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高中生
字体: 16 + -

第二十九章工欲善其事

    因为人参貂皮售价太高,所以大批的货物被积压。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直接后果就是李继坤穷疯了,穷则思变,所以他要去辽南抢劫。

    明末辽南有四卫,名曰金覆海盖,其中金州人口最多离海最近,海州商业最兴旺最有钱,却离海很远。

    李大少爷舍近求远,他要去抢海州府库,这小子心里琢磨的是:抢完海州回头在抢金州,咱不差那几天时间。

    海州府库,李继坤早就想抢,只不过上次是带着老弱逃难,抢劫的人手实在不足,再加上老奴第十子德格类就在屁股后面跟着,抢劫时机不成熟,有被团灭的风险。

    现如今,李少爷三百六十家奴,这些人虽然还没开始学武艺,也不会放鸟铳,但他们正步走的很完美,咱先去吓唬吓唬德格类,要是能吓跑他那是最好,要是吓不跑,咱在想想别的办法。

    自从决定去抢劫,李继坤下达了一系列命令,木工坊挑灯夜战,不知道都造了些神马玩儿意。

    布坊的女工也都改了行,不知道她们这几天加班加点在忙些神马。

    三百六十家奴拼命练正步,那卡卡的气势很牛逼,装样子很吓人。

    船队不知去了何处,已经两天没回港。按大明律,民船清晨出海,日落而回,李家船队已失踪两天,蓬莱县的主簿大人很生气,已经派人来查询,出海为何不报备?你们想投敌吗?

    蓬莱县衙派来的衙役,先是被牟怀远牟秀才阴着脸训斥了一番,然后李百渡笑眯眯的给每人塞了两钱银子,后来据衙役回报,李家船队正在海中捕鱼,黑峰台处可见桅杆。

    出海抢劫以前,李继坤又带着李小蛮去了登州城,这次他们走的是海路。

    李继坤乘坐的是小鸟船,鸟船,因在海上行使速度快,形似在海面上高速飞行的海鸟,故而得名。

    鸟船的特点是船身长,安两艕,有橹六枝,尾后催稍橹两枝,船内可坐三五十人。此船不畏风涛,行使便捷,有风扬帆,无风摇橹。

    蓝天碧海,船行似箭,不多时李继坤便到了登州水城,李继坤站在船头向前望去,城外海面上水门、平浪台、防波堤一应俱全。

    水城并不大,南宽北窄,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如今的登州水城,是沈有容的地盘,沈有容南征北战,这位老将军几乎参与了明末所有的海战,不过李继坤和他不熟,可以说根本不认识。

    水城墙基以条石修砌,墙体内为夯土,外包砖石。面海的北城墙长300米,高约9.4米,顶部宽8米,垛距10米。水门又称天桥口,进深约11米。

    经关过卡,水师亦派出小舢板来引领,李百渡在水师官兵的错愕中悄悄给其塞了几块碎银子。

    “嘿嘿,李经纪,俺们听说你们那边有人削发明志,原来是真的啊!”

    “这位军爷,莫要嬉笑,我家少爷脾气可不大好。”

    “哦,你家三少在船上?”

    “恩,我家少爷今儿回府给老爷问安,船头的那位就是。”

    那位水师官兵听说一人独灭五寇的李三少就在船头,不由挺了挺腰杆,瞪大眼睛望去。

    李继坤之名虽没有传遍大明,但他在登州这一带还是很有名的,因为登州城外有个难民营,听说就是李家三少从辽东带回来的,因李继坤不常来登州府成,所以认识他的人还真不多,但一些年轻人对他的敬仰还是有的。

    少年英雄,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被人们崇敬的人物。比如明末的少年英雄吴三桂,一身孤胆,率领二十八骑,于万军之中救父而出,那真是孝传九边,威震寰宇。吴三桂关外救父的故事,被说书人四处说讲,就连妓女们也谱曲作词四处传唱,可惜后来吴三桂那啥了。

    此时的李继坤,傲立船头,一身淡紫长衫尽显华贵,淡金色的腰带在阳光下发着淡淡的光,只是他那寸许长的头发令人看着有点别扭。

    李继坤才不管别人怎么看,本少自己舒服就好,下了船,紧走几步,不远处已有李家仆人赶来的马车,李继坤微笑着扶着小蛮,让小丫头进了车箱,他则坐在了车夫对过的车沿上。

    其他人,后面跟着,不过这几个人行走的姿势却极讲究。五个人,居然排成了一行,他们抬腿迈步间各种动作如出一辙,五人同行,宛若一人,引得路上行人纷纷侧目。

    这一队人,统一的家丁服饰,统一的走路模式,几天前好像有人在西门一带见过他们,据说是李家三郎的护卫。

    队伍一路前行,李继坤发现,人流量这几天又有了不小的变化,衣衫褴褛的人明显增多,李继坤估计,辽东的难民此时应该正在大量涌来。

    据史料记载,辽阳战败之后,辽南逃到登州有名有姓的各级官员就高达594人,难民更是多达三万四千多人。

    这些人一下子涌入登州,直接造成了登州地区物价飞速上涨,物价的上涨,给难民和本地土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再加上这些能越海而来的难民多数是青壮和败军,故此,偷鸡摸狗啥的经常干,打架斗殴欺压良善的事也没少做,有些胆大包天的还经常烧杀淫掠,致使本地土著和难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地方治安越来越差。

    李继坤坐在车辕上,皱着眉看着那些难民,心里很不是滋味。历史上,就是这些人,他们在辽阳战败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后来,拿起屠刀屠戮同胞的也是他们。

    李继坤微眯上眼睛,摇摇头,苦涩一笑。他发现,自己小小年纪,周岁还未满十六,竟然开始有点多愁善感起来。

    李家位于登州北城,李家大院占地七八亩,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是妥妥的豪宅。

    不过,李继坤知道,李家这个三进三出的院子,在登州城根本排不上号。

    沈家的沈府,陶家的陶府,都比李家大得多。上次卖棉花的钱百万,他家更是不得了,占地高达二三十亩。

    到了李宅,李继坤扶小蛮下了车,早有管家迎了出来。

    管家叫李渠,今年三十八九岁,他父亲以前就是李家的管家。之所以是李管家亲自迎了出来,因为他是李百渡的亲爹,几日未见儿子,有些想念。

    李百渡是李渠第二个儿子,李百渡还有个大哥,以前是李继坤大哥的书童,目前正跟着李渠做活。李继坤估计,那就是李家下一代的管家。

    李渠飞快的扫了一眼自己的儿子,然后心满意足的弯腰给李继坤行个礼:

    “三少爷好,老奴给您请安。您来的刚好,老爷在书房等您,他让您来后马上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