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宁王
字体: 16 + -

第五章,智取

    两人打架的话,旁边站着叫好的第三人总是最可恨的,宁王这不靠谱的一家人也是如此。

    这下可好,宁王恨恨地看了一眼身边的世子,想起自己不成器的儿子不止一个,简直连头都都大了。

    朱三见气氛有所缓和,见缝插针道:“父王莫急,是儿子说错话了。不过儿子确实是想为父王分忧的!”

    宁王一时间有些灰颓,只觉得辛辛苦苦造反打江山,还不是为了自己这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吗?三儿子傻也就算了,怎么大儿子也不懂事呢?一时间心情有些低落。

    他只是低声叹息,问道:“你会清账么?”

    朱三一听有戏,顿时摆出一幅信心满满的样子,把胸脯拍得震天响:“孩儿虽不会清账,但是字好歹是认得的!父王只要派一懂清账的书生与我同去,肯定没问题的!”

    宁王一听,苦笑连连。这傻儿子,真当清账那么简单啊!那可是要懂算学的!要不派个书生与你同去,你不还是要被那书生耍的团团转吗?

    就在他摇头之际,朱三用乞求的眼神看向世子。

    朱伯这时才反应过来:“哎呀!此时我应该接着帮三傻子的呀!说不定还真能摆脱这个要命差事!”

    胆小的世子脑洞大开,很快就想了几条理由。

    他神色肃穆,一拱手,卖相看起来也是相当的气宇轩昂,朗声说道:“父王,我觉得可以让三……弟去。”

    “你不想去就不要去,为何要劝我派你弟弟去,坏我正事?”宁王声音有些低沉。

    “非也!儿臣绝非为了一己私欲!”

    “那你便说说吧。”宁王这人,志向十分远大,心性却有些不足。他前几日还兴高采烈地安排造反大业,今天儿子作妖一阵,他就真个无精打采起来,只是这无精打采怕也就两三天,造反还是要造的。

    “儿臣以为,三弟去才是最佳人选!因为清查田庄,重在一个忠字!三弟虽然平时愚钝了一点,但对父王绝对是十分忠心的,要不也不会在此时主动请缨!”

    宁王提起侍者递过来的茶盏,轻抿一口,这才说道:“他又不懂清账。”

    “不懂清账也没关系,带个书生过去。只要三弟细心一点,将所闻所见毫无添油加醋地禀报给父王,以父王的天纵英才,岂能看不透其中猫腻?若是田庄贪墨,那就重新派人再跟三弟一同过去管理田庄,若是书生贪墨,那便斩了书生再派人去一次便可!”

    宁王听来听去,觉得世子说这还有些道理,何况派人去看看总比父子在这僵持着好。毕竟朱宸濠也是需要个台阶下的。可他仍是呛了世子一句:“你说三弟忠心,所以主动请缨出城,那你这推三阻四的也算忠心吗?”

    世子神色怏怏,只能低声反驳道:“儿臣还要负责城里……”

    朱宸濠也不跟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计较,又思索片刻,终于应允了。

    世子研墨,朱三润笔,宁王殿下提笔写了一封信,盖上他的私人印章,命朱三明早径直去找刘养正安排出城事宜。

    朱三拿着信,一面往出走,一面端详起来。

    在他前世的记忆中,宁王不过是个不学无术、志大才疏,最终贻笑大方的丑角罢了。可如今以字观之,朱宸濠的文化功底不要太好。

    这一手颜体字显然是磨练多年的,架构工整险峻,却毫无轻浮之感,但细节上又有一些宁王的个人风格,有些笔划略显张扬。

    平心而论,这个父王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无是处。相反,他思维相当敏锐,做事也不是毫无章法之人,文学素养也相当有功底。

    只是,朱宸濠的格局太小,性子又不沉稳,爱记仇。实在是缺少一方霸主气度心胸,遑论问鼎天下?宁王的心胸,无法支撑他的野心,因此不管他如何折腾,如何不甘,最终不过是飞蛾扑火罢了。

    第二天早晨,朱三没有去找刘养正,反而径直往自家老娘的院子去了。

    这宁王府再小,那也是按照王府的规格建造的,王妃的住所是独立的一套小院。而由于夫妻二人政治立场分歧过大的原因,宁王已经极少来这边过夜了。

    毕竟谁也不愿意听妻子喋喋不休一夜,难以入眠。

    朱三一早就赶过去见老娘,是请娄妃帮忙拿拿主意。但他进门以后却只是吵嚷道:“娘!我做了一首诗!”

    娄妃也才起来没多久,赶紧捂住这个傻儿子的嘴。

    “你做的什么诗!是要让仆役太监们跟着一起看笑话吗?”

    虽然这个傻儿子已经出过不知多少次洋相了。

    娘俩来到屋里,只见儿子手里拿着两张纸。其中一张打开,是朱三写的一首诗,端端正正的字体,让娄妃看了不住地皱眉:“写字莫要学那雕版刻印,失了神韵。你若喜欢端正的字,那就去临颜清臣的帖子。”

    仔细望去,还真是一首诗,标题是“游百花洲”。

    “柳卧花千里,山轻雁两行。”娄妃先是念了两句,又点点头,“对仗尚可,工整有余,清奇不足,老生常谈罢了。‘轻’字尚可。”

    她转念一想,自己这个傻儿子居然都能学写诗了,总该夸奖两句不是?

    又赶紧补充道:“看得出你最近用功了,学的不错。”

    接着往下看,又接着念道:“举杯无共饮,执酒向斜阳。这两句倒是不错,有些意思。写诗一道,对句工整精巧,那是来自才华;而尾联意境高妙,那是来自阅历。吾儿后两句写的好,倒是不像十四五岁的少年。只是执酒向斜阳一句,颇有些像杨济翁的‘把酒对斜阳’,这里不好。”

    这是朱三前世写的一首诗,只不过是他心中技痒,拿来给古人点评一番而已。

    娄妃读过的好诗太多了,朱三这种行为和班门弄斧无异,只是做娘的也舍不得打击自己儿子,将朱三好好夸了一番。朱三自然也看得出,便宜亲娘其实不太看得上自己的诗,只能看着娄妃演戏,暗自偷笑。

    “娘,父王同意我出城了,但他叫我去找刘养正。”

    “刘养正?一个斯文败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