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
字体: 16 + -

第六十三章穿越党的强大

    “主公,太守把你叫过去说了什么?”

    进了屋,徐庶一点也不客气的给自己倒上茶,问了一句后便开始美滋滋的品茶。

    “商量一下过几天去彭泽祭典刘使君的事。”

    端着茶碗的手一顿,徐庶恍然点头:“是该去祭典刘使君一番,”说着,徐庶啧啧感叹:“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刘使君已经去世三个月了。”

    “回头还得准备份礼物送给刘基,”说起送礼物,于淇是猎户出身,徐庶也是寒门出身,屋里三人中对于送礼最在行的反而是年纪最小的陆逊,于淇转头对陆逊道:“伯言,你说送给刘基什么礼物好?对了,刘基就是刘使君的长子。”

    “书吧,”陆逊没有犹豫的回答:“书籍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哈,还真是,于淇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送书简直就是大杀器,无往不利。

    “元直,你今天过来有什么事?”

    陆逊带过来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极大的丰富了军工厂的工匠数量跟种类,使得南昌军工厂的研发、生产能力直接上了一个台阶。

    而在于淇的提点下,军工厂改良了造纸术,造出了微微泛黄、几近全白的合格的书写纸,又造出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徐庶就成了南昌,不,是整个豫章郡最忙的人了。

    白天,徐庶整天整天的蹲在军工厂,监督各种军用、民用器械的生产研发,毕竟于淇的主要心思都在练兵上,对于军工厂,于淇只是提点了几句,最多画几张潦草的草图,具体的生产制造全靠工匠们摸索,所以白天没事的时候,徐庶都是定点蹲在军工厂的。

    到了晚上,徐庶又要去学堂授课,教授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是监军,二是各级军官。这两类学生需要教授的东西完全不同,好在徐庶博学广记,这才勉强撑了下来。

    翻了个白眼,徐庶没好气的道:“主公你忘了吗?明天是学堂的毕业……呃,毕业典礼,你不是叮嘱过我这个典礼一定要由你来主持吗?”

    “对啊,”于淇恍然:“哈哈,我还是南昌陆军军官学堂的校长,你不说还真差点忘了。”

    所谓南昌陆军军官学堂……这么特色的名字,自然是出自于淇这么穿越党的恶趣味了。虽然名字有些随意,但于淇还真是用心在办,第一期仅开了两个班,一个是中层军官函授班,学生都是屯长、军侯一级的军官;一个是监军强化班,主要是加强监军的思想政治以及业务能力水平,通俗点讲就是加强监军们的忠诚以及对军法的熟悉。

    “犁跟纺车改造的怎么样了?”

    于淇虽然知道曲辕犂这个名字,但他真不清楚曲辕犂的构造,不过从名字上推测,应该是曲面的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曲辕犂是优先级最高的战略性工具,于淇一直在督促,为此不惜高额悬赏,可惜造了几个样品,试用了之后始终不满意。马上就要春耕了,再制造不出来的话,这一季的春耕就要耽误了。

    摇摇头,徐庶失望的道:“进展不大。”

    唉……于淇叹了一口气:当初怎么就没多关注一下这些知识呢?这么多的神器,可惜!

    第二天上午,南昌城北的军营,正在举行第一批南昌陆军军官学堂的毕业典礼。

    于淇先参加的是中层军官的毕业典礼。

    参与本次培训的屯长、军侯共计六十八人,站的整整齐齐的,如果书有什么不满意的话,那就是没有统一着装了,穿啥的都有。

    “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今天,你们是我军中的中坚,未来,我希望你们是军中将士追赶的目标,是他们奋斗的榜样。”

    “当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想天下一个太平,让百姓们少有所依老有所养,但是光靠我一个人是办不到的,我需要你们的支持,你们愿意与我一道,共筑一个太平盛世吗?”

    愿意!

    六十八名军官举臂呐喊,声振寰宇。

    在以后的戎马岁月里,这些军官一直都是于淇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也确实如于淇所言,活到后来的,几乎都成了将军。

    随后,于淇又转到监军那边,这里的学员人数跟那边差不多,也有六十个人。

    站在监军队列最前面的,是于十三,自从于十三将徐庶的老母亲接到南昌之后,于淇就把于十三从军队序列里调出来,让他当了监军的老大——总监军。

    于十三这人是实诚了点,但对于淇的忠心也是最高的,监军这样的系统,能力要有,忠心更要有,某种程度上,忠心比能力还要重要。

    对监军的教授,比军官那边要宽泛的多,除了熟悉军法,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这之前,于淇已经从监军的队伍里调了三四个人出去担任县令或者县长。江南不比中原,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储备,于淇只能自己培养。监军怎么说也算是读书人,都能识文断字,处理个一般的地方事务还是没问题的,再说现在是乱世,监军们都是从军队、从战场上出来的,万一遭遇战乱,相信他们做的要比单纯的文官做的好。

    所以对于监军们,于淇可谓是寄予厚望,他们不光是于淇管理军队的辅助,更是治理地方的班底。临近中午,于淇把这一百多人都聚集到一块,跟他们一块吃了好长时间的饭。

    之所以吃了好长时间,是因为在这期间,于淇与每一个人都交谈了几句,最起码都知道了他们的名字。

    什么,一百多个人的名字记不住?

    开玩笑,记不住也要记啊,说实话,要记住这么多的名字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不过于淇是谁?背诵全文从来没有怕过的,所以几句话的功夫,于淇倒也把这些人跟名字都对上号了。

    到了下午,于淇本打算跟徐庶一块去军工厂看看各种器械的研发进度,只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一封来自宛陵的书信打乱了于淇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