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242章 股金加码

    莫思凡并不缺少资金,五十万两折合成人民币,也就约一亿多元,看上去是一笔巨款,但莫思凡奋斗了这么多年,早就实现了这个“小目标”,正在向大目标迈进,也就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了。

    现在西凌工坊日进斗金,利润更是惊人,而瓦山水泥厂投产之后,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自然也赚了不少钱。更不用说商工银行那样的吸金怪兽了,哪怕是几百万两,拿出来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他之所以放开限制,欢迎人们的入股,确实是本着大家共同发财的目的。一个人富了不算本事,能够带动所有人富裕,那才是真的牛叉,再说了,大家都能赚钱,对他是有好处的。收入高了,才有钱消费,他的产品才能更好的销售出去,也才能赚更多的钱,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像那种目光短浅的人,恨不得将全世界的钱都搂到自己怀里来,其实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大家都没有了钱,谁来买你的东西?别人都活不下去了,势必就要奋起反抗,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人干掉,第二件事就是分他的钱,夺他的地,到头来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有了这样的觉悟,莫思凡并不怕别人入股,有钱大家赚,有难共同担,真要是出了什么事,牵涉到无数人的利益,大家当然都会跟他站在同一阵线,无形中力量就强大了许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强了许多。

    看热闹的人兴奋地议论了一会儿,便相继散去了。大家都想方设法去凑股金,并且尽量的往上靠,能达到上限一百两则更好。毕竟股金越多,分红也就越多。不得不说,这几年西凌县在莫思凡的带动下,经济繁荣,富裕程度直逼江南地区,在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的中下县,确实是个奇迹。百姓们手头上有闲钱了,除了放到商工银行里增值之外,要是有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渠道,大家还是更愿意拿来投资。更有极少数头脑灵活的人,手头上没有那么多钱,干脆跑到商工银行里去贷款,只要分红高于贷款利息,就是一笔好买卖。从西凌工坊和瓦山水泥厂每年的分红来看,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些人也许没想过,钢铁行业并没有那么高的暴利。

    也有没离开的人,主要就是那十几个富户,普通百姓拿一百两是巨款,对他们来说就是毛毛雨了,见人群散得差不多了,就有一个身穿锦绸的年轻人走到莫思凡面前,施了一礼道:“莫相公请了。不知莫相公是否还记得在下?”

    莫思凡微微一笑道:“我当然认识你,丁士成是吧?丁记染布坊的少东家,咱们见过的。”

    丁士成欢喜道:“原来莫相公真的还记得我。上次接受了莫相公的教导,受益匪浅,如今染布坊的生意也做大了,老爷子可高兴了。”

    “那是你悟性好。吃亏并不可怕,只要吸取教训,反而还会转化为宝贵的财富。”

    “那是。所以我一直都非常感激莫相公,若不是莫相公将我点醒,我现在还是懵懂无知呢。”

    莫思凡笑了笑,道:“那你现在是……”

    “老爷子知道莫相公办炼铁厂,第一时间就要求我过来看看。刚才莫相公说了所有人都可以入股,我对这个很感兴趣,也想参加。”

    “没问题,三天内去西凌工坊办手续便可。”

    “只是……”

    “还有其他问题吗?”

    “一百两委实是不够,莫相公能不能通融一下,多加一点?”

    “你想加到多少?”

    “至少两千,五千也行。”

    “哦?”莫思凡开始沉吟起来。他之所以要设一个限制,当然是不想让人们把钱无限的投入进来,他本来就不缺资金,别人投多了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不过丁士成说的也是实际情况,一百两股金,每年几十两分红,对他们而言确实没有任何吸引力。

    那些富户都紧张的看着他,他们跟莫思凡没有交情,只有丁士成才说得上话,丁士成的建议其实也是他们的想法。

    莫思凡想了一会,说道:“好。我可以答应你们几个,每家两千的股金,不能再多了。而且也限定在你们之间,多一个都不行。”

