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
字体: 16 + -

第34章 枢密院建制

    陆靖元与高山青年秉烛夜谈,第二日病情已经完全得到了控制,搁置数日的西螺城建设再次开始,而高山青年责带着他的族人返回了部落,不过他们离开的时候,带走了许多的布匹,还有一些汉人工匠打造的弓箭。

    没人知道陆靖元和那高山青年一夜间究竟谈论了什么,而随后的一月时间里,高山青年和其他高山人也再没有出现在西螺附近,陆靖元也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西螺城的建设之中。

    这期间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倒是与高山人有着直接的联系,那就是以杨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懿旨,赐予了高山人总计九个姓氏。

    高山九姓,分别为杨、陆、钱、李、王、孙、叶、何、许。

    这九个姓氏是陆靖元和杨太后商议后定下的,虽然其中有两人的姓氏,但实际上并无特殊的意义。

    为高山人定下九姓,这是让他们融入华夏的第一步,考虑到他们早已习惯了山上的生活,所以没有立刻将他们迁移到山下城镇。

    一月之后,西螺城已经基本建设完毕,渡海而来的百姓们已经搬到了西螺城中,有了那种神奇的高山树叶,这些百姓很快适应了这里,而且在汉人手中,他们还将这种树叶直接炒制成茶,被命名为“高山茶”,成为了渡海移民在琉求岛上弄出的第一种特产。

    杨太后也已经住进了修建好的宫室中,不过这名为宫室,实际上只是一座稍大一点的土木结构寝殿。

    独立的寝殿并没有其它的配套殿阁,在这里所有人都一切从简,寝殿之上挂着一个牌匾,是杨太后亲笔写下的“望安殿”三个字。

    望安二字既有祈求平安之意,又有遥望临安之意,杨太后取这个名字也可谓大有深意。

    望安殿虽然简朴,却是整个西螺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其次便是枢密院府衙所在,不过原本枢密院的牌匾已经做好,只等陆靖元亲手揭幕的时候,他却命人将已经悬挂的枢密院牌匾取下,并且磨掉了上面的字,而后在牌匾上重新刻下了“枢密院行辕”。

    陆靖元一直记得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们只是暂居琉求,这里不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目标是重返故土,所以这里不能成为枢密院的驻地,只能算是枢密院行辕。

    枢密院行辕外,陆靖元站在台阶之上,在行辕外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今日不仅原殿前司的所有部属都齐列在行辕外,整个西螺百姓,无论是跟随枢密院渡海而来的,还是多年前已经迁移而来的移民,都出现在了广场上。

    甚至在广场的一侧,高山青年带着数千的高山人再次出现在西螺城。

    “今日西螺建成,本使得太后旨意,在此重立枢密院,自今日起撤销原殿前司,殿前司所属官兵,全部归入枢密院管辖,另将琉求本岛设为琉求路,西螺城所在之地划为西螺府。”陆靖元的声音响彻广场,他在成为枢密使数月之后,此时才正式说出了重立枢密院。

    琉求从未正式纳入大宋版图,不过从今日起,这里正式成为了路一级的监察区,甚至西螺城还升为了府,理论上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

    “王庭敬上前领命。”陆靖元继续开口说道,枢密院重立,自然首先要设立下辖机构和部分官职,让这个目前唯一代表大宋政权的机构运转起来。

    “属下在。”王庭敬上前几步,在石阶下抱拳单膝跪地,他今日身着铠甲,看上去威武雄健。

    陆靖元的身侧站着一个躬身的士卒,这士卒手中还举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几份文书,每一份文书上都还有一枚铜印。

    “本使任命你为枢密院左长史。”陆靖元拿起第一份文书和铜印,直接说出了王庭敬的新职位。

    在陆靖元的机构改革中,枢密院左右长史是从二品的重臣,是他这个枢密使的左膀右臂,而王庭敬是他真正的心腹,左右长史中必然有王庭敬的一席之地。

    “属下领命。”王庭敬低头一拜,便有士卒将任命文书和官印送到王庭敬的手上。

    “王左史请起。”陆靖元伸手微微一抬,示意王庭敬起身。

    “兴安州通判于诚上前领命。”王庭敬起身站在一侧,陆靖元便再次开口。

    于诚最后的正式官职是兴安州通判,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兴安州了,但是他的官职依然有效,所以陆靖元依然很正式的叫出了他的官职。

    “下官在。”于诚上前躬身一拜,他今日还特地穿上了昔日的通判官服,不过他是文官,倒不用向王庭敬那样单膝跪拜。

    “本使任命你为枢密院外务司丞,另有太后懿旨,着尔为权知西螺府事。”陆靖元道出了于诚的官职,同时还有以杨太后名义任命的西螺知府。

    枢密院有权任命武官,但是知府知州一类的官职,理论是上皇帝任命的,皇帝没有了,陆靖元依然没有逾越,而是以太后的名义来任命这类官职。

    “下官领命,谢太后,谢枢密使。”于诚再次躬身一拜,他接过了两份任命文书和两枚官印。

    宋代的知府知州只是差遣,本身是没有品级的,于诚现在真正的官职是枢密院外务司丞,从三品的朝廷大员,这是宋朝官职混乱的地方,却也是他灵活的地方。

    只要有能力,一个六七品的小官,可能也会被委派为知州或知府手握实权。同样重要的地方,虽然辖区不大,同样可以派遣二三品的朝廷大员,甚至一品重臣坐镇。

    陆靖元手下现在有能力的人实在太少,跟随他渡海而来的人中,只有王庭敬和于诚可堪大用,暂时他也只打算任命这两人,不过在他身侧的托盘中,却还有一份任命文书和一枚铜印。

    “陆九龄上前领命。”在众人的注视下,陆靖元终于喊出了最后一个名字,不过陆九龄这个名字却是无比陌生,甚至从来没有人听过。

    而且此人姓陆,听名字都会将之与陆靖元联系起来,以为是陆氏族人。就在众人好奇的时候,从高山人中走出一人,正是那个带领高山人来归的青年。

    他依然穿着陆靖元送给他的那套衣冠,除了皮肤有些黝黑之外,看起来也是风度翩翩,当他走到台阶下,便拱手对着陆靖元施礼说道:“属下在。”

    陆九龄正是高山青年自己取的名字,当陆靖元和杨太后第一次听到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明白此人志向不小。

    九龄本为典故,出自礼记,意指长寿。

    历来用此为名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以九龄为名的,却又只有一人留芳千古,便是开元名相张九龄。

    高山青年取名陆九龄,自然不是希望自己长寿,而是要成为一个像张九龄一样的千古贤相。

    “枢密院特设琉求镇抚司,负责招抚剿灭盗贼流寇,任命陆九龄为琉求镇抚使。琉求原住民凡愿归附者,一律视同大宋子民,不愿归附者,着镇抚司剿灭。”陆靖元继续宣布,将陆九龄任命为了琉求镇抚使。

    而这个镇抚使的作用和职责,其实就是统一琉求高山部落。这也是那次秉烛夜谈中,陆九龄提出的建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