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西凌
字体: 16 + -

第74章 敲诈勒索

    韦三石回到家里,心中还盘算着这个事。老实说,他以前并不认识莫思凡,也没怎么听过西凌工坊这个名字。西凌工坊完全是名声在外的那种典型,在本地反而没有太多人知道,因为并没有在西凌县开店铺。但是今天他下了一趟乡,看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也看到那片荒地在越变越繁华,这让他对莫思凡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查封小学虽然起因是那些老秀才童生们的告状,但其实告状的效力并不大,你私塾开得,人家小学就办不得?告到哪里都说不通嘛。至于说什么于正统不合,这样的说辞也站不住脚。如今大明有多少书院?只怕几十所都不止。书院里不见得都是教圣人之道,就比如当今最著名的王明阳心学,就是独树一帜,同样受到士大夫的追捧,也没见哪个私塾先生去砸了那些书院。

    老秀才童生们的告状之所以产生效果,完全是史知县的功劳。这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史知县一听私塾先生告的是莫秀才,本来不太感兴趣的他立马来了精神,不仅详细地询问了状纸内容,甚至还雷厉风行地下达了查封小学的命令。从他那掩饰不住的狂喜神态来看,他受理这桩案子,明显不是为了伸张正义,倒反像是嗅到了腥味的馋猫,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他当时不太理解,可是到乡下走了一趟之后,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这时一个下人走了进来,问道:“老爷,那个箱子放到哪里去?”

    “先放到库房吧……不,还是抬到我书房吧,先让我看一看。”

    那下人应了,很快就将箱子抬到了书房。

    箱子是木质的,很普通,不像是装贵重物品的。想着莫思凡所说的土特产,他倒是有些不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送的礼品,哪里会是不值钱的玩意?但他也不敢肯定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所以他有些好奇。

    想了一会,他终于打开了木箱,一看之下,忍不住倒吸了口冷气。

    箱子里确实都是一些赏玩之物,花瓶、茶具、酒杯之类的,还有一些常见的小饰物,林林总总,大概有几十样,可以说物品并没有多稀奇。但是稀奇的是,这些东西都是晶莹剔透的水晶制品,堆在木箱里,稍微晃动一下,就发出无比美妙的撞击之声。这样的材质,说是宝物也绝不为过啊。

    韦三石并非是没有见识的人,虽然居住在闭塞落后的西凌县,但他早年也是读过书中过举的,只是时运不济,一直都没有考上进士,后来家境衰败,索性不再去考了。读书的那些年,他也曾到外面去游过学,见识了不少新奇事物,其中就包括被有钱人家视为珍宝的玻璃制品。但那些玻璃制品的成色完全无法跟他现在看到的相比,无论是从晶莹度还是透明度来看,都差得太远了。连那种半透明、充满杂色的玻璃制品都能当成宝贝,那这个木箱里的东西岂不是价值连城?莫思凡让人随便扛来一箱东西都这么值钱,简直是有些匪夷所思啊。

    其实韦三石是被自己的先入为主误导了,在以前,他这一箱水晶制品确实值钱,卖千两银子还嫌少了,有价无市。可如今在西凌工坊大规模生产效应下,这些东西早就没那么值钱了,拿到市面上去,顶多能卖到几十上百两银子。这个怪不得他,西凌位于湘赣交界之处,属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韦三石已经很多年不曾外出了,哪里知道外面的世界变化这么快?

    他原本已经非常欣赏莫思凡了,现在又送了这么贵重的礼物,那自然是应该为他出一把力的。所以他想了想,立即盖上箱子,叫来下人将箱子收到库房,放到一个最安全保险的地方,而且还得轻手轻脚——这样的宝贝若是摔碎一件,可够让人心疼的。然后吩咐备轿,他要去县衙见史知县。

    第二天,韦三石便派人来通知莫思凡,可以去见史知县了。

    莫思凡略作准备,来到县衙,请求拜见史知县。

    守门的那个衙役恰好是认识他的那个,知道他是史大人的贵客,不敢怠慢,立即进去通报了。没过多久,那衙役就转来叫莫思凡进去。

    莫思凡熟门熟路,也不需要衙役带路,径直到了上次那间书房,史知县还是在这里接见他。见他进来,史知县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那是一种见到猎物上钩后的得意微笑。

