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真腊
第三百零四章
真腊
几日的光阴一转眼就过去了。真腊王终于召见王阳明了。
只是真腊王实在太嚣张了,居然不能让朱厚煌上殿。朱厚煌只能在驿站等候。等了大半天之后,才见王阳明回来了。
朱厚煌连忙迎上去说道:“王师,情况如何?”
王阳明长叹一声,说道:“几乎上毫无进展。”
朱厚煌问道:“怎么回事?”
王阳明说道:“因为占城国主对我们太好,所以真腊国王对我们很冷淡,只是允许我们在真腊购粮,然后赏赐一些财物,将我们打发走。”
朱厚煌说道:“为什么这样?”
王阳明说道:“因为占城国与真腊矛盾重重,一直一来都不对付,几百年来战事时有发生。所以从民间到朝廷,彼此之间对立情绪很厉害。所以真腊对我们态度,非常冷淡。”
朱厚煌说道:“真腊忘了天朝之威了吗?”
王阳明说道:“本朝已经数十年不履南洋了。”
朱厚煌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史书也不能尽信。南洋好像都中国的忠实的属国一样。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
这些南洋小国,也都是在危机的时候,想起还有大明这个宗主国,没有情况的时候,自成一体。
而大明的威风,在南洋到底有几分,也说不清楚。
朱厚煌心中觉得憋屈,但是事情已经定下来,没有什么缓转的余地了。朱厚煌只能咽下这一口气,说道:“只能这样了,还好真腊的唐人的势力不小,我们只能通过他们购粮。”
“大王,明使是不是不能怠慢了一些?”一个真腊大臣小心翼翼的问道。
真腊冷哼一声说道:“这明使与占城王勾搭在一起,不给些教训,不行。而且他们也不是真正的明使,而是藩王使者,不过是来购粮的,孤见不见他,有什么意思?”又好像是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解释。说道“再者,孤不是安排了唐人帮忙,他们只有有钱,自然能购买到粮食。”
其实两人的对话,并不是汉语,不过是翻译过的番话。
也许是真腊大王的默许。也许不管是不是正经的天使,反正是大明来的使臣。很受真腊的唐人的欢迎,再加上朱厚煌打得前站。王阳明与真腊本地的华商很是融洽。
“大人,东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雍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阳明与唐人的老朽在一处推杯换盏,而朱厚煌与唐人的年轻人一起说话。而唐人一辈年轻人向朱厚煌问道。
朱厚煌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凭借自己,说道:“我家殿下,一心想开拓东雍为立身之基。”随即将自己在东雍做的事情,删繁就简的说了出来。
一个年轻人“啪”的一声将酒杯重重的顿在桌子上,说道:“恨不能追随殿下左右。”
朱厚煌问道:“王兄何处此言?我看诸位在这真腊,还是很好的吗?”
这位王兄就是诸位华商子弟之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王兄说道:“真腊再好,也不是家乡,不怕许兄笑话,我家在真腊也有数世之久了,但是在真腊也算是富贵,但是真腊国主,任人为亲,非 与真腊王室有亲,决计不能登上高位。他们不习圣贤书,专任邪教。我家即便再在真腊几世,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进展了。”
朱厚煌心中一动,暗道:“这不是天赐人才与我?”
唐人即便在南洋有钱,但是对南洋各国来说,不过是客居而已。越南还好,不过越南怎么说,还是在儒家文化圈之内的,但是在回回国家与印度教国家之后,对唐人的防范之心,更加严重。
所以唐人有钱可以,在这些国家想掌有实权,却是不大可能的了。
而这个时代,钱还是比不上权力的。
这位王兄就遇见了天花板。
朱厚煌的东雍一直患有人才缺乏症,如果能从南洋引进一批人才,岂不是正合适,一来有了了解南洋内情的人,二来这一批人才与国内的人才不同,或许能牵制一下长史的权力。
朱厚煌以前有过这样的心思,只是没有现在如此强烈。
朱厚煌说道:“我记得科举好像也不禁外国士子。”
“不禁有如何?”王兄说道:“我等又怎么能与中原士子争锋啊?”
这一点上,他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学习也是讲究氛围与积累的,虽然南洋大商人拼命培养子弟,但是他们的底蕴远远的比不上中原人士。普通士子如果没有拜得名师,或者有家学渊源,是不可能有进士及第的那一天的。
更不要说南洋士子。
“我可以给王兄指出一条明路,不知道王兄有没有意?”朱厚煌问道。
王兄一点惊讶也没有说道:“许大人请讲。”
朱厚煌一看王兄这样的表情,就知道,这位王兄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早已等朱厚煌说这样的话了。不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道:“我家殿下,在东雍缺乏人手,只是不敢以科举之名,只是用吏试之名,但是能通过吏试的人,就能在东雍出仕?”
