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慈善大亨
字体: 16 + -

第228章 潜移默化

报纸上无非就是那些东西,一开始时肖乐还看得津津有味,但很快就厌烦了。

媒体最大的乐趣在于三个方面,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质疑他的原创资格。有一家拓东市的报纸采访了肖乐的母校,发现肖乐在初中、高中时并没有任何参加文艺演出的经历,也没有人知道他会唱歌、弹吉他甚至是写歌。于是有人开始断言,所谓肖乐原创的歌曲都是花钱从别人手里买到的。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某一首歌的原创作者,要求肖乐出来对质。而更多的人则怀疑这些歌来自于琼华唱片的著名音乐人古柯,都是由他所写,为了炒作而放在了肖乐头上

第二就是肖乐身为江海市大学生创业标兵,江海市青年联合会理事,江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又是几乎垄断了江海花卉、盆栽植物销售的安澜花卉公司的创始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江海大学的在读生,歌手的身份究竟是不是炒作?他能不能兼顾这么多事情?会不会成为又一个辍学创业的典型例子?

第三则是针对个人更多的探秘和猜测。一些人开始追踪肖乐的私生活,但很快就在江海广电系统的全力打压下消声灭迹了。于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禁区,又开始研究肖乐的发家史。不过这些东西之前在财经杂志炒作安澜三剑客的时候就已经翻来覆去炒过一轮,现在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当然关于梦乐团的其他成员也有一些新闻,但话题性毕竟不如肖乐。

大部分笔墨都放在杨千帆身上,一方面是她出众的外形使然,而另外一方面,当她母亲的病情和她曾经打几份工减轻家里的负担的事情被披露出来之后,对于她的评价变得空前一致。

“孝女”、“当代缇萦”等称号被媒体毫不犹豫地拿来安在了她的头上,而他父亲曾经在江海街头卖艺的新闻也被挖了出来。肖乐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曾经听过她父亲在街头的演奏,并且给了他一笔钱。

有些媒体开始讨论是不是应该把她评选为感动华夏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而另外一些媒体则开始推断,从小就接受音乐熏陶,并且在中学时代就组过乐队的杨千帆才应该是那些歌的真正作者,完全是因为母亲的病情而被肖乐乘机买下了版权,并一直隐瞒至今。

但他们在说这种话的时候却选择性的忽视了,梦乐团的歌大部分都是纯粹男性向的歌曲。

邓瑜珊则成了一个新闻黑洞,几乎没什么关于她的报道,大家在报道梦乐团的时候也明智地不去挖她的负面新闻和背景,这让她身上几乎没有什么可说的。

而黄荣和戴子旭则没有什么什么可炒的,他们没有丑闻又没有什么劲爆的故事,关于他们经常都是一笔带过。

如果单论粉丝的数量和质量,杨千帆稳稳地列入榜首,无情地把其他人都碾压了。

当然肖乐等人都没有理会媒体的这些炒作,有些事情本身就是琼华唱片爆料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些炒作,杨千帆的关注度也不会这么高。

古柯正准备把杨千帆在新专辑中将“首度献声”作为一个卖点进行大肆

宣传,有《海阔天空》打底,他对于梦乐团首张大碟销量破五十万很有信心。

无视赵凯的又一轮调侃,肖乐开始看各种各样的报表。

虽然他努力做到每天都关注安澜的事情,每周至少来办一次公,但其实忙起来的时候很难做到,这让他有种恐惧感,生怕自己有一天会被挤出去。

左安安在时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但现在,他完全没有安全感。

即使赵凯不会,华海集团呢?他们会不会反客为主?

随着左安安的离去,那种把安澜花卉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感觉已经开始越来越淡了。

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感。

“宜安基地又融了六千万?”他惊讶地从报表中间抬起头来。“那鱼台这边呢?”

“鱼台这边正在谈,农行那边可以弄四千万出来,这样鱼台这边就有一亿六千万,干什么都够了!”赵凯笑着说道。“都是李天尧办的,不过是华海这边牵的线,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们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九十八了!”肖乐快速地计算了一下。“要是鱼台那边再融四千万,负债率就过百了!”

