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食神
字体: 16 + -

四十 寿宴 二

    中午,胡不为一伙正在吃饭,赵世将又来慰问,送了一筐解暑的瓜果,又说了不少宽心话放才离去。

    约莫下午一点左右,赵家按照胡不为规定的时间,把3活鸡活鱼;以及新鲜的羊腿全给送来了。

    一时间胡不为的小厨房里顿时忙活开了,有人杀鸡,有人宰鱼,还有人在处理鳝鱼划鳝丝,这些粗活都交给邹锡官他们。

    这些活,胡不为在家里的时候已经邹锡官他们演习过几次,让他们能先熟悉起来,免得事到临头手忙脚乱的会办砸了。

    胡不为则在处理羊肉片。三百份葱爆羊肉,每一份就算是半斤羊肉,至少也要片出150斤羊肉,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

    就这,胡不为还要不时盯着他们。。。。。。

    下午两三点,是胡不为的临时小厨房最忙的时候,油香味;肉香味一直笼罩在这间简陋的小厨房上空久久不散。

    赵家来来往往的仆役只要靠近小厨房一丈之内,都会被勾引的口水直流,谁也无法幸免。

    这香味隔壁厨房的余有水郑兴家自然也会闻到两人心里就像是踹了个小兔子,一直不得安宁,老想着要去胡不为的厨房看看究竟,最好是能偷学两招为我所用。

    余有水一使眼色,郑兴家立马跟上,还和陈富贵谎称撒尿去。

    两人避开把守正门的牛大力,悄悄的潜入后边没人处,临时厨房飘散出来的莫名的香味,更是吸引了两个偷师贼的脚步。

    余有水心中窃喜,好极了,胡不为正在施展绝活,待我看个清楚,回头来老子还要打你的脸。

    他侧身躲在一颗大树后边,把眼睛张得大大的对着芦席的缝隙朝里边张望,可惜什么也没看见,心里懊恼不已:“妈的,怎么全被柴火堆给挡住了。”

    换了个地方,又被一件挂在芦席上的大褂给遮住了。

    越是看不到,余有水心里焦躁,心里还发誓这是是个难得机会,一定要偷学到胡不为的绝活,再等下回,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又换了一个地方,余有水心里大叫“天助我也”。这回算是没有东西遮挡,能清楚的看到厨房内部的工作场景。

    余有水屏住呼吸仔细的朝里边张望,他看到厨房里又三口大锅都在烧煮些什么,可惜不能进去掀开锅盖看个清楚。

    再往里看,余有水看到一个已经背上汗湿的熟悉身影,正手持漏勺背对着他在炉灶前忙活。这个背影他非常熟悉,就算是烧成灰他也认得,那就是害得他从皇宫里给赶出来的胡不为!

    余有水激动的心口砰砰直跳,还自我安慰道:“小子;你害得我给赶出宫廷,今天我偷学你的手艺,咱们算是扯平了。”

    换个方向,余有水看到有两人正在把已经烧熟的肥鸡用力撕扯成一条条的碎肉条。他心里纳闷了,这是干什么,整只肥鸡上桌不是又好吃又好看,干那要扯成碎片?

    时间有限,既然看不明白,余有水的眼睛又转向别处。

    这会他看到好几个人正围着一张桌子,把宰杀好的青鱼切成一指厚的鱼片。他心说:“这又是在做什么菜,老子最感兴趣的鳝鱼呢?”

    他还想在看的清楚些,忽然听到有个大嗓门在爆喝“干什么的,贼头贼脑的?”

    余有水惊怒交加,知道已经是被人发现了,没走两步,余有水就看到一个黑大个气呼呼跑过来。

    遂假装提着裤子走出来,还四下里张望下,看到郑兴家已经跑了,心中大安:“我是来撒尿的。”

    “不是有茅房吗,怎么跑这里来了。”

    “尿急,来不及了。”余有水边说便往外走。

    “余师傅,你恐怕是心急吧”胡不为听到声音也跑了出来。看到余有水鬼鬼祟祟的,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不里边去坐坐?”

    余有水知道胡不为说的是反话,心虚的他也不敢计较,讪讪地说“都忙着呢,就不去了。”

    说完,一溜烟的跑了。

    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外头助兴的锣鼓声响个不停,“哐啷哐啷的”即便是离着这么么远,也能听的清清楚楚。

    胡不为估计这应该是贺寿的宾客们集中到来的时候,应该很快就要开席了,便大声的吆喝:“时辰快到了,大家加油。”

    “知道知道”众人不由得都加快了手上的速度。

    傍晚,本年的新科榜眼苏轼,下朝后也带着礼物来新兴候府赴宴。他是在蔡襄家的一次宴会上认识的赵世将,一来二去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既然是好朋友的老父亲过六十大寿,他自然是要来祝贺的。

    不过他刚刚穿上官袍,手头也比较紧,只能来个秀才人情纸一张,亲手写一副贺寿对联。

    刚过了太学,苏轼就觉得路上开始拥挤起来,骑马的;乘车的,坐轿子的全是人,把两仗宽的一条大路搞得全是人。

    好不容易走到新兴侯府的大门口,赵丛郁的四个儿子齐齐的站在大门口招呼客人,后边是一长排的吹鼓手,正鼓着腮帮子在卖力的吹打。

    赵世将看到了,立马上前几步招呼:“子瞻老弟也来了,快里边请。”

    刚寒暄了几句,一顶四人抬的官轿也停在门口,苏轼一看,下来的是三司副使蔡襄。

    两人又是互相一番寒暄招呼,之后,在赵家的仆役带领下进入内堂。

    苏轼与喜气洋洋的老寿星道过喜,又被内堂的丫鬟带到稍偏的桌位上喝茶等候。借着喝茶,苏轼看到好些熟人都来了。

    有宰相富弼,御史中丞包拯,参知政事文彦博,还有韩琦。勋贵有曹家,潘家,李家,还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勋贵家族都派了人来贺喜。

    皇族的也不少,光是皇帝的堂兄濮往一家20多个儿子,就霸占了好几张桌子。

    一会时间,蔡襄也坐到他的身边。

    蔡襄说:“子瞻,今天你有口福了,马行街的胡不为也在后边做菜。”

    “就是那个贯会做冰激凌的胡不为?”

