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16 + -

39.皇庄改制

    广宁之战结束之后,朱皇帝很快召集了新任的管理皇庄的太监方正化。

    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由方正化领头,带领新招募到的一批识字的实习生们,让他开始做一个计划,准备展开为期几个月的实地调查,全面统计皇庄内的人口和土地收成现状。

    “朕交待的事,你可要用心办好了,下面的人若是有敷衍,被查出来了,后果可不用朕多说。”

    方正化连忙点头,表示这个事,他会用心去办。

    “此外,办事之余,这批人,学习都不可拉下,算学和文化课,都会有考核。你要与他们讲清楚,考核为优的,月俸会上浮,三次考核成绩垫底的,便要调去做些苦累差事。”

    方正化对皇帝一口气招募了一大堆高不成低不就,秀才都考不上的书生,其中甚至还有不少生计困难的宗室,一开始是十分不解的,不过这位皇帝干的出格的事多了,内廷现在早就习惯,也都发现,皇帝做事都是有目的的。

    这不,这皇庄的规矩,明显就要改了,这些书生分明就是被当做小吏使用的。

    本来,他还以为自己这提督皇庄太监,在皇庄免租时期内,也没什么事干,会非常清闲,一时间还有点失落,现在看来,这也是个辛苦差事啊。

    如今差事辛苦才好啊,把差事办好了,能得到皇爷的赞赏,那比什么都强啊,眼下谁不知晓,内廷里头,还是都知监的刘公公最受宠,地位不比司礼监的高公公和沈公公差,强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公公一头,就连王公公门下的曹公公,因为管着多个工坊的事,现在地位也是仅在秉笔太监之下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方正化很快就喜滋滋地退下,开始盘算怎么把差事办好。

    朱皇帝的皇庄改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这些吏员本身也要进一步地补习数学等文化知识。

    朱皇帝其实自己就有皇庄的具体土地现状数据,派这些实习生们去调查,当然也有考察他们做事用心与否的打算。

    他统计皇庄的现状,目的是在秋收后,开始针对皇庄搞一搞集村并屯,重新分配土地。

    朱皇帝在皇庄里这么折腾,当然是为了日后辽东乃至各处新殖民地的农村管理。他派到皇庄里头的实习生数量,也明显地超出了日常管理需要,目的也正是为培训基层的事务官做准备。

    未来的辽东都司,虽说会打着个军管的旗号,不过本质却是朱皇帝搞的改革特区,行政工作却是不可能交给军方去管的。

    这一次的集村并屯,要做到的是,将同姓的都打散,彻底消灭宗族,并开始摸索合适的农业集体化道路。

    以500到1000人为一个集体农庄,在庄内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对农具和农业收入等集体财产实行股份制,平均分配,并推行选举制度,执行对农庄的日常管理。

    大明农业在发展上一直都有土地碎块化严重,以及长期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这一次集体化尝试,也是个将土地集中,让农民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市场主体,以获得更大的议价权,在未来银行建立后,农民们也能够以集体为单位获得信贷资金支持,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

    农业这种高风险的行业,向小农业生产者放贷,不搞高利贷的话,显然是不现实的,只会亏得连底裤都不剩。

    有鉴于在另一时空听说过的农村乱象,朱皇帝会下大力气整治,杜绝上级管理部门对农庄的选举,只负责征税。

    并展开对农民的教育,让他们明白通过选举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

    当然,朱皇帝并不是要搞什么民主,选举将会被严格限制在基层,他还没有考虑过政务官选举。

    他这套管理模式,借鉴的是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基布兹,并没有打算在内地推广,核心目的是为殖民开拓准备的。

    以色列的农业集体化,还是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的,在国家初建,周围敌人环伺的情况下,基布兹也很好地将以色列人组织了起来。

    农庄500到1000人的人数,保证了男丁集合起来时,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编制的战斗单位。

    这些农庄,日后都是要做到人人持枪的,会安置进一个退伍老兵,执行农闲时期的民兵训练,并在战时接手指挥权。

    华人在海外,一直都没有什么力量,总是被欺负,除开没有强势政府在背后撑腰,原因当然是没有一个组织能把华人团结起来,相反,华人内部的宗族乡党关系,反而会破坏内部的团结。

    不得不说,宗法制的残余问题,是比较坑人的。

    消灭内地的宗族,朱皇帝只能慢慢来,开拓海外,本就是一次洗牌,他完全可以控制人口流向,就绝对不会允许宗族势力坏了他的大事。

    同理,对辽东都司重新洗牌,遇到的阻力也会比内地小得多。

    朱皇帝的野望中,辽东都司很快就要改名辽宁都司,在消灭了后金之后,收复大宁都司故土,当然是势在必行的。把辽宁局势稳定下来,恢复农业生产之后,他就会向新的由奴儿干都司改名的辽东都司进军。

    这种打着卫所名头的集体农庄,在皇帝的计划中,将会成为大明执行殖民开拓的核心基层组织。

    这玩意虽说依旧会打着卫所的旗号,但本质上却不是会沦为农奴制的卫所,庄户的户籍会是民户,可以选择退出集体农庄,仅仅只是不能带走集体财产。

    朱皇帝早就发现了,自己手上一大摊子事,都只是起了个头,进展只能说十分缓慢,最大的阻碍就是缺乏人才之后,想尽一切办法普及教育就成为了朱皇帝关注的头等大事。

    皇庄很自然地,就成了朱皇帝盯上的第一个目标。

    在免税的同时,朱皇帝拨下了不少的钱,以及大批的识字人手,按照地理位置逐个分配到各处村屯,以重建太祖提倡的义学为由,在皇庄范围内,开始对12岁以下的儿童,实行强制的五年义务教育,并针对12岁以上的办了一些扫盲班。

    这些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连简体字和注音符号都掌握得不够熟练,教教语文都有点不合格,更不用谈数学,不过在皇帝的强制要求下,大力奖励了其中的优秀者,并定期将他们集中起来培训,现在也只能说勉强有了一些模样。

    除开京师地区,湖广钟祥地区的皇庄,整肃工作才刚刚结束,很快也会有与京师地区一样的改制。

    对于人才缺乏的问题,朱皇帝也知道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