“哦,这东雍吏试难不难?都考些什么?”王兄带着几分悠哉问道。
朱厚煌说道:“东雍本是荒芜之地,底蕴不足,这两年来,东雍吏试都是招收中原士人,只是中原士人,又怎么肯去东雍荒芜之地冒险啊?所以招收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大本事的人,以王兄的文才,能力,去了东雍,必然得中的。只是王兄不要觉得东雍庙小,不肯屈就。”
王兄说道:“能追随雍王左右,是吾辈的荣幸,又有什么不肯的啊?”
比起南洋,几乎上所有海外唐人都将中原看成了梦想之地,就好像是后世的人向往美国一样,向往中原。
所以能在中原当上官,即便是中原士子看不上眼王府官,也没有丝毫看不起。王兄继续说道:“我等南洋鄙人,又有什么看不上?只是还请许大人引荐一二。”
朱厚煌说道:“那是自然,我家殿下求贤如渴,说不定我等有同殿为臣的机会。”
这为王兄在真腊这些唐人子弟之中威望不小,有王兄带头。这些人年轻子弟都来向朱厚煌讨一封推荐信。
其实雍王吏试之中,不需要这个东西。因为雍王吏试本来就没有形成惯例,不需要推荐信,但是人都有侥幸之心,所以这封推荐信,人人都要。
朱厚煌写了好百余封推荐信,让朱厚煌说的有些手酸。
朱厚煌也是牢牢记住了王兄的名字,王九川。
真腊的事情虽然不顺利,但是通过民间渠道,也算是弄了一大批粮食,也算是功德圆满,王阳明与唐商商议之后,将事情顺顺利利的办下来了。
王阳明不想在真腊多待,朱厚煌也不想。所以事情一结束,一行人就离开了真腊的百塔洲。
好一了段时间,才上了船。
朱厚煌心中默念,下一站应该就是暹罗,却不知道暹罗这一站。顺利不顺利。
暹罗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泰国。也算是东南亚小强国了。
暹罗这个国家,也不是有什么好货色,朱厚煌查宫中旧档,也知道当初暹罗,也干过争夺贡品的事情。所以暹罗天高皇帝远,对大明有几分敬重,却是难说的很,连真腊就看不将大明看在眼里,更远的暹罗,还有几分。就难说的紧。
船离开了真腊,不过数日功夫。就到了暹罗。暹罗的首都并不是后世的曼谷,而是吞武里。
真腊
几日的光阴一转眼就过去了。真腊王终于召见王阳明了。
只是真腊王实在太嚣张了,居然不能让朱厚煌上殿。朱厚煌只能在驿站等候。等了大半天之后,才见王阳明回来了。
朱厚煌连忙迎上去说道:“王师,情况如何?”
王阳明长叹一声,说道:“几乎上毫无进展。”
朱厚煌问道:“怎么回事?”
王阳明说道:“因为占城国主对我们太好,所以真腊国王对我们很冷淡,只是允许我们在真腊购粮,然后赏赐一些财物,将我们打发走。”
朱厚煌说道:“为什么这样?”
王阳明说道:“因为占城国与真腊矛盾重重,一直一来都不对付,几百年来战事时有发生。所以从民间到朝廷,彼此之间对立情绪很厉害。所以真腊对我们态度,非常冷淡。”
朱厚煌说道:“真腊忘了天朝之威了吗?”
王阳明说道:“本朝已经数十年不履南洋了。”
朱厚煌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史书也不能尽信。南洋好像都中国的忠实的属国一样。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
这些南洋小国,也都是在危机的时候,想起还有大明这个宗主国,没有情况的时候,自成一体。
而大明的威风,在南洋到底有几分,也说不清楚。
朱厚煌心中觉得憋屈,但是事情已经定下来,没有什么缓转的余地了。朱厚煌只能咽下这一口气,说道:“只能这样了,还好真腊的唐人的势力不小,我们只能通过他们购粮。”
“大王,明使是不是不能怠慢了一些?”一个真腊大臣小心翼翼的问道。
真腊冷哼一声说道:“这明使与占城王勾搭在一起,不给些教训,不行。而且他们也不是真正的明使,而是藩王使者,不过是来购粮的,孤见不见他,有什么意思?”又好像是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解释。说道“再者,孤不是安排了唐人帮忙,他们只有有钱,自然能购买到粮食。”
其实两人的对话,并不是汉语,不过是翻译过的番话。
也许是真腊大王的默许。也许不管是不是正经的天使,反正是大明来的使臣。很受真腊的唐人的欢迎,再加上朱厚煌打得前站。王阳明与真腊本地的华商很是融洽。
“大人,东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雍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阳明与唐人的老朽在一处推杯换盏,而朱厚煌与唐人的年轻人一起说话。而唐人一辈年轻人向朱厚煌问道。
朱厚煌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凭借自己,说道:“我家殿下,一心想开拓东雍为立身之基。”随即将自己在东雍做的事情,删繁就简的说了出来。
一个年轻人“啪”的一声将酒杯重重的顿在桌子上,说道:“恨不能追随殿下左右。”
朱厚煌问道:“王兄何处此言?我看诸位在这真腊,还是很好的吗?”