    “就是他”蔡襄还指着桌上的花生米芝麻糖说:“这也是他的新产品,味道很好的,据说买的很不错。”

    苏轼每样都尝了一遍,说着实是好,到底是家传的手艺,我对今天的美食更加期待了。

    “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蔡襄肯定的说。

    “那是,您可是已经尝到过他的手艺。”

    蔡襄又有些失望的说,吃过胡不为做的菜,再吃别人家的菜就很难吃了。

    可惜胡不为这厮不就是一直没把铺子开起来,你说他放着好端端的手艺不用,也不知道为什么,待会本官要好好的提醒他一下。

    苏轼笑称老大人再这么说下去,我愈加的期待了。

    两人又聊了一会,有丫鬟过来邀请蔡襄去主桌入席,说是宴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于是宴会堂里人来人往各就各位,苏轼一桌全部是刚考上的翰林,都是身穿青袍的芝麻绿豆官。

    随着丫鬟捧着托盘过来,桌上便多了柿饼杏干之类四个干果冷碟,和一坛子好酒。

    一桌人知道这四样只是摆个样子,没人会去动它,反倒是忙着开坛倒酒,品尝起新兴侯府的家藏美酒。

    一会时间,四样干果撤去,又换上四个冷碟。

    苏轼看了看,头一盘是一碟子生鱼片,还配有芥末酱油两种蘸料,第二盘是一碟子凉拌菜。心说:都是老套路,很普通嘛。

    第三盘是被切成一块块的鱼片,看样子是被油炸过的,颜色红亮还带着诱人的香气。最后一盘还是端菜的丫鬟介绍的,说这道菜名叫手撕鸡。

    和上一道熏鱼,都出自马行街胡不为的手笔。

    生鱼片和凉拌菜大家都吃的多了,不但家里吃,去赴宴也会吃,少说百八十回肯定有的。反倒是名扬在外的胡不为的手艺,真正品尝过的没几个人。

    苏轼建议,大家一样一样来,先对付着这盘熏鱼,然后再品尝手撕鸡。

    一桌八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这盘熏鱼上。

    就看到盘子里堆放着高高的一堆蝴蝶状,冒着香气的鱼块,盘子的四周是一圈用半圆形的黄瓜片围起来的圆圈。

    高高低低错落起伏,颜色也是碧绿葱翠,配合着深红色的熏鱼,愈加显得鱼块的深沉余好味。

    苏轼说:“好,首先颜色就吸引人,其次味道也吸引人,大家开始尝味道吧。”

    每人都夹起一块熏鱼,饶有兴趣的对胡不为的两道菜开始研究起来。

    苏轼身边的王翰林说,味道很好,里头一定是加了香料。

    对面的钱翰林先尝了一小口,说咸甜适中,软嫩适宜,“名家出手;果然不凡。”

    苏轼听的口水之流,自己也尝了一下,外脆里嫩,香气扑鼻,最妙的就是熏鱼中糖的分量。多一分太腻,少一分不足。

    而糖的分量,更加衬托了河鱼的鲜味,切没有丝毫河鱼的腥味,吃过之后满嘴留香意犹未尽。

    苏轼问下手的张翰林,“这道菜樊楼有吗,我怎么没见过?”

    “樊楼好像没有,应该是新创出来的”张翰林想了想说。

    苏轼咂咂嘴,望着已经空了的盘子:“唇齿留香啊。”

    又有人建议,咱们该尝尝这道手撕了,也是胡不为做得,看看味道如何。

    钱翰林调侃说,鸡还能这样吃,我还是第一回看到,且让我先尝尝。说罢,伸手就是一筷子。

    看到钱翰林吃了,众人都拿他当小白鼠,想先看看他的反应。

    就看到钱翰林手上的筷子直点那盘手撕鸡,嘴里还含糊不清的说着“好好,绝妙的滋味。”

    于是,筷子如雨,纷纷落在这盘手撕鸡上头。

    苏轼也尝了一块,感觉这鸡肉比汤鸡嫩了许多,味道比炖鸡清淡鲜美。再加上白芝麻。胡椒粉的香味,顿觉大快朵颐欲罢不能。

    “想不到鸡还能这样做,胡不为正是其实妙想”苏轼不禁赞叹道。

    张翰林称赞说,这道手撕鸡颜色洁白,口感细嫩,肉不柴,味道鲜越嚼越香。现在是盛夏,这道菜的出现正对时令,太对我的胃口了。

    与此同时,坐在屋外露天的樊楼掌柜姚成亮,看到满桌的人都在称赞胡不为的这两道菜,心里嫉火中火烧。

    他寻思,在这样下去,樊楼第一的名头还能保住几天?不行,我还是要继续行动,想尽一切办法拿到胡家的家传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