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食神
字体: 16 + -

四十六 廷对

    七月初一,尽管盛暑已过,可中午时分阳光依旧火辣辣的厉害。

    外头街道上的行人光着膀子都还觉得热,一个个都在痛骂贼老天怎么还不下雨,都快把人个烤干了。

    而皇宫的政事堂,屋里和屋外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屋外和街道上一模一样,都是艳阳高照的的好天气,而屋里却阴森晦暗,哪里的书办身穿长袍还觉得有些凉飕飕的。

    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地方,百官之首的富弼斜靠着办工桌后边椅子上,眼神漠然的看着书办轻手轻脚,像小蚂蚁似的捧过来一摞摞明黄色的奏折放在他的办公桌上。

    这数百份奏折,都是今天早上递上来的,早朝时皇帝粗粗的看了几分后,就把这些累人的活都转交给了政事堂,要宰相先拿个主意。

    其实根本不用看,富弼就知道奏折上的内容是什么,无非就是上书弹劾赵宗懿的折子。

    书办低声的禀报,一共871份奏折全在这里了,估计过几天还会陆陆续续有外地递来的奏折。

    富弼就像是个面无表情的泥菩萨,一言不发,知趣的书办蹑手蹑脚的退到一旁,用眼角瞄着,静候宰相大人的吩咐。

    无意间,他看到宰相大人眼睛猛然间喷出两道摄人的寒光,就像是两柄利剑,看的书办心里有一阵发颤。

    他知道宰相大人的眼光毒辣的很,这等成了精的老家伙所看到的,都是他们这些常人所看不到的事情。

    皇宫就是个大筛子,在政事堂侍奉多年的他,哪里会不知道昨晚上在新兴侯府发生的大事。

    他心说,估计赵宗懿这家伙要倒大霉了,谁让他猪油蒙了心妄想登上皇位,他不倒霉谁倒霉。还有揭发他的胡不为,这回可是得了大利了。

    书办暗叹这等好事怎么不落到我的的头上呢,胡不为这家伙不但菜做得好,运气也好的让热人眼红,真羡慕啊!

    他那里知道,其实富弼现在心里想的根本不是赵宗懿的事,在他的眼里这家伙就是个还会喘气的活死人,被皇帝所唾弃已经是半山订钉的事,不值得一提。

    他想的是本次事件的首功之人胡不为。

    上的奏折越是多,就等于为胡不为请功的多,骂赵宗懿对朝廷危害越大,就等于说明胡不为的功劳更大。

    他可没忘记,皇帝早就有扔个乌纱帽给胡不为的想法,现在胡不为的功劳也有了,更加有利于皇帝的想法。

    依照胡不为的功劳,皇帝就是加官进爵也是有可能的。皇帝要他看奏折先拿个主意,目的就是希望最好由宰相先提出对胡不为的赏赐。

    这样文武齐聚的朝会上,皇帝看上去就像是在诚心纳谏,而不是出于他的私心。

    可在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朝廷大员们看来,胡不为这等市井混混,是他们这些满腹经纶的高洁之士所深恶痛绝羞与为伍的败类。

    这等混混,可想而知哪里会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要是放他进入官场,那就等于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富弼用力按压发胀的太阳穴自语,“要想永远将这个幸进小人隔绝在朝堂之外,难呐!”

    “去吧几位大人都请来吧”富弼想像是从冬眠中醒来,半晌才说了一句话。

    很快,御史中丞包拯;参知政事文彦博,枢密使韩琦,三司副使蔡襄就都到了。

    书办搬椅子,递茶水,之后又无声的隐没于宫殿的黑暗之中。

    富弼指着桌案上堆得高高的奏折说,看看这都是那个小猢狲的功劳。

    在座的都是人精,知道富弼口中的小猢狲指的是谁,功劳所代表的含义又是什么。

    包拯瓮声瓮气的说:“我还是那句话,赏钱赏地可以,多少我都没意见,封官我坚决不同意,不管是多小的官。”

    富弼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说明,陛下让我先拿个主意,明着是讨论赵宗懿的罪行,暗含的就是要我们亲口说出那小猢狲的封赏。

    韩琦面带忧色,赏是必须的,不然世人就会说闲话,可要是赏的太过,我担心那这小子根基太浅,拔苗助长的提拔反倒会害了他。

    “就是,就是”这是个很好的理由,不管是朝堂还是社会舆论都能说得过去,一干大佬都说有理。

    “诸位,我建议还是按照我过去说过的方法做,这是最适合胡不为的方法。”

    蔡襄问陛下哪里如何解释,他老人家可是念念不忘要给胡不为一个官帽子,不是随便就能糊弄过去的。

    “无妨”韩琦压低了声音,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几个大佬听后都说一致决定就这么办。

    有了合适的借口,几人胸有成竹的来到紫宸殿,看到卢若愚正好不在,富弼大喜过望,心说事情就要成了。

    书房里,皇帝问,富丞相;折子你也看过了,赵宗懿的罪行该如何处理?

