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回 宣文殿请旨斩杨谅,斟茗楼品茶邀尚书
第92回 宣文殿请旨斩杨谅,斟茗楼品茶邀尚书
枯黄的枝头,传来几声令人厌恶的乌鸦叫声,寒风卷着零星的雪花,在风中乱窜。一队队官军,列队而行,威严注目。后面一辆吱吱作响的囚车,几乎吸引着满城的百姓。
常言道: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亡国之臣不可图存。这囚车里坐的的别人,正是叛乱被擒的汉王杨谅,一身残破的棉袄附身,发髻蓬乱夹杂着草叶,杨谅绝望的眼神,呆滞的盯着车轮。
沿街的百姓争相观望,几个臭鸡蛋,烂土豆投降囚车,人们用叫骂和嘲讽抨击着杨谅。走在后面隐隐做乐的便是越国公杨素,衣锦还京,耀武扬威,神气十足,令人敬畏。俘虏与得胜的进军有些鲜明的对照,吸引了围观的民众。真可谓:
一战成名蒲津关,凭少胜多高壁山。
冒雨急进追穷寇,平叛擒王显非凡。
鞭敲战马金蹬响,齐奏得胜凯歌还。
绑解囚俘扬威武,傲气压倒北风寒。
宣文殿上红毡铺地,四壁装饰的金碧辉煌,越国公杨素率领有功将领登上大殿,参拜天子。跟随请功的将领依次是左翊卫将军宇文述,卫尉少卿李渊,镇国将军阴世师,左骁卫将军屈突通,长安令屈突盖,殿前将军鱼俱罗,右骁卫将军来护儿,左武卫将军段达,殿前将军鱼俱瓒,殿前将军麦铁杖。
右仆射、越国公杨素作为百官之首,上章奏道:“吾皇万岁,微臣奉旨平叛,历时一月有余,收复河东要地,攻陷重镇并州,连章奏捷,至今河东道、河北道五十二州拨乱反正,竞相归附,重回太平,社稷幸甚,大隋幸甚!”
隋炀帝杨广听了奏表十分得意,问道:“听说并州之战,生擒汉王杨谅,今日朕不仅要大赏有功之臣,也要惩罚谋反之贼!”
越国公杨素正等隋炀帝这句话,仗着自己功勋卓著,又奏道:“臣启奏陛下,汉王杨谅身居藩镇,不思报国,图谋造反,欺君罔上,罪不可赦,臣请旨处决汉王。”
隋炀帝点了点头,后面宇文述一看皇上想采纳这建议,赶紧顺水推舟,也启奏道:“越国公所言极是,臣宇文述请陛下附议处决汉王杨谅。”
其他众臣不少人也随声附和,唯有诸葛颖作揖奏道:“皇上,汉王杨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身为皇室亲族,不能由臣子擅定罪行,还是先交御史查办为宜。”
诸葛颖官职不高,但毕竟是皇帝皇后的师傅,说话份量丝毫不差越国公等人,隋炀帝也欣然领受,说道:“诸位爱卿所言都有道理,汉王身为皇室,若要严惩,朕也当与皇室商议,暂且将杨谅押解,听后发落。”
虽然杨素、宇文述一心主张处决汉王杨谅,隋炀帝想杀这个兄弟,还是有几分犹豫,封赏了百官便匆匆退朝。
隋炀帝杨广拿着大臣们的奏章,对汉王杨谅的处置正在左右思量,这时皇后萧珺来到书房,问道:“臣妾听说,今日早朝百官请旨处死汉王。”
“确有此事。”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汉王杨谅?”
“除了诸葛颖,百官皆想杀杨谅,朕考虑再三,准备传旨处死老五”
萧皇后道:“既然皇上已有主意,臣妾特来为汉王进谏求情。”
“嗯?”隋炀帝一愣,问道“皇后为何一再求情,不妨说来,让朕听听。”
萧皇后说:“当年越国公拥立陛下登基,居功至伟。而杨素利用陛下与众皇子争夺权夺势,拿陛下兄弟的身家性命,换了自己的官高爵显。使得陛下兄弟反目,手足相残,宗室逐渐暗弱,杨素兄弟反而权倾朝野,如今杨素已经功高震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
“嗯。”隋炀帝深以为然,点了点头。
萧珺又道:“长子杨勇满门伏诛,断子绝后,乃杨素之计;蜀王杨秀,废为庶人,囚禁宫廷,乃杨素之策;汉王杨谅,造反被俘,请旨正法,乃杨素之功。陛下兄弟五人,杨素谋害三人,杨素用心太狠,不可不防。”
杨广一听,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叹道:“毕竟兄弟,情不忍言,听了皇后劝谏,朕就法外开恩,饶杨谅一死。就软禁宫中吧。”幸好萧珺一番劝解,才保了杨谅一条性命,废为庶人,也囚禁于宫廷之内。这才是:
杨素功高奸计多,皇室自残难求活。
若非皇后明眼看,只怕宠臣终误国。
汉王杨谅废为庶人,囚禁在宫中禁地,饶过一死。担任大理寺卿的杨约得知了消息,匆匆来到相国府上,求见兄长杨素。
杨素居功至伟,躺在竹木躺椅上悠然自得,两个侍女伺候在左右,搭讪嬉闹,如醉如仙。家人来报:“禀告老爷,二爷来了,有急事求见。”
杨素揽着两个侍女,毫不在意,说道:“让老二进来说话吧。”
下人请进杨约,杨约一见大哥,赶忙说道:“兄长还有心思在这里寻欢作乐,皇上免了汉王杨谅一死。”
“什么?”
