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宝鼎
字体: 16 + -

第七十一章 沈该拜相

    鸽信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快的,从上京到汴梁用了一天的时间。而吕先在汴梁接应,喂养了一番信鸽,就让他继续南下。

    第二天,鸽信到了赵瑗的手里。

    赵瑗眉头紧蹙,金人打造水师的目的不言而喻了。现在赵瑗最关心的是水军驻地问题。

    水军的驻地无非几处,一是黄河下游,二是辽阳府的金州,三是大兴府通州的州治潞县。

    指南针的应用,水军走海路已经是常事,如果金军水师驻地在黄河下游或者金州,一旦金人对宋朝有什么军事行动,必然是沿海而下,直扑临安湾。

    而通州潞县,在大运河两岸,金人到时必然是沿运河而下,入长江,然后横扫江南。

    赵瑗扯开地图,静默地注视着江北地图和沿海地区……

    一个月后,秦桧再入政事堂,履行宰相之责。三天后,一代名相吕颐浩病逝,赵构痛心疾首,下旨休朝三日。

    而吕颐浩病逝,南宋朝廷的暗流顿时变得波涛汹涌,秦桧加紧谋权,赵构紧紧握权,主战派也不甘示弱,而一些中立派的活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赵构身心俱疲地靠在龙椅上,吕颐浩的病逝,对他打击实在太大,政事堂仅有六相,那几乎万事都要呈达自己的手里。

    虽然赵瑗还在政事堂,但赵瑗只是吕颐浩的替代品,赵构绝对不会拜赵瑗为相。

    冯益端了一碗莲子羹,笑眯眯地走过来:“陛下,用膳吧!”赵构兀自喝了莲子羹,心绪难平,随口问道:“冯益,你说这政事堂的新相,该由谁出任?”

    冯益心里打了个咯噔,随即笑呵呵道:“陛下圣心裁断,自有大臣候席圣心,奴才不敢多言。”

    “冯益,你觉得沈该怎么样?又或者张浚?”赵构见冯益模样,便继续追问到。

    冯益心里苦楚,唯有继续打哈哈道:“都是肱骨之臣,陛下自有明断!”

    赵构自感无趣,道:“哼,就你会说话。退下吧!”冯益如释重负,趋步离开。

    赵构暗自苦思,自己最希望拜相的,就是沈该,但是沈该也有不好之处,就是没有从政资历,他原本只是礼部尚书,知夔州事,不久前才调回临安出任中书令。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出任尚书令,所以自其登基之后,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因此尚书令一职一直空缺,之后整个李唐都没有谁出任过尚书令。中书令位同尚书令,也一并被虚待。

    北宋承袭唐朝,没有设置尚书令和中书令。建炎南迁之后,赵构为了给陈康伯积累政望,就封其为尚书令。后来,赵构又如法炮制,封沈该为中书令。

    即使这样,沈该才出任中书令几个月是不争的事实,资历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冯益,宣建国公觐见!”既然想不到怎么处置沈该,赵构就决定先放一放。见赵瑗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现在赵瑗还有宰相之实。自己突然封一个宰相,就等于把赵瑗挤出政事堂。不提前说清楚,赵构担心赵瑗会误会。

    赵构把事情委婉地和赵瑗说了,赵瑗自然心领神会:“父皇,儿臣在政事堂获益匪浅,还望父皇恩准日后在诸位宰相闲暇时,儿臣可以向各位宰相学习。”

    很显然,赵瑗不计较这个,赵构不由大喜,道:“朕准了。”看了眼赵瑗,又道:“你最近在政事堂学习了那么久,接触百官肯定频繁,你觉得,谁堪大任?”

    赵瑗一愣,看了看赵构,见他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赵瑗便深吸一口气,道:“儿臣不敢妄议。但如果父皇问儿臣自己的想法,儿臣觉得沈中书令合适。”

    赵构微微一笑,道:“为何?”

    在宋代,文官的地位是相当高。宋太祖就曾言:“刑不上士大夫”。而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地位更加让人生畏。所以,宋朝的皇帝,历来都担心权臣弄权。而现在赵瑗即将要离开政事堂,以一个闲散国公的身份,对赵构就没有什么威胁。加上赵构心里一直打算把赵瑗培养成继承人,所以对于政事,还是会询问赵瑗。

    赵瑗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当下也不怕赵构会忌讳他,道:“沈中书令的才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几个月儿臣与沈中书令接触颇多,在他身上学到的东西不比在政事堂学的少。儿臣沈中书令有时和儿臣深谈,其见解也和政事堂诸相类同,甚至有些见解还高于政事堂诸相。”

    赵构点了点头,沈该的才能他再清楚不过,但是资历问题就是一道坎,如果自己不帮沈该踏过这道坎,短时间内他就无缘政事堂:“可是沈该才出任中书令几个月,如果拜他为相,他的升迁是不是太快了些?”赵构笑眯眯地看着赵瑗,期待赵瑗可以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赵瑗也清楚,赵构表面上说沈该升迁太快,其实不过是在暗指沈该资历不足的问题。既然赵构对自己这般说了,明显就是问自己有什么看法,赵瑗识趣答道:“沈中书令才能出众,他得到父皇的恩宠理所应当。我听说陈康伯宰相曾经对沈中书令赞不绝口,汤思退宰相也曾言‘该之才华,胜吾千万倍也’,朱倬宰相亦曾和沈中书令秉烛夜谈,临别时叹曰:‘与该促膝长谈半夜,茅塞顿开’。”

    赵构心头恍然,大笑着点点头,心里暗道:“这小子,还真是聪明!”

    ……

    三日后,宰相陈康伯、朱倬、汤思退、赵鼎联名上疏,奏请赵构新拜一相。

    赵构下诏问四相,何人可堪大任?

    四人齐荐中书令沈该。

    五日后,赵构正式下诏,尚书令陈康伯出任右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沈该拜尚书右仆射、参知政事。

    随即,赵构又明旨,废除尚书令和中书令两大官职。

    自此,沈该正式拜相,进入政事堂。

    两天后,宣徽院使万俟卨升为御史中丞。

    听到赵构一连串的圣旨,赵瑗并没有感到意外。沈该拜相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赵构迟疑也仅仅是因为沈该资历不足,但是自己建议由诸相联名上疏,齐荐沈该。政事堂四相都看中的人,还有谁敢不服?

    至于万俟卨的升迁,只不过是赵构为了安抚秦桧罢了。

    随着沈该拜相,政事堂的格局骤然变化,秦桧派依旧是秦桧和刘一止,主和派则有汤思退、秦桧、刘一止。而主战派就剩下朱倬和赵鼎。从龙派除了陈康伯,又多了一个沈该。

    政事堂的格局瞬间被平衡,赵构对政事堂的控制,也就相应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