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剿
字体: 16 + -

第七四章 大乱

    [[[cp|w:168|h:300|a:c|u:http://file2.qidian.com/chapters/20145/23/3037677635364294168099896780894.jpg]]]

    这时,李自成立即从崇祯帝朱由检脖子上摘下玉玺,亲了又亲,终于一梦成真,可是,却没得到龙椅宝座,因为山海关大战兵败一片石。苍茫退出北京城。

    这时,一条年轻气盛的青龙从东北沈阳漫出辽河,潮水般的涌向中原大地,只因青龙来势凶猛,三十万铁骑难以抵挡,横冲直闯。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多尔衮先命吴三桂迎战李自成大顺军。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详见山海关大战)。清军正式入关。

    山海关之战是农民军从反明斗争转向抗清斗争的起点,从此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山海关败后,京师不能守,农民军放弃京师向陕西撤退。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清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京师。

    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清朝统治者知道汉族地主阶级是可以收买的,也知道他们真正的敌人是农民军。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拉拢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宣称“倡先投顺者”给以高官厚爵,并为崇祯帝发丧,替汉人“报君父之仇”,又宣布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这对汉族地主都很有利。当时北方的官僚地主纷纷迎降,与清统治者合作镇压农民军。农民军撤退过程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大同守将姜瓖投降,平阳(今山西临汾)守将陈永福被俘。到五月初多尔衮入据京师时,清朝已经拥有了北直隶、山西、山东等省份。

    青龙来势凶猛,不但冲垮了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而且每过一地实行高压政策,力求征服天下所有百姓。

    可知,青龙下凡的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尽管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昭告天下,北京城已经建立了大清皇朝,得到了龙椅宝座。可是,却没有得到“紫金玉玺”。

    因为李自成撤退时把玉玺带走了。

    夺取玉玺,一统中原,这是青龙的奋斗目标。因为只有龙椅没有玉玺,天下百姓难以信服。

    为追缴夺取玉玺,清龙立即采取文韬武略的战略决策,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下旨有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降将吴三桂三人休整部队,准备直扑陕西西安,向李自成追讨玉玺。

    第二方面,采取文治,笼络汉人。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深知,统治一个幅员辽阔、汉族人居多的国家,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实行文治,那就是尊儒重道,笼络汉人,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他大力倡导汉族的传统文化,并率先垂范,把自己的所学与为政紧密的结合起来,孜孜求治,取得了先辈们不曾有过的丰功业绩。

    封建社会读书的人很少,但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能说会道,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统治者要想管理好泱泱大国,不依靠广大的汉人知识分子绝对不行。

    顺治帝实施对汉人知识分子进行笼络政策,他的手段主要是抓住汉人知识分子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法,冲淡汉人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知识分子增强对清王朝的好感。当然,文曲星李玄早已在朝廷心中有了名字。

    第三方面,招降官员,对现任的旧官员,不管是明朝的官员,还是大顺的官员,只要拥护大清,不与大清作对,都可官复原职,继续留用。此决策稳住了大批地方官员的心。受到明朝和大顺官员的热烈欢迎,所以,人们很顺利的接受了大清。

    于此相反;大顺皇帝李自成,因为紫金不能结合,难以抵抗来势凶猛的青龙,只好退出北京城。他怀抱玉玺望着皇宫里的龙椅宝座恋恋不舍,越想越气,从五十骑入河南访紫金,一年内喜得仨军师,收编榆园军的全部人马,队伍发展到百万,打到北京城得到玉玺和龙椅。紫金结合竟然是个假的,一切过错全部怪罪在李岩身上。所以,一怒之下杀死了李岩兄弟。

    二兄弟被杀一事,在军内造成极坏影响,毕竟李岩担任军师,在农民军内有一定的威望,他的死给本来就军心不稳的农民军,又添一层霜。

    李自成失去了出主意的军师,牛金星吃里扒外,农民军自然而然的更加乱了。认为李自成的举动是互相残杀,离心离德,所以,造成农民军背叛者日益增多,大顺军力量日渐削弱。

    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清军得了北京城,此时,经过在北京休整一段时间,养足精神,卷土重来,他们想要一举消灭农民军,气势汹汹的直扑西安。

    常言道;兵败如山倒,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在吴三桂的引导下,乘胜追击农民军。

    此时,李自成为大清皇帝追剿的草寇。

    再说,李自成虽然放弃了北京城皇宫里的龙椅,可是手里还有玉玺,当然成为青龙的第一个进攻目标了。

    可想而知,青龙爱新觉罗.顺治有龙椅没玉玺,如何掌管天下,百姓服吗?

    为夺取玉玺征服天下百姓,清政府实行高压政策,颁布雉发令,强制汉人按满洲风俗剃头辫发人为奴。

    后来,清兵占领南京,即限令全国各地十日之内尽行剃发,拒绝剃发者立刻枭首示众,江阴县的文告中更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语。江阴人民誓死抵抗,清军调二十四万大军围困江阴。江阴人民坚守八十余日兵败城破。清军下令屠城,全城仅五十三人幸免。

    常言道,有压迫就有反抗,自此天下大乱各地涌起抗清队伍。

    他们都是一个共同目标,为了得到“龙椅”宝座和“紫金玉玺”。

    这时,李自成怀抱玉玺带领农民军退往西安固守,继续称帝,国号大顺。

    也就是一六四四年,大清军队攻占北京,垃圾逃回西安继续当大顺皇帝。

    由于大顺军在潼关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又延续了一年。

    本故事的正文,就发生在这一年里。

    “大顺”政权,据有淮河以北,涡阳、蒙城,亳州,河南的鹿邑,柘城、太康,以及冀、鲁、豫、苏、皖,以开封府为中心的归德府,徐州,宿州,泗州,等等,原明朝故地。

    成了大顺与大清对立的格局。他们都是随玉帝圣旨的正统。

    另外还有众多稆朝廷。

    可知,从天空随圣旨下来的虬龙泥鳅精达几十条之多。

    当然虬龙也是龙的一种,是玉帝亲口所封承认的,只因体小,划归虬龙之类;因为“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虬,大者称龙。

    虽然泥鳅精划归虬龙,由于它长着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所以称虬龙。

    大家可知,单恐龙而言,就有三角龙,霸王龙之分,龙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所以龙成为中国帝王的象征。

    但是,泥鳅精封赏的虬龙,毕竟不是正统,因为大者称龙,小者名虬。玉帝只说很像,只能算作仿制品。可是,虬龙虽然体小,却带有龙的血脉,下来的几十条虬龙早已各归其主,附体於各大王子。

    这些,早已被神机妙算,先知先觉的文曲星李玄算出。

    他算出了随圣旨下凡的泥鳅精封赏的虬龙,附体于各大王子。还有随圣旨下凡的茶水童子稆自成稆朝廷,感到时机成熟,天下大乱,需要一条龙治理天下,蠢蠢欲动,称帝建国。

    第一个被封赏泥鳅精虬龙附体的稆朝廷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光宗朱常洛之侄,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昭宗朱由榔堂弟,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朱由崧。当得知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即是一六四四年(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庙号弘光皇帝,国号大明。

    可知,他是泥鳅精附体的虬龙稆朝廷。获得了南京政权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的帮助下,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求助。高杰,黄得功本人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窜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