    见礼毕,史知县就端起架子,慢条斯理地说道:“莫秀才啊,本官去年替你调解与里正的纠纷,当时见你这个年轻人颇为懂事,知情识趣,本官甚是欣慰,也有意对你多加栽培,所以纵然是有些风言风语,本官也并不理会。只是后来你却又办了什么小学,这个却未免有些不妥当啊。你招收那么多学生,又不收他们的学费,这些刁民见有便宜可占,自然都往你这边来。只是这样一来,你那附近闭馆的私塾就多了,那些私塾先生们无处谋生,就告到本官这里来了。本官想着跟莫秀才交情非浅,本不想接这个状纸的,奈何其中有一些饱学大儒不依不饶,声称若是本官不管,就要告到袁州府去,袁州府要是再不管,还要闹到省里面去呢。没奈何,本官只好准了这个状纸,因私塾先生们的诉求实在重大,本官也不好徇私,只能答应他们的要求,暂时查封了西凌小学。不过查封并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也知道莫秀才你受了委屈,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你体量大,受点委屈不要紧,那些私塾先生却不好得罪呢。我让县丞叫你来,就是想商量一下,这个事情怎样解决为好。”

    莫思凡道:“大人,你是知道我的,从贫寒中起家,全靠自己努力才挣得一点辛苦钱。我为什么收这么多学生念书,不要他们的学费?只因我幼时也经历过没钱读书的苦痛,所以愿尽自己的绵薄力量,帮助乡亲们。如果这还有错的话,学生无话可说,至于那些风言风语,大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学生的恩师方攸宁乃是附近最出名的塾师,难道不比其他先生更会教学?那些风言风语不过是嫉妒中伤之辞罢了。要是大人不相信,完全可以派人前去调查,如果西凌小学有任何亵渎圣贤的内容,大人就是将它永久查封,学生也没有怨言。所以要说委屈,学生何止是委屈,简直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好了,是非曲直暂且不论。这事已经闹大了,要是不处理一下,如何能够令人信服?本官让你来,是让你拿出一个有诚意的态度,其他的事情且不说也罢。”

    “大人,那么塾师是个什么样的诉求?还请大人明示,学生才知道应该怎样做。”

    “那些塾师么,一是要求本官查封西凌小学,二是要求莫秀才赔偿他们的损失。”

    “大人,这就有些无理了,倘若按他们的要求查封了小学,那他们的私塾也就能继续正常地开,那还谈什么损失?以学生的意见,两者最多只能答应一样,两个都要,天底下都没有这么好的事情呢。”

    “哦,那依莫秀才之见,你想选择哪个条件?”

    “不瞒史大人,学生办那个小学原本只是出于好意,并没有任何谋取私利的想法,相反,每个月都要投入一大笔钱来维持其运转。现在既然惹了麻烦,那些饱学大儒们不满意,大人也左右为难,这样看来,这个小学不开也罢,查封就查封吧。我每个月省一笔钱,那些私塾也能照常开,大人也乐得清闲。如果一定要学生选的话,那学生就选择不再办学了。”

    “莫秀才啊,你这样赌气撂挑子的做法可不好哇。你今日关小学,明天要是有人到工坊里挑毛病,你是不是也要把工坊给关了?”

    “那依大人的主意,应该怎样做?”

    “依本官的主意,这个小学还得继续开下去,毕竟是造福桑梓的好事。那些穷酸们将这件事情闹大,无非就是想讹一点钱罢了。我知道你赚了不少钱,就拿一点出来,封住他们的嘴,这事儿自然就消停了。”

    “那以大人的意思,拿多少出来合适?”

    “这也不是本官的意思,那些私塾先生早已开好了条件,我不过是代为转达罢了。这条件你能答应便罢,不能答应,本官也绝不勉强。”

    “大人请说。”

    史知县说道:“此事起因并不复杂,西凌小学虽然并无过错,但毕竟影响到了他人营生,只要小学开在那里一天,附近的私塾就开不下去,那些塾师们势必另谋出路。就算去做个小本生意,也得有本钱吧?所以他们的条件就是由莫秀才给他们每人补偿二百两银子,依本官看来,这个开价也并不过分。这次联名告状的塾师总共是十五位,你拿三千两银子给他们,这个条件,你答不答应?”

    好家伙,一开口就是三千两银子,还说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