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剿
字体: 16 + -

第八二章 功绩

    我们大家都知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黄河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一九四六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一五九三次,较大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三百年。

    这时,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同行来到黄泛现场,李化鲸怎敢怠慢,道出根治的设想。认为:“若想治理黄河洪水,必须找出根源,从根治理,最好从三门峡开始,因为,三门峡是黄河的瓶颈,根据自然环境山水交融地势总体上分析,黄河呈现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是啊,”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是外行,不过知道黄河起源,即叹了一口气道:“唉,滔滔黄河水啊,谁都知道,它起源于青藏高原东部,蜿蜒奔流直下,途经宁夏平原和穿越黄土高坡,在潼关附近折转向东进入豫西峡谷,东流一百三十公里的地方,就是那个著名的黄河三门峡吧?”

    “是的,”李化鲸向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继续分析黄河洪流的形成,以便让章于天更多了解,也能充分体现李化鲸在治理黄泛的能力。即道:“从古至今,黄河三门峡作为黄河上最为险峻的峡谷河道之一,以其所有的独特自然地貌、人文景观和悠长丰厚的历史文化而显闻于世。但其所承载的厚重的黄河文化、漕运文化等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深深渗入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族血脉中,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特有的文化基因。”

    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虽然是外行,不是专业,但是,听说过不少流传的名句诗词,即道:“使人铭记当代英雄兴利黄河的丰功伟绩;“望三门,三门开:‘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不错不错!”李化鲸听了张于天一番申诗,夸奖道:“从而使我们感受到了,人们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豪迈;还有司马光、元好问、王师旦等等,不胜枚举,他们睹物思情,抒发情怀,在黄河三门峡留下了传之千古的精神作品。”

    “好好好!”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听了李化鲸的夸奖,心中大喜,同样接连几个好字夸奖,惋惜的道:“可是,河南三门峡不属本东道管辖,不过,可以把意见往上反映,直到黄河治理总河务杨芳。”

    “黄河总务处……”李化鲸闻听所言,心中暗喜,那么,只要接触到黄河总务,更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

    如果能得到黄河总务处杨芳的赏识,岂不人生前途更上一层楼。

    可是,我李化鲸不认识杨芳,也无机会接触,目前还需要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的介绍和推荐,否则难以升迁,永远在一个小小东道手下受气。即问道:“请章东道介绍介绍总河务杨芳的情况?”

    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见李化鲸问起总河务的情况,自己清清楚楚,即道:说起杨芳啊;字诚斋,贵州松桃人。少有干略,读书通大义。应试不售,入伍,充书识。”

    “嗷!原来杨芳是个读书人,肯定有学问。”

    “是的,他是举人出身,”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继续介绍道:“当时杨遇春一见奇之,荐补把总。从征苗疆,战辄摧锋。洊擢台拱营守备。从额勒登保剿教匪,败张汉潮於南漳,赐花翎。转战川、陕,常充侦骑,深入得贼情地势,额勒登保连破剧寇,赖其向导之力。四年,歼冷天禄於人头堰。大军追馀贼,芳以九骑前行,至石笋河,见贼数千争渡,后逼陡崖,左右无路,芳遣二骑回报,自将七骑大呼驰下,贼惊溃,陷浅洲中,其先渡者无由回救。五舟离岸,群贼蚁附,舟重,每发一矢覆一舟,五发五覆。俄,杨遇春、穆克登布至,浮马渡,追击贼尽,军中称为奇捷。连擢平远营都司、下江营游击、两广督标参将。”

    “那是杨芳以前的身世,现在是顺治五年了。”

    “不错,顺治五年,杨开甲、张天伦趋雒南,芳以千骑扼东路,绕出贼前。贼折而西,黎明追及,见马迹中积水犹潢,急驰之。甫转山湾,见贼拥塞平川,芳率数十骑冲突,后骑至,乘势蹂躏,贼仓卒奔溃,擒斩无算。赐号诚勇巴图鲁,擢广西新泰协副将。寻从穆克登布击伍怀志,连败之成县、阶州。贼渡白水河窥四川龙安,旁入老林,冒雨追击,及之於磨刀石,手刃十馀贼,伤足坠马,徒步杀贼,复伤臂,射伤伍怀志,大军乘之,大破贼众。仁宗闻而嘉之,诏问伤状。这些,全是对杨芳的介绍,做个简单的了解。”

    “嗷!”李化鲸听完了张于天的介绍,点了点头,“现在任职于总河务。”

    “不错,杨芳现是黄河治理总河务,可知,黄河除了极少数年份幸获安澜外,几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大河流域内,滚滚浊流,纵横泛滥,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而深重的灾难。

    尤其是山东省,受害最为严重。据统计;该省在改道后的五十六年中决口成灾的竟有五十二年之多,

    决口之频繁灾情之惨烈,令人触目惊心。

    改道前;黄河由河南开封经兰仪、考城东南流经商丘、虞城及山东曹县、单县,入江苏境内,经砀山、徐州、邳县等地,至清口汇合淮河,历云梯关入海,现兰考以下即称黄河故道。

    它的决溢与否直接关系到清朝统治的安危,因为黄河所经之地,逼处清政府的东南财赋重区,而清政府的天庾正供岁征漕粮四百万石,也只有依靠纵贯南北并与东西走向的黄河必然交汇于一途的大运河,才能输往京畿,黄河一旦决溢,不仅会严重地损害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将导致运道淤塞,漕运中梗,从而使国库虚悬,仓储无存。

    同时,河患所及,民不聊生,势必迫使灾民揭竿而起,流为盗兵,最终危及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因此,治理黄河也就成为清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秩序以安邦固本的最重要的国策之一。

    再说,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见李化鲸带领劳工治理黄河清淤疏通河道打桩堵截洪水,处理的头头是道,有条不紊,很得自己欣赏和信任,只要有机会,一定向上级总河务推荐重用,绝不埋没人才。

    机会终于来了,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说明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很守信用。

    因为,他经常带着李化鲸查看黄泛情况,这次竟然到上游三门峡寻找治理洪水根源来了,在路过河防总务驻地时。黄河治理东道章于天突然想起了,要向上级负责总河务的杨芳汇报洪水治理情况。

    可是,自己并没有亲临现场指挥,不清楚黄河治理情况,如果总河务负责人杨芳问起具体如何实施的,岂不掉底子。万般无奈,也只好带着现场指挥人李化鲸,一起前去会见顶头上司负责总河务的杨芳。

    再说,也只有李化鲸了解洪水泛滥情况,是他带领劳工,并且亲临现场指挥的。

    结果,李化鲸汇报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建议总河务对黄河治理一定要全盘掌握,从根源入手,最好在三门峡上游堵截,减轻下游的负担。

    特别到黄河的中游地上河的洪水。因为,洪水流经了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得不到保护,在夏季多暴雨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大量的泥沙被携带,到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高高在上的“地上河”。

    所以李化鲸推断黄河“地上河”段出现在黄河的下游。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

    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

    由此可见,黄河中道淤积泥沙,是造成河道高悬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河堤管理不善,以致造成洪峰通过能力不足,这才是形成黄河改道的主要原因。”

    李化鲸的一番汇报发言,让总河务杨芳听了顿开茅庐,并且增加了见识,一个个小小工头竟然有如此见解,岂不埋没了人才,为此,对汇报人很是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