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好人
字体: 16 + -

第六十四章 襄阳的变化

    收拢士兵,又将诸葛亮抬到了襄阳城内

    累坏的诸葛亮这一睡竟然睡了一天一夜,若不是肚子已经开始抗议,诸葛亮恐怕都不想起来。

    睁开眼才发现自己睡在房中,略微想了想,估摸着应该是刘璋将自己带到了襄阳,连忙起身洗漱了一下,便准备出门去找刘璋。

    刘璋到底身体好,很早便醒了,此刻正在大厅和张松闲聊。

    “永年,这次全靠你将距离拉远了,否则还就遭了那刘备的毒手。”刘璋想起刘备和张飞,心中仍是有些气愤,不过关羽最后那句话倒是让刘璋另眼相看。

    或许自己找个机会把关羽弄来?刘璋想着想着竟然开始咧嘴笑起来。

    张松正想答话,一见刘璋又发呆起来,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自顾自地又反身坐下,端起桌上的茶杯品尝起来。

    “主公...”刚踏入大厅的诸葛亮刚想要说话,便发现一旁有人朝着自己压了压手。

    走上前拱手说道:“诸葛亮字孔明,见过足下。”

    “张松,字永年,添为襄阳太守,孔明何不坐下来喝杯茶?主公正在发呆。”张松眨了眨眼睛,请诸葛亮一起坐下喝茶,至于刘璋,此刻不用管他就行。

    诸葛亮有些奇怪,自己进来不先和主公打招呼吗?这样会不会显得很没有礼貌,看了看上方的刘璋,又看了看张松,一时间不知怎么开口。

    见诸葛亮的模样,张松笑道:“孔明不用担心,主公有时候想到重要的事的时候就会发呆,等一会主公自然就会好了。”

    诸葛亮看张松的眼色实在有些佩服,还有敢这么说自己主公的,不过这刘璋的习惯也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加上做事本就有些出人意料,如今这手下也是这么让人琢磨不透。

    ‘咳咳’诸葛亮有些尴尬地说道:“永年兄如此说主公,主公他不会生气吗?”

    张松略微一笑,想起跟着刘璋的这几年,自己好像还真的没见过他生气,哪怕是府中的下人似乎都没见过他呵斥。

    “我干嘛要生气?”刘璋刚回过神就听见诸葛亮问张松的问题,不知道两人在聊什么,好奇地问道。

    两人对视一番哈哈大笑,谁也没有开口告诉刘璋,这种事放在心里就好,不过就是让刘璋十分不爽,暗道:“这文人就是矫情,说话总是说一般,当真没意思。”

    “主公,这次虽然有惊无险,不过下次可难保无事,你万万不可再这样一个人出去了。”笑过,张松想起刘璋这次的事还有些心有余悸,苦口婆心地劝道。

    ‘嘿嘿’刘璋一看张松开始埋怨自己,赶紧转移话题“这不是没事么,对了,许久不曾来襄阳了,不如咱们到城中转转。”

    走在襄阳城中,最为惊讶的不过诸葛亮了,还年轻的他见闻也没那么广,襄阳的一切都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以前荆州在大汉来说,属于生活富足,安稳,勉强能算得上安居乐业,可如今看见襄阳才知道,不过是笑话而,不到襄**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富足。

    整个襄阳的街道,诸葛亮不知是用的何种石块铺设而成,不仅平整,还十分干净,就连马匹的粪便也不曾看见,哪怕在荆州你还能经常闻到一股子臭味,但襄阳城却没有一点味道。

    街道两旁的商户,不说食盐,蔗糖,饴糖,价格低廉,普通的百姓也能买上一些回家,甚至连猪肉和一些布匹在这个时代算是富裕人家才能买得起的东西,在这里竟然一堆百姓排队在购买。

    “主公,这襄阳百姓人人都这般有钱?”诸葛亮看着肉铺排起的长长的队伍,忍不住向刘璋问道。

    刘璋也很懵逼,这襄阳满打满算也就到自己名下不过一年有余,怎么发展如此迅速,疑惑地看向张松,难道张松能力这么强?自己以前忽略了?

    张松看着望向自己的两人,笑道:“主公可是忘了襄阳的饴糖?如今这饴糖可是连西凉每月都要运去不少,作坊已经扩大了好几倍,几乎整个襄阳如今都靠饴糖生产富裕了起来。”

    吃饱不再是百姓生活的主旋律了,手中有了余钱自然也就开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而这个时代基本没什么零食,这饴糖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品。

    这饴糖甜味淡,比不上蔗糖那般甜,但你让人直接吃蔗糖估计很容易就腻了,而饴糖却不会,淡淡的甜味配上清香的味道,很快就受到了小孩子们的喜爱。

    听张松一说,刘璋恍然,原来当初因为蔗糖稀少,才无奈在襄阳开设的饴糖作坊,如今竟然给襄阳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

    “永年,你做得很好,这一年辛苦你了。”

    张松笑道:“主公,这本就是张松应该做的事,何来辛苦一说。”

    “主公,襄阳已经这般繁华,那蜀郡岂不是更加让人向往?”诸葛亮在一旁若有所思地问道。

    刘璋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给诸葛亮听,自己大半年没回去,蜀郡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如今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比襄阳更繁华“孔明不要想了,等我们到了你自然就知道了。”

    看着神神秘秘的刘璋,诸葛亮想起被追兵追赶的时候也是这样,自己也只能作罢,转而向张松问道:“永年,这百姓都到作坊做事,耕地岂不是荒废了吗?”

    不料张松和刘璋哈哈大笑,其实也不怪诸葛亮,纵然智谋超群,但在这个时代,仍然还存在士农工商的观念,认为商人过于发达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这种想法和观念在这个时代并不少,张松倒也不介意,最初自己和诸葛亮及其相似“孔明,你可知道主公最多的是什么吗?”

    诸葛亮摇了摇头,难道是钱?

    张松笑道:“主公,不妨我们带孔明去看看,也好解开孔明的担忧。”

    刘璋笑着点了下头,自己什么最多?自然是粮食,连饭都吃不饱,百姓怎么可能去买那些生活用品。

    带着诸葛亮一路前行到仓廪,此时秋收已经接近末尾,仓廪官见刘璋和张松到来,躬身问道:“主公,张大人,可是要查点?”

    这些事一直都是交给手下的人去做的,刘璋还是第一次来,心中反而跟着有些好奇这仓廪装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