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缘如梦
字体: 16 + -

第二十四章 争相出战

    校尉这官职如此混乱,是因为晋国的军制并不统一。

    晋国军队按作战任务不同分为宿卫军、戍卫军、中军、边军、州郡兵以及藩王私兵。

    战力最强的是宿卫军,这是天子亲军,直接效忠于皇帝。主要负责护卫京都与皇宫,临战也可能会抽调一部奔赴沙场,此外便是被皇帝派去护卫朝中重臣。

    宿卫军共有七营,分别是龙骧、虎贲、鹰扬、羽林、骁骑、游击、射声,又称宿卫七军。这七营军士少则一万,多则两万,都是从晋国军队抽调出的精兵悍将。

    还有一支太子卫率,隶属于宿卫军编制,又独立于其外单独部署。这支军队自有主将,不受中护军(官名,宿卫七军主将,相当于宿卫军司令。)节制,一般归太子太保统率。

    这支军队是太子亲军,负责保护太子东宫,因兵力不足五千,并不受重视。

    戍卫军从属于宿卫军,又独立于宿卫军之外,自有统军主将,级别低于中护军,相当于宿卫七军各营主将。

    戍卫军主要是负责京畿重地的守卫、巡查,比如看守京都十二门,把守重要衙门,负责京都日常巡逻和宵禁防卫。

    中军并不是一支军队,是由多支军队组成的晋国主战力量,归太尉统领。中军不同于宿卫军与边军,这些军队一般驻扎距在京都百里以外、五百里以内的重要军镇、通都大邑与关卡隘口,或是距边境五百里以外的军镇、关隘。

    中军对外可协助边军防御外寇,对内可协助宿卫军戍卫京都,是晋国机动兵力,随时准备奉召令奔赴各处边关救险,或者追随皇帝令旗去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类似于后世的野战集团军。

    当年于禁率七军战关羽,便是从中军抽调出的七支军队。

    边军是晋国的常备防御力量,也不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晋国各边关重镇常备守军的统称。这些军队各有防卫范围,唯一的任务就是驻扎在晋国边境各州,防御外敌入侵。

    此外,还有州郡兵。州军是一州守卫力量,受州牧或都督节制。郡兵分驻各郡城,受郡司马统领。

    州郡兵是各州郡常备的守军,编制并不多,主要是防备地方叛乱与清剿境内小股流贼。晋国许多不靠近边境的州郡都承平已久,州郡兵几次被削减,几乎形同虚设。

    与州郡兵类似的,便是藩王私军,这是司马氏诸王守卫封国的私人军队,跟州郡兵职能一样,并且也是由国家出钱粮养兵。

    唯一不同的是,藩王可以把私军调入京都,守卫他们在京都的府邸、庄园,如此可以减少私募护卫的支出。

    只要进入京都的军士不超过百人,皇帝司马炎是不会干涉的。

    司马炎虽大封诸王巩固司马氏统治,却也担心出现汉朝的诸王之乱,他打着清减赋税之名消减州郡兵,同时借机消减藩王私军规模,防止藩王拥兵自重,因此各郡国军队只按制编了一半。

    除此之外,晋国武勋家族还可以招募部曲,大多从自家封地或是家乡招募,几经战事都练成久经沙场的精兵,一般是作为主将的护卫出现在战阵上,这是秦汉以来的传统。

    当年,甘宁百骑劫曹营时,带的就是部曲私兵。

    只不过,晋国的武勋世家在历次改朝换代,与对外战争中屡遭打击,早已式微。

    曹魏立国时,取消了给家族部曲的奉养,却并未禁止部曲存在,只限制在京都数量不得超过百人。

    很多家族都减少了部曲的数量,改为私家护卫。

    文家部曲便是一例,在文钦一辈,文家拥有五百部曲,全部从谯郡家乡募集而来,

    扬州之变时,文俶在司马师大营杀个七进七出时,他的亲卫便是文家部曲。后来,文钦兵败,父子三人带领残存的三百部曲一路过关逃入东吴。在后来的寿春之战中,文家部曲几乎折损殆尽,残存不足六十。

    文小壹四兄弟便是其中四位,他们本不姓文,加入文家部曲后都隐姓埋名改为姓文。他们各有本名,只是为了日后能上阵立功都很少使用。

    文宓从文小壹嘴里了解了这些,今日在淳于城又亲眼见识了宿卫军和州郡兵的区别,对晋军算是有了直接了解。

    宿卫军多是能征善战之士,因是天子卫率,全军从武器装备到军容军貌,都比文宓沿途见到的州郡兵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就拿淳于守军来说,百十号老弱病残在宿卫军入城后几乎变成了杂役与交通管制员。

    真正的战士是不会做这些的。

    宿卫军都伯宋献跟张环、文宓见礼完毕,再一抱拳,把头一低高声说道:“校尉,标下有一言进上。”

    张环狐疑地看看他,再看看表情古怪、强忍笑意的汪综与张德,对宋献说道:“宋都伯有何事?”