    包拯首先出列,他是御史中丞,职责就是肃内外,辨黑白,纠劾百官。“陛下,赵宗懿妄图刺探皇帝消息,欲有图谋不轨的心思,这等十恶不赦之徒必须要严办。”

    这句话很对皇帝的脾胃,因为他也是这么想的,尽管面色平静,可他的心里却非常愤怒。

    赵祯其实对濮王一系是非常忌惮的,原因就是在他还没出生时,濮王赵允让还被当作太子养在东宫,直到赵祯出生才被送出皇宫。

    现在找允让老了,太平了,儿子相当皇帝的心思又活泛起来,这如何不让赵祯愤恨。

    皇帝这个位置,任谁坐上去不到最后一口气虽也不肯让,就算是有仁君之称的赵祯也是如此。

    你赵宗懿已经贵为国公了,等你老爹死了,还能继承濮王的爵位,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你还不满足?

    平常大臣们和他争辩,他都会以礼相待根本不会动怒,因为这些争论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所以还得了个仁君的美称。

    可这回不一样,这回是有人看上他的皇位了。

    因为他没儿子,所以有人才会生出妄想,这一点直接戳中了赵祯的痛点,他就算脾气再好也忍不住了。

    包拯说完,富弼又上来说:“为了皇家的体面,臣以为当外松内紧。”

    随后富弼解释说,昨天陛下名义上是派卢公公去问疾,那么咱们就顺着这个借口继续下去。反正赵宗懿的罪行并未彻底的公开,为朝廷计,为皇室的体面计,暂时先冷处理最好。

    赵宗懿的阴谋诡计被陛下的慧眼看穿,此獠现在正惶惶不可终日,谅他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

    陛下再下旨让赵宗懿在家“静养”一段时间,等风头过去了,随便找个由头就能把他打发了。

    “这等乱臣贼子,朕一刻都不想留他”赵祯愤愤的说。

    韩琦站出来说,陛下;可不能大张旗鼓的处理赵宗懿,不然会被辽国和西夏笑话,笑话咱们一家人还要窝里斗,就连您的圣明也会受到影响。

    蔡襄也站出来说,要是被辽国人看出我们的虚弱,说不定还有刀兵之灾,现在朝廷寅吃卯粮,哪里还有钱打仗。

    赵祯这人本就耳朵根子软,一听说搞不好还会有引发战争立马就同意了。“那就让赵宗懿这个逆贼多活几天。”

    “那首功之人胡不为你们准备赏他什么官?”赵祯又问。

    这回又轮到包拯出来说话,他说既然赵宗懿都冷处理了,那胡不为的功劳也只能先不封赏。

    皇帝说:“有功不赏,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吧?”

    包拯又说,赏识肯定要赏的,要是朝廷不赏有功之臣,老臣第一个不服气。

    这等“正义之言”,令赵祯听了很满意,心说包黑子今天倒是挺识趣的,改天多赏他点东西。

    不过包拯话头一转,胡不为年纪还小,又没啥治国安邦的本事,骤等高位反为不美。

    赵祯想想也有道理,“爱卿的意思是。。。。。。?”

    “据说胡不为喜欢做生意,不如朝廷赏赐一家上好的铺子,让他多赚点银子。”

    赵祯心说,既然不能给胡不为封官,仅仅赏给他一处铺子是不是不太公平。“是不是少了点了?”

    蔡襄又跳出来帮腔,赏人之所想,才是最美,一处三开间的大铺子价值不菲啊。

    汴梁城的房价之高,就连身在皇宫的赵祯也很清楚,他在心里算计了一下,一处三开间的门面房,少说也能值个几千两银子。

    送给胡不为当酬劳,还是很不错的。“那处的铺子能有那么大?”

    “东城瓷器巷的官书局,三开间的门脸,后边还有四进工坊,几十个熟练的印刷工匠全部送给胡不为。”

    官书局这地方,赵祯搜肠刮肚的回忆,也没想起城里还有这等地方。

    看到皇帝似乎在犹豫,韩琦又上来胡弄皇帝。“官书局是宣扬教化的地方,胡不为要是把官书局办的红火了,也是一桩大大的功劳,陛下你不是又可以封赏他了吗。”

    赵祯心说有理,我先赏胡不为铺子,等他赚足了银子在当官,这样跟好。“下旨,让胡不为一定要把官书局办的红火起来。”

    “遵旨”听了这话,富弼更加高兴了。

    他心说就胡不为这个外行货想要把官书局办的红火起来,至少也要先摔几个跟头,花费几年的时间。

    万一过了几年胡不为真的把官书局办好了,皇帝还想给胡不为封官,到时候再想另外的办法就是。

    反正皇帝耳根子软这事,除了皇帝自己不知道,大宋官场上的人谁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