杨素示退两个侍女,坐起来问道:“你这消息是真是假?”
杨约道:“千真万确,杨谅已废为庶人,囚禁内宫。”
杨素摸着脑袋疑惑起来:“不对啊,皇上一贯下手凶狠,先帝都不放过,怎么在这件事上心软了?”
杨素眉头紧皱,思虑上心,二弟杨约问道:“杨谅即便不死,也不会出头之日,兄长何必如此焦虑?”
“老夫率百官请旨,处死杨谅,陛下一贯言听计从。如今皇上不听老夫的话了,以后皇上恐怕都不会信任你我兄弟呀。”
杨约问:“难道说皇上开始猜忌兄长?”
杨素双手倒背,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说道:“此番讨伐杨谅,皇后曾力主反对,我料必是后宫干政,这对咱们不利啊。”
“这萧皇后表面柔弱,可内心丝毫不必独孤皇后弱,兄长还需提防。”
“嗯。”杨素点点头,“走,陪为兄出去走走。”
……
到了次日,杨素闲来无事,一身便装出了相国府,在京城大街上闲遛。汉王杨谅被免死之事,让杨素颇为头疼,平日里在官场春风得意上,无往不胜,如今杨谅的生死,让杨素感到风向转变,不同以往。
带着几分凝重的沉思,迎面走来一人,杨素一看正是工部尚书宇文恺。这宇文恺低着头疾步前行,也不知心里揣着什么心事。杨素走上前作揖道:“宇文尚书,这是要去何处?”
“哦……”宇文恺一愣,“原来是越国公。”
“宇文尚书这是揣着什么心事,走的这么快。”
宇文恺道:“说来惭愧,皇上督办开挖运河与营造东都两件大事,工程巨大,不胜其劳啊。”
杨素笑道:“宇文尚书什么样的大工程没见过,还如此犯难?不妨到茶社一叙。”
“也好,不如与国公聊聊。”
杨素、宇文恺二人来到街口,迎面一家茶社装潢颇为气派,正门上挂一个牌匾,上书三个大字“斟茗楼”,杨素道:“这家茶馆老夫曾来过几回。”
宇文恺道:“就依国公之见。”
二人进了斟茗楼,选了二楼靠窗口的桌子,二人坐下,点了一碟瓜子和一壶好茶。茶水沏好,宇文恺说道:“不满国公,光是开挖运河一件事,就已经征召五十万劳夫,从洛阳到淮北,壮年的劳力都用上。”
杨素道:“这有何妨,运河是国家大计,每户出壮丁劳作也理所应当。”
宇文恺道:“可是营建东都的事也已经开始,皇上要在大业元年开工,若是再征劳工,只恐士农工商都要征人,消耗人力太大。”
杨素忍不住嘿声笑了起来,指着宇文恺说道:“你呀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天下子民多得是,你只管让皇上高兴,莫管百姓喜怒,凡事报喜不报忧,工程竣工,高官厚禄还不是白来的。”
宇文恺叹口气,摇摇说道:“话虽这样说,可是工部选了几个监工,都难以实施,说起来容易,坐起来难啊。”
杨素咽了口茶水,探着身子问道:“你看老夫去监工怎么样?”
“国公大人的意思是?”
杨素道:“实不相瞒,老夫久居相位,又功高震主,朝中难免有些微词,不如请命营建东都,离开京城,避避风头。人在官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嗯,国公若是前往洛阳,我工部定当鼎力相助。”
“多谢,多谢。”杨素欣然愿往,可是宇文恺心里只当玩笑而已,宇文恺见识过,修建仁寿宫,杨素、杨约兄弟俩可没少糟践老百姓,所以也没当要事放在心上。
两日之后,百官早朝,隋炀帝平定叛乱,眼下最关心的便是运河开挖和营建东都两件大事,“宇文恺。”
“微臣在。”
隋炀帝问道:“开挖运河和营建东都这两件是筹备的如何?”
宇文恺道:“遵照陛下旨意,从洛阳至淮南的河道已经勘测,这条河道名叫通济渠。通济渠又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现已征调民夫五十万,准备在明年全面开工。”
隋炀帝点了点头,又问:“那营建东都的事准备如何?”
想到这件事,宇文恺还真没把杨素的话当真,毕竟越国公杨素是当朝首辅,宇文恺自己是下级,前两天在茶楼顺口说的话不敢当真,所以就如实说了洛阳的实情:“启奏陛下,开挖运河征调的劳力太多,徭役过重,尚未准备动工。”
隋炀帝道:“洛阳位于天下之中,营建东都官船运河,有利于社稷,不可拖延,需要多少银子,让户部如数拨付便是。”
一看隋炀帝急于营建东都,越国公杨素出列奏道:“陛下,臣以为此事绝非工部所能署理,需派精干大臣,调用三省六部得力官员,征发各州郡精壮劳夫,加速加力赶工期。”
隋炀帝问道:“国公举得何人适宜主持东都的建造。”
“微臣毛遂自荐。”杨素道。这才是:
金蝉脱壳欲离京,唯恐失宠不安宁。
营建东都非易事,只等洛阳变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