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三国史
字体: 16 + -

第七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话说195年,李傕,郭汜等人引发长安大乱。李傕,郭汜趁机把持朝政,横行无忌。太尉杨彪用反间计使他们反目成仇,互相厮杀,死伤不计其数。长安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破败不堪,不得已,兴义将军杨奉和董太后的侄子董承等人,才得以护送汉献帝还京洛阳。

    历经千辛万苦,献帝终于回到了洛阳。

    而正史记载196年,献帝一路步行,常露宿于百姓家中。七月终于回到了洛阳。

    不管献帝是别人护送,还是自己步行。反正都是最后回到了洛阳。

    而这时的洛阳城以前经过董卓一帮人们的一烧,现在洛阳变成了城墙崩塌,宫殿变成了一堆瓦砾。这都是当年董卓他们干得好事。

    而且,此时洛阳正闹饥荒,饥民遍野。

    皇帝和大臣们没有吃住的地方,大臣们甚至要跟百姓一起去剥树皮,挖草根方能果腹。

    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国家和民族当然是不幸的,却给了争霸关东诸侯一个极好的机会,同时对他们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既考验他们对国家民族是否忠诚,也考验他们能否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这时,袁绍有一次机会。可是没有听谋士的话。错过了这次机遇。而这时,曹操抓住了这次机会。

    那曹操是怎样抓住了这次机会呢?曹操是听了谁的建议呢?

    实际上早在192年的时候。那时代理兖州牧的曹操便与谋士毛玠有过一番长谈。这番话,奠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曹操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基础。堪称“毛玠版”的《隆中对》。毛玠指出,董卓之乱以来,社会动荡,政治四分五裂。这时候需要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局面。成就霸王之业。

    而这时需要一个可知根本的人来成就。

    根本是什么?一是正义,二是实力。正义指的是打着正义的旗帜,就师出有名。也就是能克敌制胜。实力当中,又首先是经济实力。有了经济的力量,就财大气粗。

    总之,有了这两条,就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毛玠提出三项建议,即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奉天子是政治战略,修耕植是经济战略,畜军资是军事战略,可谓“纲领性文件”。

    曹操立即采纳了毛玠的建议,并派使者前往长安联系朝廷。

    话说曹操也看到了现在的形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要迎接献帝回来。各位将领虽然存有非议,但是在荀彧和程昱的力谏下,还是决定迎回天子。荀彧对曹操说,现在天子境况窘迫,百姓怜悯他的处境,一定会前去迎接天子。

    于是,曹操就前往洛阳了。

    还有一个《演义》的版本。

    献帝当时来洛阳。生活条件非常差,而且又怕李傕,郭汜杀来。只好下诏请曹操前来护驾。

    两个版本都是曹操来洛阳的史料。

    但是曹操来到洛阳后,固守都城这样的史料是确定的。

    那么曹操是怎样来到洛阳呢?

    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曹操立即派堂弟曹洪前往洛阳拜见天子,却遭到董承和袁术的拦截。董昭帮助曹操的办法是找杨奉。因为他发现皇帝身边那些如狼似虎的军阀中,杨奉实力最强而根基最浅,很希望得到外援。

    这可见这名叫董昭的人帮了曹操的大忙了。

    于是,董昭自作主张曹操写了一封信,开出的政治交易条件是:杨奉出兵,曹操出粮,杨奉主持朝政。曹操做外援。董昭还替曹操信誓旦旦: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杨奉欣然同意,举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承袭父爵费亭候。正好这时董承跟别人闹了矛盾,也派人请曹操出兵洛阳。所以最后迎奉天子的障碍一一扫除。

    后来曹操终于来到了洛阳。并且还拜见了汉献帝。

    曹操给了汉献帝一些薄礼。汉献帝则给曹操封了官。

    自从曹操被封了官。曹操现在是今非昔比。

    但是而如今的皇帝。其实被捏在兴义将军杨奉的手上。曹操如果想在别人的地盘上。依靠并没有权威的皇帝行使权力。其实是不可能的。

    这时,董昭又帮了曹操一把。他建议曹操把皇帝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借口就是洛阳缺少粮食。要就食于鲁阳。鲁阳距许昌不过咫尺。离杨奉所在的梁县(今河南汝州)也不算远。暗度陈仓。并不算难,杨奉也不会怀疑。

    于是,曹操听从董昭之计,宣称许都邻近山东,粮食供应便利,请献帝移驾许都。献帝不敢不从,大臣们也都惧怕曹操的势力,不敢反对。于是,献帝和百官被迫迁往许都。

    在曹操护送这些人的路上,还遇到了杨奉,韩暹领兵拦路。杨奉部将徐晃与许褚交手,不分胜败,曹操这时看中了徐晃。很是欣赏。便派自己的谋士满宠说降了徐晃。进而击败了杨奉,韩暹,继续前行。

    杨奉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跟他的同伙去投奔袁术,后来被刘备谋杀。

    曹操把献帝弄到许都以后,命人建造宫室殿宇。设立宗庙社稷办置省台衙门,修筑城郭府库。曹操还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并为自己的亲信封官家爵。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再奏天子。

    自此,曹操真正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而这一年,曹操又采纳了枣袛,韩浩的建议,首次实行屯田制。

    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这时不但大大的改善了他和朝官们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

    曹操这样说得很漂亮。把本来敬给皇帝的东西,以一种归还方式的方法。最后交给了汉献帝。这样让人更加相信曹操是奉天子,而不是挟天子了。

    正因为这样,曹操这番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兴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兴上天赐给了他这样一个救星。曹操这样做应该是名正言顺的了。

    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这样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

    于是,天子下诏,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侯是县候,比原来那个只是亭侯的费亭侯高了两级。更重要的是,大将军是武帝以来大汉王朝的最高实权职务,从卫青到王莽,再到后离开的梁冀,何进,都是大将军。

    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的全部程序,获得了从前没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不能,因为袁绍不愿意。

    而这时,袁绍听说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当然怒不可遏。

    曹操自从从皇帝那边当了大将军以后,就想办法让汉献帝下诏书。说是任命袁绍为太尉。这在当时算是三公的职位之一了,可是袁绍想的却是不一样。

    他想到自己当了大汉王朝的太尉,那个曹操当了大将军。自己上朝的时候,还得站在曹操的后面。我好赖也是一个北方军阀之一。这种耻辱是说不上来的。这是因为太尉却是是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则是气哼哼地说,曹操早就死过了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吗?

    这大约就是所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因,也是证据:献帝便是他挟持的天子,袁绍则是他企图号令的诸侯。可惜曹操并不承认。无论他或他的谋士,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使用过“挟天子”的提法。

    曹操说得是“奉天子以令天下”或“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是别人的谋士说得。这样的格调和品位就不同。

    自从曹操真正做到了“挟天子”也好,“奉天子”也好。反正是曹操捷足先登了,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