    “同意。”那些富户都纷纷点头。能够增加到两千已经很不错了,至于限定别人,反而是他们最希望做的。

    这事情就算敲定了。接下来的三天,整个西凌县都开始沸腾起来,这样的好事多少年都难以遇到,要是错过了,真的会后悔终生。西凌工坊仿佛成了一个漩涡的中心,人们络绎不绝地往这里赶,为的就是能够及时缴纳股金,拿到股权证明。当然了,还有不少人希望借此机会进入炼铁厂工作。

    在正常的官营作坊里,往往是官府强征匠户前去应役,工钱是不可能有的,就连最起码的伙食供应,也是百般克扣,吃的比猪食都不如,如果不是官府强征的话,谁愿意前去做牛做马?但是莫思凡的炼铁厂不同,虽然名义上是官营,其实全部是莫思凡在经营,不存在强征匠户的情况。而莫相公对工人们的好,大家有目共睹,莫思凡一向以来的坚持终于有了成效,那就是对工匠的尊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不再认为做一位匠人是件可耻的事情。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影响了无数的人。

    所以人们竞相涌来,如果能够进炼铁厂做事,那是比入股更为重要的事情。

    所以整个西凌工坊都忙开了,甚至还抽调了不少学生前来帮忙,收款、签协议、登记、面试,各项事务同步进行,虽忙而不乱,也让人们看到了西凌工坊强大的软实力。

    现在要进炼铁厂可不是谁都能进的,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不仅要身体好,智力正常,还要有一定的技术,有手艺的人才会吃香,莫思凡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样才是刺激人们尊重匠人的正确手段。

    最终,在三天过后,莫思凡收获了十多万两股金,这还不算西凌工坊和瓦山水泥厂里的那些老工人的份额。莫思凡是个念旧的人,对这些早就跟着自己的人当然会有特殊的照顾。

    与此同时,也招收了两三百名新工人。这些工人会参与炼铁厂的建设,建设完毕后就转化为产业工人。

    倒不是他不想多收,后世钢铁厂里面的工人人数经常都是几万起步,他这几百人并不算什么。虽然他的规模没办法跟后世比,但机械化程度不足,更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是现在的人口基数小,整个西凌县城也才一两千户人家,加上散布在郊区和山村里的,加起来也不足万户,总人口十万都不到。根据后世的估算,明朝嘉靖年间的人口总数大约在一亿左右,远远低于后世的十几亿。人口基数过小也就造成了劳动力的不足。要是他招收过多工人的话,农耕方面就难以保障了。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推行农业合作社的,在五村,土地高度集中在他的手上,所以才能强力推行下去。在其他地方,缺少他这样的强力人物。

    不过在现阶段,有几百名工人已经足够了,毕竟还是在建设阶段,要不了那么多人。

    在资金充足,人员齐备的情况下,西凌炼铁厂开始建设起来。大片的土地被平整,地基开挖得挺深,目的就是建成一个坚固结实的百年大厂。瓦山水泥厂供应了大量水泥,这就使得工程的进度大为加快。在设备制造方面,有多达百余名铁匠在谢小义的指挥下,分工合作。而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们也在一开始就深度参与了进去。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学习始终应该跟实践结合,这样他们不仅进步得飞快,还能掌握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热火朝天的炼铁厂建设工作在白水原的土地上展开,这一片土地,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数百名工人涌到这里,给这个地方带来了勃勃生机,假以时日,这里必然会变成一个繁华的小镇,工人们的家属会迁过来,他们要生活,要消费,商业也就会跟着起来,钢铁城就是这样慢慢的变化过来的。

    莫思凡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吃住都在工地,可以说绞尽了心力。

    除了那些性能特殊的特种钢材之外,普通的钢材冶炼其实并非高科技,大多都有了几百年的技术积累,而中原的炼钢技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领先于全世界,所以不要以为凭借莫思凡的一己之力就能建成一座炼铁厂是多神奇的事情,在后世大炼钢铁时期,一个很小的村子,几个目不识丁的村民都可以搞出土法炼钢来,以莫思凡的科班出身,搞好西凌炼铁厂也并不是难事。

    不过莫思凡毕竟不是搞土法炼钢,他的目标是超越这个时代,所以无论投入还是技术都是顶尖的,他不仅追求产量,更注重钢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