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134章 出城盘查

    至少姚铁坚有一件事说对了,吏部行文只是派人将姚铁坚押解到京城,至于是否有罪,得三司会审才能确定。当然,在如今的朝政环境下,一个人是否有罪,得严党说了算。但是一个地方大员,堂堂的左布政使,从二品官衔,未经审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依旧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如果温世贤不是立功心切,得意忘形,亲自带着锦衣卫去拿人的话,这事原本与他并没有关系的,顶多就是有疏忽,算不上过失。但是现在人在他眼皮底下没了,这错误就大了去,搞不好被人弹劾都有可能。

    所以他又怒又恨,怒的是捉拿姚铁坚这么大的功劳说烧就烧了,偌大一个府邸,偏偏找不出一个下人。毫无疑问,姚铁坚早就知道自己斗不过严党,所以将下人尽数遣散,连他的子女也消失不知去向。恨的是姚铁坚这不识时务的老匹夫,临死还给自己挖了个坑,要摆平这个麻烦,少不得要出一点血。

    大火足足烧了四五个时辰,到傍晚才熄。现在的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无论是横梁还是门窗,都使用了大量木材,一旦起火,极难扑救。这里又是书房,满屋子都是极易燃烧的书本纸张,所以烧得更加透彻。即使火熄了,可是现场温度依然极高,有些地方也难保不死灰复燃,所以一时之间进不去火场查看。

    温世贤自然不耐烦守在这里,早早的回去了。现场留下了几个心腹和一众锦衣卫,只等火势熄灭能去人的时候,进去查找。即使姚铁坚引火自焚,也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这案子结不了。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现场高温终于降了下来,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原本颇具灵气的府邸书房已经烟消云散,到处都是焦黑的一片。房屋大多都被烧塌了,想要进去,得花一番工夫进行清理。

    在原来书房的地方,锦衣卫们发现了一具焦黑的尸体,人自然是面目全非了,任谁都认不出这就是曾经高大威严的左布政使姚铁坚。由于烧焦的缘故,尸体身材有些微萎缩,但是仵作验过之后,非常肯定的给出了死者生前的身高体重,跟姚铁坚的完全吻合。这样,这具尸体就是姚铁坚,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温世贤在获知查验结果之后,立即给朝廷发了一份奏章,除了宣称在姚家查获多少金银财宝之外——其实姚铁坚虽然不穷,但财物确实不多,大部分是温世贤栽赃嫁祸的——更主要的是强调在拘捕姚铁坚的过程中,发生了猛烈的抵抗行为,导致锦衣卫多人受伤,最后在他温大人的英勇指挥下,终于将姚铁坚逼入绝境,最终引火自焚。

    这份奏章巧妙之处在于将温世贤原本应负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反而成了击毙朝廷重犯的第一功臣。虽然漏洞百出,比如姚铁坚只是一个读书人,如何能打伤这么多锦衣卫?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了朝堂中严党一个脱罪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加上温世贤主动献上去的大批金银财宝,他的责任完全可以撇清。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拉上许如尘在奏章上签了名。

    许如尘果然甚是无情,在得知多年老友不幸身死的消息之后,只是冷笑了一声,漠然说道:“这老匹夫,早就该死了。”

    至于姚家子女,也立即发下了海捕文书,各处通缉,在温世贤看来,姚家子女除了姚士林有点小聪明之外,另外一个是傻子,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均不足为惧。而且他们向来娇生惯养,世事人情一概都不懂,养活自己都艰难,又哪里逃得了多远?相信很快就会传来将他们缉捕归案的消息。

    持续很久的江西官场震荡终于慢慢平息下来,这一场权力争斗,以姚铁坚的身死宣告结束。对于他的离去,正直的人们也许会在心里缅怀几天。然而总是得继续过日子的,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只看得见每日的柴米油盐,只关心怎样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高层的权力争斗跟他们无关。更何况,在温世贤的刻意宣传之下,舆论风向发生了偏转,不少人都认为姚铁坚就是一个大贪官,不然为什么会在府邸中抄出这么多金银财宝?他之所以引火自焚,无非是畏罪自杀罢了。他们没有能力了解到事实真相,人家给他们灌输一个扭曲的事实,他们就以为发现了真理。

    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重新派一个左布政使过来,官邸就会换一个新的主人。属于姚铁坚的时代已经结束,用不着太长时间,人们就会将他彻底遗忘。

    嘉靖二十七年十二月初,这天早晨,南昌府惠民门城门口已经熙熙攘攘的聚了很多人。他们多数都是赶早进城谋生的乡下人,也有不少是出城的。两波人拥堵在城门口,吵嚷声响成一片。这样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附近的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现在时局动荡,据说是要缉捕什么朝廷要犯,所以加严了盘查,守城的兵丁也全部换了一拨人,以空前严厉的态度审查着所有进出城门者的路引,附近还有一小队全副武装的士兵骑在马上,由一个小队长带领,监视着城门口的动静。

    在这样严厉的盘查之下,通行的速度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往只在高峰时段拥堵一小会,这一向却经常一堵便是两个多时辰,自然引起人们怨声载道。乡民们原本想趁着蔬菜新鲜一大早就进城卖菜,可是你让他从早上排到中午,菜叶早就蔫巴不新鲜了,还能怎么卖?所以他们是最痛恨设卡盘查的,只不过城门口贴着告示,上面有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大红宝印,这个却是乡民们不敢惹的,所以即使拥堵,除了口头抱怨几句之外,也不敢做些什么。

    守城的兵士自然不在乎是否影响到百姓的生计,城门越是忙乱,他们便越是可以趁乱发财。有些人为了能早日通关,不得不用钱打点一下,要的也不多,穿着粗布衣服的,几文至十几文就可以打发,穿得好一点的,也不过几十文就够了。要是想一毛不拔就过关,那就有些麻烦了,检查之细致几乎让人崩溃,搞不好还得挨上几下,大家犯不着为了十几文钱受罪,所以多数选择交钱。

    大约在卯辰相交的时候,从城内往惠民门的街道上,忽然传来一阵辚辚的马车声,没过多久,几辆装饰颇为讲究的马车驶了过来。见城门口拥堵了不少人,马车隔着十余丈就慢慢的停了下来。

    一个年轻人从第一辆马车上跳下来,见眼前堵成了一条长龙,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一个守城门的兵丁走上前,吆喝道:“所有人都下车,接受检查。”

    那年轻人陪着笑道:“这位老哥,车上都是在下的家眷,其中还有几个女客,下车委实不方便,还请通融一下。小小意思,给兄弟们喝茶。”

    说罢,右手笼在袖子里,握住那兵丁的手,一块银锭就悄悄的递了过去。

    那兵丁乃是老手,只是暗地里掂量了一下,就明白递过来的是什么。这块银锭不小,足有五两,算得上近来收到的最大一笔通行费了。他心中很满意,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别下车了。不过,得排队啦,这里这么多人,总不好让你们先过去。”

    那年轻人微微一笑道:“在下懂得。不过,我看城门边上还有个小门,通过马车没有问题。要不咱们再商量一下,老哥让在下从那里出城,在下宁愿出一笔大价钱,保证让在场所有的弟兄们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