    宋献抬起头来,依旧抱着拳说道,声音低了几分:“先前在城外,标下未能参透校尉与文小郎君妙计,一时有些莽撞,还请校尉勿怪。”

    张环见他这般说,心中更是好奇,笑道:“都伯出言献策也是为大局考量,我二人情急之下行险,都伯劝谏也是职责所系,幸而侥幸获胜,都伯莫要放在心上。”

    文宓看看宋献,再看看张环,脑中浮出一句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宋献上来先拍马屁,一定是有话要说。

    果然,宋献满脸堆笑说道:“先前听闻广安公号令,着标下与汪综、张德各率甲士分守东、西、北三门。广安公深谋远虑,标下甚是钦佩。只是……”

    宋献又给不在场的甄德戴一顶高帽,迟疑一下,继续说道:“只是标下以为,流贼远来疲惫,虽声势浩大却多乌合之众。毕通若攻城,必集中精锐从南门来,其他三门派几个什长带人去守便可,不必我三人都去。”

    宋献看张环听了没生气,接着又说:“标下是骑军伯长,并不擅长守城,标下的骑兵也不擅长守城,标下若带一半军士去守城,其余骑军岂不无人统领,待到我大军破贼之时,无人统领骑军去追杀贼军,岂非是贻误战机。”

    文宓听完恍然大悟,原来这宋献是为了讨个差事。

    宿卫军将士果然骁勇善战又不惧战,被流贼围城之时不想着守城,反倒惦记起破贼之后出城追击了,这份自信让一直忧心忡忡的文宓自叹不如。

    文宓略一寻思,从三个都伯脸上看出些端倪。想必这些沙场老兵在京都呆得太久都已经厌倦了,这一路护卫长公主也没遇到几个蟊贼,好容易遇到这些不知死的流贼,他们一个个饥渴难耐准备好好练练手。

    若不是他们骑兵太少,又要保护长公主和百姓,说不得这些人便会去甄德面前请战了。

    用他们的行话应该是:久疏战阵,髀下肉松。匣中宝剑久未饮血,夜夜铮鸣……

    文宓在瞎琢磨,张环听完之后也笑了,说道:“都伯勿忧,甄公早有安排,本校尉奉命统率骑兵。再者,都伯不是带骑军守城,而是带五十步军去北门。此外,还有两百义民兵可供都伯调遣。”

    宋献闻言,脸上笑容立刻消失,虽早猜到这个结果,却还是不甘心,又说道:“校尉乃是主将,怎可亲冒矢石?标下不才,愿带骑军冲阵,定斩毕通首级献与校尉。”

    “哈哈哈哈。”张环闻言大笑:“都伯之勇,本校尉早有耳闻,区区几个流贼,不必劳动都伯亲出。”

    张环说完见宋献还要说话,沉声说道:“宋都伯,本校尉虽从未经临战阵,却也习得一身武艺,早便要在沙场立功。眼下流贼正好可让本校尉历练一番,都伯莫要与本校尉争了。”

    张环这话说的实诚,宋献咂摸一下嘴,把嘴边的话咽回去。

    汪综与张德见状,跟着劝宋献几句。

    张环见他这样,又说道:“流贼奸诈,难保不会连夜偷城。甄公与某不能同时兼顾四门,故而派三位各守一门,也是为城中百姓计,不敢行险。值守责任极大,各位要恪守军令,不可懈怠。拜托了。”

    三位都伯听张环这么说,齐声唱个诺,躬身领命。

    打发走这三位,张环的亲随将他二人的饭食送来,两人自去用饭。

    战事未去,张环也没卸甲,摘下头盔便一屁股坐在案席旁。

    文宓这是第一次参加晋国宴席,往日跟文小壹等人大多是幕天席地铺个席子跪坐好,端起碗就吃。要不就是他在李达的服侍下,一人在客舍里用饭。

    这些日子下来,倒也熟悉了晋国礼仪,规规矩矩地跪坐好,准备用餐。

    他与张环对案而坐,两人面前各有一张桌案,桌案上都摆着一个木制大餐盘,跟后世的餐盘差不许多,一格里放着一大块牛肉,一格泡菜,一格是水煮菠菜,还有两个馍馍。

    此外还有一碗粥和一罐羊肉汤,看上去很丰盛。

    大战在即,按例犒劳军中将士,淳于城接待宿卫军自然是奉上牛羊。

    可惜厨子手艺浪费了百姓的好意,羊汤带着膻气,跟牛肉一样,都是清水煮的,估计除了盐,没放多少调料。

    文宓早习惯了晋国的水煮菜,这些日子也麻木了,他空会许多家常菜,奈何这里没有合用的锅灶,只好抽个空做个简易烧烤换口。

    文宓刚才从门外看过宋献等人用餐,也是这标准,只是餐具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