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16 + -

57.浅攻

    随着新的登莱巡抚上任,朱皇帝很快再一次召开了廷议。

    陶朗先的案子揭开了大明军队的遮羞布的一角之后,要求急进的声音小了很多,随着朝堂上的一众脑袋有些发热大臣们清醒下来,朱皇帝觉得该把未来几年对付后金的战略正式确定下来了。

    在廷议上,朱皇帝拿出一张大地图,配合地图列举了后金内部的各种情报。详细介绍了后金的政治体制、兵力以及大致布防情况、辽沈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周边朝鲜和蒙古势力的情况。

    大明的文官们,成天说要把东虏一举荡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却是连人家详细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现状,都是不大清楚的。在皇帝把后金的详细情况一一介绍了一遍之后,他们才隐约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介绍完当下的时局后,朱皇帝就提出了自己的浅攻战略。

    “辽河一线,辽南滨海至东江一线,近两千里地方,我军随处都可以发起进攻。集中兵力,专攻东虏边远小堡,以多打少,必定是胜多败少,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浅攻只需带上数日干粮,无需辎重,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让东虏获得许多物资。我军一击即走,可使得东虏疲于奔命,空耗粮草却一无所获。如今辽沈粮价已超过一两一斗,要不了一两年,辽沈疲惫,东虏必将穷于应付反抗的义民。待我军练兵有成,辽中遍地都是义旗之时,便可将东虏一举荡平。”

    听完之后,兵部尚书王象乾马上就站出来表示赞同。

    “皇上圣明,此策深得前宋疲惫西夏之精髓,如此辽事可定。”

    这么打虽说耗费巨大,但非常的稳。大明现在不差钱,当然是稳一点好。何况皇帝列举的有关辽东的情报,也表明,单是浅攻就够后金喝一壶了。

    朱皇帝看了王象乾一眼,你丫拍马屁换个合适点的例子好不。北宋几度把西夏打得快亡国,然而就是灭不了人家。

    其余的大臣们,看着王象乾这个老家伙,都是一脸的鄙夷之色。

    皇帝这破战略根本就不新鲜好不,我大天朝专治一些点子比较硬的蛮夷的时候,都是这样打的。你一个兵部尚书能有点气节好不,拍马屁这么熟练,给大伙一点机会不行么?

    叶向高在考虑了一番后,也表示了赞同。

    “此策甚好,臣以为可行。”

    叶向高当然不可能和王象乾一样没风骨,作为首辅他总要显得稳重些。

    两位大佬发话了,其余的文官稍作思量之后,也觉得这个对策除了烧钱了点外,其他的都很好,纷纷表示了赞同,反正大明现在不差钱。

    除此之外,廷议上还讨论了另一个问题。

    辽东粮价飞涨,军费支出大涨,所以有官员认为,应该恢复广宁的军屯。

    朱皇帝直接把这智障提议否决了。

    野战打不过,在广宁前线种田,人家大军在秋收时开过来,在你眼皮子底下收割粮食或者搞破坏,你除了干看着,还能怎么着?屯田不是节省钱粮,纯粹是浪费精力,还可能资敌。

    再说士兵们都种田去了,哪还有时间操练。朱皇帝虽说对广宁军没有什么期待,但起码要让他们把基本的手艺练练,好歹别把守城的功夫荒废了。

    广宁的土地也不是荒着的,熊廷弼又不是个傻子,不种粮了,他还不知道种点牧草,养马养羊。广宁一带,现在可遍地都是牧草,蒙古人看了都说好。

    朝廷对后金的战略一经邸报公布,广宁方面也彻底安定下来。

    即使有了年初的防御作战大成功,广宁军上下也没几个人蠢到认为他们可以去正面和鞑子打一仗,胜利之后,不少人甚至担心朝廷又要派他们去前线送死。

    现在朝廷的战略正式公布,今后广宁军的任务就是守好城池,浅攻主要是骑兵的事,让大部分武将们都放下心来。

    新一期的邸报下发后,很快引起了民间热烈的讨论。

    宁远城一家新开的茶馆中,一位儒服青年一脸不满抱怨道:“什么浅攻,分明就是朝堂上有些人畏敌如虎。”

    另一位儒服中年却是不同意他的看法,争辩道:“浅攻方才是老成谋国之策。如今各处边军都怯弱不敢战,不先浅攻练兵,再败一场便是全辽尽失,山海危急的局面。”

    “如此示弱,只会助长东虏的嚣张气焰。”

    ……

    两人争辩了好一会,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带动着茶馆中的其他人也加入了讨论。

    随着官绅们对邸报内容的讨论,广宁后方的辽西走廊中的辽民们也彻底放下心来。朝廷不打算急进,熊经略位置坐得稳稳的,也代表他们可以安心种地,不用再担心大军出击全军覆没,然后辽西又被鞑子攻占。现在朝廷和北虏关系大大改善,辽西这块地方再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朱皇帝也和熊廷弼商量过,老熊对这个浅攻战略当然是支持的,胜利后他也没闲着,一直都有派出骑兵去骚扰后金腹地,都是盯准后金的小股部队和小据点,打了就跑。

    干这个活,祖大寿他们可是熟练得很。尽管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大的斩获,割回来的人头都是包衣的,但终归是没有吃什么亏,还给后金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位祖大寿现在在后金那边可是出名得很,直接登上了努尔哈赤的必杀名单。

    在小股部队的交战中,边军中的家丁从来不虚鞑子,因为他们以往的就擅长进行这种层次的战斗。

    这些家丁们个人武艺大多都非常出众,只不过在真正的战场上个人武勇也是没有什么用的,一旦对阵双方的数量上升到需要列阵对垒层次,同等数量的家丁和八旗打,胜利者都会是八旗。当下有个上千家丁就是了不得的大佬了,大部分中高级武将手下都只有几百家丁,让不同将领手下的私兵,摆出堂堂之阵齐心协力作战,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随着正式战略的确定,和作战任务确定,朱童蒙也开始忙碌起来。

    登莱如今也是兵额好几万,出了陶朗先那一档子事,清查后兵还是有一些的,他们什么都不干,继续空耗钱粮的话,在朝堂上也交代不过去。

    朱皇帝给登莱兵的任务很简单,要求他们先把后金辽南那些小据点统统拔掉。

    现在东江军还在整合辽民,一时间是抽不出手的。

    到任就要组织一场规模不小的战役,他也是感觉压力很大。

    皇帝给的任务是很容易完成,但这位朱巡抚也不是个没抱负的庸臣,他还是希望尽量把事情办好,所以很快就开始走访各只部队,挑选还算精干的力量。

    在任务开始前,这位登莱巡抚,还把带队的武将一个个叫到身边训话。

    “你等与东江军配合作战,务必要精诚合作。你等也当知晓,东江镇其实是亲军中的亲军,万不可得罪。切莫干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你等要知晓,东江镇之中,暗卫的人可是有不少。”

    底下的武将们尽管听了后很不服气,感觉很不爽,但是转念一想,还是决定把巡抚的话记牢了。锦衣暗卫的名声,他们也是听说过的,他们中不少人都认为,跟着陶朗先一起倒霉的那几个估计就是倒在暗卫的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