委蛇的应付着。

    趋炎附势之心可以理解,特别是在京城,有眼力劲的人特别多,四处钻营本就是他们的谋生手段,甚至还专门滋生出掮客这样的一个群体。邹君明刚回京城,第一批来拜访的便是那些掮客。对他们来说,邹君明是个正在冉冉上升的政坛新星,提前投资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殊不知邹君明早前因为秦小玉的事,早就被判定五年内不得擢升提拔,如今言犹在耳,嘉靖皇帝当然不会自打嘴巴,这些人的投资注定要遭遇失败。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忽然有一个消息传来,邹君明向皇帝提出了辞官的请求。

    如此风华正茂、拥有着大好前程的青年人,居然要辞官?一时舆论哗然,对于这种自毁前程的做法,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