“别大惊小怪的,有华海集团背书,难道银行还会上门来逼债?”赵凯微笑着答道。“只要挺过了这半年,你要多好看的数据我都可以给你。”

他轻松的态度让肖乐不知道该说什么。

经历了一次威胁之后,肖乐对于这种命悬一线,生死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事情感到很难接受,而且很明显,安澜花卉正在越来越多的与华海集团发生联系,这是他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华海集团身上那位的烙印太深了,这让他们享受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许多正常企业不该承担的东西。

而现在,安澜似乎正在走上相同的道路。

机遇和风险,永远都是一对双生子,而肖乐一直在努力避免把自己的事业拖进这样的事情里去。

但他又看了看赵凯,却发现他对此根本就不以为然。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不是那个信誓旦旦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了。

“我们不是很早就说好了,不依靠任何政治上的力量,只是专心做一番事业?”他皱了皱眉头问道。

“你太多心了。”赵凯笑着说道。“华海集团帮我们背书是要收取费用的,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没有政治因素。再说了,你不也说过,发展的机遇就是这几年?如果不用点超常规的手段,我们怎么打败那些追上来的人?”

显然他的想法已经和最初时不同了,肖乐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服他,这种坚持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可笑的行为。赵凯曾经被他打动过,但现在,肖乐不再有信心说服他了。

“答应我,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能有违规违法和利益输送的事情,我们的路还很长,犯不着为这些眼前的小利而冒不必要的风险。”

“你还真是啰嗦,有什么风险?”赵凯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好了好了,我会注意的。”

过了一会儿,他看了看表问道:“你还要看多久?”

“至少还有一个多小时吧?怎么了?”肖乐问道。

“海东商会那边有个聚会,可以认识不少人,你去吗?”

“不了。”肖乐摇了摇头。“你去吧。”

“那我让财务、成本、监审和总经部的人等着你,你要是有什么问题的话,让他们上来解答。”

赵凯匆匆地走了,肖乐心里却有一丝阴霾,怎么也无法消除。

他继续在办公室看报表,期间把监审部的经理和财务部的经理叫了上来,问他们对公司目前发展情况的看法。

“步子是有点大了,不过这些钱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根据项目推进的情况逐步到位。只要我们的销售不出问题,熬过这一段时间,到宜安基地开始进行生产,状态就会好很多了。”财务部经理说道。

监审部经理则更加直接一些:“肖总,你是不是过虑了?这是目前创业型公司发展的常态。只有担心借不到钱的,没有哪家担心能借到的钱太多。我反倒觉得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太过于单一,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者是政策有什么变化,安澜花卉应对的能力太差,很容易就会陷入困境。”

虽然肖乐对于未来十年国家大政策的走向基本有数,但他也不能完全忽视自己带来的蝴蝶效应,于是他问道:“你的建议是?”

“手上有这么多钱,我们还是应该做一些多元化的投资,而且最好是和花卉没有太大关联的行业。这样即使主营业务受挫,安澜也不会马上就面临灭顶之灾。肖总你应该清楚华海和德泰两个集团化公司的产业结构,虽然未必要向他们那样牵涉那么多领域,但适当的扩展对于安澜来说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这个名叫詹云翔的三十多岁男子是华海集团派过来的,肖乐不知道他在华海那边的身份是什么,但他的建议确实是有道理的。

“这个想法你对赵总说过吗?”他于是问道。

“说过两次,赵总让我写一份计划书,但我还没有完成。”

“你的建议是什么?”肖乐追问道。“我们应该进入什么行业?”

“我们最有优势的是快递业,既能和安澜的业务形成强力的互补,又能独立发展。以安澜现在的网络,我们可以在长三角形成一个地级市直营,县区加盟的物流网络。”詹云翔不慌不忙地说道。“或者是地产,虽然宜安基地和即将开始建设的鱼台基地真正涉及建筑的业务并不多,但在其他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对于转型投资地产业是有促进作用的。”

肖乐再一次抬起头来正视他,貌不惊人,但他的眼光是很准确的。

“你的计划书出来以后马上给我看看。”肖乐于是说道。“辛苦你了。”

财务部经理有些嫉妒地看着詹云翔,“老詹,两个总都对你的建议感兴趣,看来你是要高升了。”他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到时候别忘了拉兄弟我一把啊!”

詹云翔摇了摇头。“承你吉言了,不过八字都还没有一撇,事情到底成不成,谁也不知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