这位王兄就是诸位华商子弟之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王兄说道:“真腊再好,也不是家乡,不怕许兄笑话,我家在真腊也有数世之久了,但是在真腊也算是富贵,但是真腊国主,任人为亲,非 与真腊王室有亲,决计不能登上高位。他们不习圣贤书,专任邪教。我家即便再在真腊几世,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进展了。”
朱厚煌心中一动,暗道:“这不是天赐人才与我?”
唐人即便在南洋有钱,但是对南洋各国来说,不过是客居而已。越南还好,不过越南怎么说,还是在儒家文化圈之内的,但是在回回国家与印度教国家之后,对唐人的防范之心,更加严重。
所以唐人有钱可以,在这些国家想掌有实权,却是不大可能的了。
而这个时代,钱还是比不上权力的。
这位王兄就遇见了天花板。
朱厚煌的东雍一直患有人才缺乏症,如果能从南洋引进一批人才,岂不是正合适,一来有了了解南洋内情的人,二来这一批人才与国内的人才不同,或许能牵制一下长史的权力。
朱厚煌以前有过这样的心思,只是没有现在如此强烈。
朱厚煌说道:“我记得科举好像也不禁外国士子。”
“不禁有如何?”王兄说道:“我等又怎么能与中原士子争锋啊?”
这一点上,他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学习也是讲究氛围与积累的,虽然南洋大商人拼命培养子弟,但是他们的底蕴远远的比不上中原人士。普通士子如果没有拜得名师,或者有家学渊源,是不可能有进士及第的那一天的。
更不要说南洋士子。
“我可以给王兄指出一条明路,不知道王兄有没有意?”朱厚煌问道。
王兄一点惊讶也没有说道:“许大人请讲。”
朱厚煌一看王兄这样的表情,就知道,这位王兄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早已等朱厚煌说这样的话了。不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道:“我家殿下,在东雍缺乏人手,只是不敢以科举之名,只是用吏试之名,但是能通过吏试的人,就能在东雍出仕?”
“哦,这东雍吏试难不难?都考些什么?”王兄带着几分悠哉问道。
朱厚煌说道:“东雍本是荒芜之地,底蕴不足,这两年来,东雍吏试都是招收中原士人,只是中原士人,又怎么肯去东雍荒芜之地冒险啊?所以招收的都是一些没有多大本事的人,以王兄的文才,能力,去了东雍,必然得中的。只是王兄不要觉得东雍庙小,不肯屈就。”
王兄说道:“能追随雍王左右,是吾辈的荣幸,又有什么不肯的啊?”
比起南洋,几乎上所有海外唐人都将中原看成了梦想之地,就好像是后世的人向往美国一样,向往中原。
所以能在中原当上官,即便是中原士子看不上眼王府官,也没有丝毫看不起。王兄继续说道:“我等南洋鄙人,又有什么看不上?只是还请许大人引荐一二。”
朱厚煌说道:“那是自然,我家殿下求贤如渴,说不定我等有同殿为臣的机会。”
这为王兄在真腊这些唐人子弟之中威望不小,有王兄带头。这些人年轻子弟都来向朱厚煌讨一封推荐信。
其实雍王吏试之中,不需要这个东西。因为雍王吏试本来就没有形成惯例,不需要推荐信,但是人都有侥幸之心,所以这封推荐信,人人都要。
朱厚煌写了好百余封推荐信,让朱厚煌说的有些手酸。
朱厚煌也是牢牢记住了王兄的名字,王九川。
真腊的事情虽然不顺利,但是通过民间渠道,也算是弄了一大批粮食,也算是功德圆满,王阳明与唐商商议之后,将事情顺顺利利的办下来了。
王阳明不想在真腊多待,朱厚煌也不想。所以事情一结束,一行人就离开了真腊的百塔洲。
好一了段时间,才上了船。
朱厚煌心中默念,下一站应该就是暹罗,却不知道暹罗这一站。顺利不顺利。
暹罗这个地方,就是后世的泰国。也算是东南亚小强国了。
暹罗这个国家,也不是有什么好货色,朱厚煌查宫中旧档,也知道当初暹罗,也干过争夺贡品的事情。所以暹罗天高皇帝远,对大明有几分敬重,却是难说的很,连真腊就看不将大明看在眼里,更远的暹罗,还有几分。就难说的紧。
船离开了真腊,不过数日功夫。就到了暹罗。暹罗的首都并不是后世的曼谷,而是吞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