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
字体: 16 + -

第五十一章指挥的艺术就是莽过去

    徐庶办事还是让人放心的。

    当第二天下午,经过连夜急行军的部队抵达上缭城西南的山里的时候,于淇派出斥候侦查发现,貌似上缭城里的人们还没有得到他们的领头人已经凉了的消息。

    为了确认这个情报,于淇分别派人从东、南两个方向探查,最后确认城里确实还没有得到这个消息。

    眼看天色将黑,于淇便让士兵们休整,他则带着一小队亲兵小心的绕城观察。

    潦水,并不是赣水的支流,而是直接流进彭蠡泽的一条大河,是赣水西侧几个县的母亲河。潦水发源于绵延的九岭山,在九岭山下,潦水源头,坐落着建昌县城;在潦水将要汇入彭蠡泽的那一段,还有一条较大的支流汇入,在那条支流的中游,就是历陵县城。

    潦水从九岭山中浩浩荡荡的流出,经过上缭之后,水势变缓,经过千万年的冲刷,从上缭开始,一直到彭蠡泽,形成了一片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这个冲积平原养活了上缭、历陵两县数十万的百姓,也正是因为这个平原,上缭跟历陵两县的人口在豫章二十一县中是排在前列的。

    当黄昏的最后一缕阳光隐于黑暗,于淇站在上缭西面的山上,望着上缭城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出神。

    与赣水东侧的几个县不同,上缭城不适合里应外合的战术,也不能说不适用,只是风险太大,容易被发现。要知道上缭城一家独大,老百姓从小就生活在城里,突然进来一些生面孔,肯定会引起警惕跟怀疑的。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于淇或许会尝试在城内找几个钉子,毕竟那么大的一个家族,肯定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算真的公平公正,也肯定会有人心不足、心怀怨望的存在。可惜,虽然不知道徐庶用什么手段把彭泽的事情给隐瞒了下来,但人多嘴杂,想必也瞒不了多久,于淇可不敢赌,他不能浪费这个刘繇用他的声誉创造出来的机会。

    强攻?

    人手不够啊,于淇这次来上缭,只带了一千人的军队,真打成攻城战的话,他这点人可不够填的。

    强攻不成的话,那就只能奇袭了。

    于淇的脑子里回忆起各种演义中的奇袭战例,有半夜奇袭的,有拂晓奇袭的。通俗来讲,半夜奇袭就是爬墙进去打开城门,让主力进城;而拂晓奇袭呢,则是趁城门开启的时候强占城门,然后等主力进城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吧,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如果选择拂晓奇袭的话,要么于淇的手下有一支骑兵,能够在奇兵夺门之后快速的赶到支援,要么就是城外地形合适,可以埋伏大量伏兵。于淇手下肯定是没有骑兵的,至于离着城门近的适合埋伏的山丘树林……就于淇转了这一圈的情况来看,也没有哪一个城门外有这种地形。

    这么看来,只能选择半夜奇袭了。

    半夜奇袭的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上缭城的城池有些特殊——简直就是奇葩。

    上缭城说是豫章郡的上缭县城,实际上在于淇看来就是刘家的坞堡,整个城池从形制上来讲就是放大号的坞堡——高墙深壑,望楼高耸。

    逾制肯定是逾制的,但是谁能来管?

    好在刘家做的还没有太出格,县城的规制没有按照郡城来搞,于淇转了一圈后发现,上缭城也不是无懈可击。

    上缭城依河而建,潦水从上缭城的西北方流过,在对着潦水的那一面,上缭城的城墙较其他几个方向修的比较低矮厚实。这大体是江南城池的通病——为了防御洪水。

    什么?防御洪水反而要修的低矮?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就涉及到一些对作者君来说比较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像什么受力面啊、压力压强啊什么的,作者君统统不懂,只知道古代就是这么干的。

    而因为几乎每年都会受到洪水的侵害的原因,所以上缭城的西北片区,也属于不受重视的,俗称为贫民区的地域。从于淇的角度望去,上缭城大部分地方灯火通明,只有西北方的灯火不仅黯淡,而且稀稀拉拉的。

    如果说上缭城内有反对刘家统治的人群,那么西北区域居住的百姓肯定是其中一部分。

    现在唯一可虑的就是:西北面没有城门!毕竟有城门的话就有缝隙,那还抵御个屁的洪水啊。

    这个年代可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劳累了一天的老百姓已经逐渐入睡,除了忙着造人啊。眼瞅着整个上缭城从之前的灯火通明到现在被黑夜笼罩,于淇终于做出决定。

    “来人啊,”招呼过一个亲兵,于淇吩咐道:“你回去找人砍一些竹子,绑起来做成竹排,做个十几个吧。”

    到了半夜,经过休整的士兵们静悄悄的穿山越岭,从栖身的山林里出来,绕了小半个圈到达上缭城的北方。

    招呼过一个军侯:“你带着人上城,上了城之后,你派出几个士兵携带火油潜入城中,万一你们暴露,引起城内喧哗的话,就让他们四处放火制造混乱,给你们争取时间。若是你们没有暴露,就让他们潜伏下来,等我们大军进城。”

    “派出他们之后,你就带着人去北门,争取悄无声息的把北门拿下,放我们进城。”

    “若是老天爷保佑,一直顺利的话,你拿下北门之后,就兵分两路,一路去城中央的望楼,把那座望楼拿下来,就算拿不下来也要放火烧掉;另外一路,你亲自带队,沿着城墙往东去,给我把东门守住。”

    说完,于淇拍着他的肩膀:“拿下上缭,算你首功。”

    这也不是于淇不身先士卒,而是此战与之前的夺城战不同,上缭情况复杂,于淇必须居中指挥调度,与之前的几个县城不同,上缭城内只有一个家族,一个声音,没有各自为战,让于淇各个击破的破绽。而上缭城毕竟有数万户十几万的人口,一旦让刘家反应过来,组织起反扑,于淇的这点人手还真不一定能够。

    所以于淇必须要确保自己能实时掌握战场的情报,让刘家发不出声来——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指挥艺术了。

    可惜不知道刘家的主家在什么位置,要不然提前安排实施斩首战术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现在,只能莽了,一句话:不要怂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