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
字体: 16 + -

32.战后影响

    努尔哈赤满怀希望地去攻打广宁,结果战死以及因伤致死,外加掉队,后金方面一共损失了七千多包衣、三千多汉军和一百五十多八旗,白白耗费了无数粮草,结果一根毛都没捞到,这对整个后金的打击当然是无比巨大的。

    这一次的战役,造成的影响,还远不止战场上的得失本身。

    广宁之役,以后金失败告终,基本上宣告了这一场平叛战争,明军全线溃败的趋势被划上终止符,战争开始转入了新的阶段,整个辽西走廊的安全局势也随之迅速稳定下来。

    这一场战役,后金表面上的损失看上去不算大,努尔哈赤等后金高层却是清楚,这一次最要命的地方,是使得汉军对大金国的信心和忠诚,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事传回辽沈之后,那些蠢蠢欲动的辽人反叛的心思就会更加强烈。

    这场战役,也让周边众多势力,看到了大明帝国的底蕴,对蒙古人的影响尤为深刻。

    战后,高度关注此战的林丹汗和炒花等左翼蒙古诸部大佬们,纷纷派遣了使者去到广宁,向大明示好。本来他们态度上就偏向大明,现在对后金的未来也变得更加不看好。

    甚至于,蒙古人中得罪了林丹汗的,乌齐叶特部的锡尔呼纳克杜棱洪台吉与乌噜特部的明安谔勒哲依图台吉,此时都放弃带着部族去投奔努尔哈赤的打算。

    对于广宁之战的结果,朱皇帝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他早猜到大致的结果是如何。

    这一场战争,虽说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获得了比较不错的战果。但死的人终归还是以汉人为主,这让他实在有些高兴不起来。

    这一次,由于牵扯的官员武将很多,朱皇帝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下了那份把战果夸大了许多倍的捷报。

    封赏的问题,朱皇帝直接丢给了内阁去处置,他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文官们不瞎折腾,别对辽东的人事安排乱插手就行。

    更让朱皇帝不高兴的事,为了应付河套那边的蒙古人,他也不得不出了一回血,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派遣官员去谈判,最终于敲定了互市和抚赏,花费了十多万两和后续每年7万多两银子买了平安,阻止了河套蒙古人入关抢劫。另一时空这个时候,蒙古人深入陕西六百里,杀掳百姓几万人。

    这让他有种做了回赵宋皇帝的憋屈感觉,这次的马市还有对土默特等部的互市和抚赏,都让他不由想起了岁币,虽说名目不一样,但本质上让他感觉是差不多的东西。

    好在,他转念一想,现在无论是辽东还是陕西,局面都比另一时空好很多,起码广宁守住了,陕西也没有遭遇鞑子抢劫,挽救了更多人的性命,和几万百姓的性命比起来,花掉的那点钱完全值得。

    等到捷报确认,天启皇帝陛下再一次召集重臣,就辽东的战略问题,进行了一次廷议。这场平叛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大明对后金的军事战略自然要开始作相应的调整。

    这一次,皇帝谈了进攻战略的问题,重提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之策。

    随着这一次的胜利,朝堂上主张进攻的呼声再一次高涨了起来,进攻这个事文官们当然是同意的。

    最近皇帝给叶向高恶补了下军事常识,让这位首辅勉强明白,后金那大几万的八旗,能很好地结阵作战,战斗力比同等数量的武将家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于是这位首辅很快就彻底熄灭了在近期进攻的想法。

    叶向高现在才知晓,原来后金那边有好几万战斗力比武将的家丁还高的军队,按照这位首辅对军事的浅薄理解,李成梁原来不过有八千家丁,就能在辽东做土皇帝,现在努尔哈赤这老贼酋手下居然有这么多家丁,大明打不过实在太正常。

    至于兵部尚书王象乾的态度,那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这老官僚在边镇干过,自然清楚大明的军队是个什么德行,知道进攻只会惨败,搞得他获罪,他才不会支持去进攻。

    皇帝和朝堂上的大佬们大体上统一了意见,下面的人闹得再欢,也没有什么用。

    尽管大方向上达成了一致,不过朱皇帝和内阁还是整日为辽东的兵额问题争吵。

    刘一燝等人,都有些不大愿意和皇帝正面起冲突。

    “元辅,此事是否还是依着皇上的意思办。”

    叶向高却是斩钉截铁地把话说死了,他摇了摇头后说道:“此事不可退让,广宁十六万兵,守尚且不足,不再增兵,几时才能平辽?内廷手里的银子多了,让勇卫营取代京营,中唐之祸不远矣。”

    再一次的议事,朱皇帝终于不耐烦了。

    “增兵,可以。不过先得让陈实去查一查兵部和广宁上下。”

    叶向高和众多大臣们,闻言立刻就吓得跪下了。

    “陛下,万万不可!陈实此人,早有地方官和御史弹劾其多次栽赃陷害,行事不择手段,若是派出此人,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皇帝闻言后,很快冷静了下来,看了看这几个老官僚,也不由松了口气。

    这帮人,是贪鄙无能了点,但至少现在还算得上是忠臣,起码他们没有直接回一句:皇帝你去查吧。

    他们要是那样说了,那不是要看他这个皇帝的笑话,就是包藏祸心。

    广宁之战结束前不久,对《宗藩条例》的修订就彻底完成,天下的藩王们很快再次上疏表示支持朝廷的决议。

    唐世子朱聿键,也被调入和勇卫营的新兵们一起接受训练。虽说军训时表现不好不至于抽他鞭子,做俯卧撑之类的处罚,还是会有的。

    对这位唐世子的表现,朱皇帝还是满意的,这位被关押了好几年,吃过很多苦,没有一般的皇族那样娇气。

    老唐王在小妾死后几个月,就因为恐惧伤心,于正月里一命呜呼,朱聿键也从王孙升级成了王世子。朱皇帝也不得不暂时放他回去参加祖父的葬礼,不过只准他在家守孝一个月。

    临行前,朱皇帝还亲自召见了他一次。

    “皇叔祖最近的表现,朕很满意。”

    朱聿键马上毕恭毕敬地回答道:“皇上过誉了,臣不胜惶恐。”

    “朕很少称赞皇族,这不是场面话。回去后不要懈怠,把朕给的东西都学好,将来必有大用。大明皇族不应该被圈养起来,朕希望你能为天下的皇族,做一个表率。”

    这份沉甸甸的的期盼,让朱聿键不由大为感动,也深感这一阵子的辛苦没有白费。

    很快就拍着胸脯表率自己一定会加倍努力,千恩万谢地退下。

    对于皇帝把唐世子弄进军队的做法,坊间是有很多传闻的。

    不过,皇帝除开这点也没有什么别的表现,也没把皇五弟朱由检也送进勇卫营,对在京三藩,目前除了让他们多读读书之外,也没有多的要求,暂时没有对宗藩有其他的安排。

    文官们也就对这个事,没有多余的反应。皇帝这一年来什么出格的事没做过,成天被骂皇帝都不搭理他们,至今还没一个人被廷杖打过,喷皇帝的人又太多,连敢谏的名声都要被分润一大堆,实在的好处都捞不到多少,他们也觉得心累,也就懒得再多喷皇帝。再说,这个事目前还只是皇帝的家事,现在唐世子连个正式的职位都没有,他们能说什么。

    只是朱由检这个熊孩子,发现皇帝哥哥在皇族里有了新宠,就表现得十分不高兴,吵着闹着也要去勇卫营接受军训,不过每次都被专制家长李庄妃直接镇压。

    李庄妃也不是傻子,朱由检是个什么身份,跑去接触军队那不是作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