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相公
字体: 16 + -

第五十一章 王家坳

    沈默很生气,有一种被调戏的感觉。

    整个人都不愉快了,脸也不洗,牙也不刷。

    坐在偏院的石桌上,偷听门外丫鬟们碎嘴。

    “你们知道么?昨夜姑爷又在娘子门前坐了一宿,第二回了……”

    “嘻嘻……娘子真厉害,要我说啊,就是要治治姑爷,省得姑爷到处拈花惹草。你们知道三楼的香袋娘子吗?前段时间姑爷没见了,她总是跑来咱们宅子门前晃悠,我亲眼见了三回呢!”

    “原来,姑爷这样浓眉大眼的粗汉子,也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呀……”

    ……

    烦!烦!烦!

    沈默听了这些话,更是没脸了,三五步跑去墙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翻出院子。

    天灰蒙蒙的,还没大亮,他就去了杨柳岸边,开始晨练。

    晃悠着时间,他跑出了三月,跑进了四月。

    人黑瘦了,精壮了,也粗俗了。

    那种白白净净学问人般的神韵,从他身上消褪了很多。

    不再想着阳春白雪,烟花三月,想靠自己来试试。

    做个脚踏实地的天完人,不依靠麻烦和冲突来涨名声,实际上他已经腻烦了出名之后的日子。

    上个月晚晴楼分红,虽然之前说过不取分毫,但陈映容仍然给了他四百两利份,四月里九百余两。

    沈默也没让这笔钱闲着,在城郊买了三亩地,盖一桩土房,再买来一头骡子,几袋种子,一番开销下来,还有二百两剩余,他就存了起来。

    地不是好地,不肥的。

    沈默心里有预估,若是良田谁家又舍得卖?

    房是好房,花了半个月搭起来的土房,至少能遮住风雨。

    骡子不大,磨面拉货还凑合,要是下地做活,可就指望不上它了。

    沈默已经有两个月没回城了,夫妻二人更像是在怄气,双方都有不满,又不愿认输的性子,拉下面子去哄哄对方,也就有了今日的局面。

    每有货郎打村子里路过,沈默便会操着一口蹩脚的土腔,问问晚晴楼的光景,得知生意兴隆,他才会安心。

    丫鬟小梅来看过他三次,除了照例送来例润,便是昨日前来知会他,要过寒食节了,问姑爷回不回家。沈默当时没有回答,小梅蔫蔫的回了家,因此又被娘子训了两句。

    此前连着下了半月地,觉都睡得不安稳,种籽是个非常细致的活,沈默这样的门外汉做起来绝对不简单。

    他顺着犁沟一点点的撒,远了近了都不妥,邻居大哥见了他蹩脚的活计,便上前帮了几把手,才算是抢着下完了。

    “沈家后生,你这种籽下的晚了,收成可不会太好啊!”说话的汉子姓王,村里人喊他大壮,说起话来声势壮,大概是因此而得名。

    “没甚要紧,能长成就行,再不济进城里找份活计,好汉哪能让尿憋死嘞!”沈默斜跨在田埂上,脱下脚上的草鞋,挤破脚底的水泡。

    王大壮微微点头,笑着说:“长卿你啊,一看就是好人家富养出来的公子哥,没受过多少苦。”

    沈默狭促一笑,爽朗道:“过去的不提那些,栅栏里钻了个兔子,待会让嫂嫂烧烧,做个小锅一块吃。要我说啊,十多天没吃着肉腥味,嘴馋得紧。”

    村里都是厚道人,怎好从别人碗里捡肉吃,王大壮莞尔道:“个兔子,怕不够沈家小哥一人吃,不了,不了。”说完频频摆手。

    “别啊。”沈默从提框里拿出兔皮,“头几天不是王大哥借来耕牛,咱哪能开埂子撒种,还没谢过大哥哩。这兔子皮拿回去,给娃娃攥一副棉帽,等冬日里用,可不能亏了你家娃娃。”

    想起王狗剩的虎头,沈默又道:“狗剩那小子也是野得狠,昨日见他灰着头回来,打咱门前路过,问了两句,才晓得跟人打了一架。猜怎的,他一个人打了邻村四个娃娃,厉害得狠呐。”

    王大壮听后满嘴的不高兴,奈何为人实诚,脸上藏不住泛笑,“这小崽子,待会见了他,一准好好收拾收拾……”

    ☆

    金陵城东南方向三十里,青龙山下有户名为王家坳的老村。

    村中有颗老槐树,粗壮的腰肢让三个汉子环抱不住,它对面一户房里亮着灯,欢声笑语传去了屋外。

    沈默夹起最肥的一块兔子腿丢进狗剩的碗里,也不顾王家夫妻二人的阻拦,急忙扒拉了几下碗里的糙米,打个饱嗝嚷嚷道:“他家子狗剩,你长大了可要争口气,好好的护着咱王家坳的村民,别让邻村的李家墩欺负咱们,知道不?”

    王狗剩的个头不小,十岁的半大小子,听他话后捣头如蒜,“长卿哥,你要教俺识字!俺们村长说了,识了字能做官,做了大官就不会被人欺负了。”娃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这一刻保护王家坳就是他所有的梦想。

    沈默莞尔笑道:“识字不难,难得是坚持。今的大壮哥帮着下了种籽,也没甚别的好忙活,明的鸡鸣时候,来我屋里。”

    狗剩手舞足蹈的跳了上来,绕着沈默连翻了好几个跟头,兴奋极了。

    王家夫妻二人欣慰的看着自家娃娃,终是泪花泛泛。

    ……

    燃烛的土房子里,沈默凭着记忆写下《三字经》全篇,印象里南宋时代诞生的蒙学读物,就在他一时兴起之下提前诞生了。

    错字和纰漏很多,毕竟十几年前背诵的长篇,开头和结尾尚能记全,中间关于唐代以后的历史,屡屡删减数段,才算看得过眼。心中不禁感叹:仿若李太白在此,定能细细校正。

    他此前默写《三国》时便是常写错字,将简体与繁体混为一谈,太白若问,则美其名曰“通假”,暂且糊弄过去。

    他吹干墨迹,将攥写规整的纸张堆叠好,躺去床上。

    ……

    这年头村民睡得早,起得也早。

    入了夜很难看见灯火,除非是谁家的男人白天进了城,回来得晚了,才会燃烛生火。

    毕竟,那灯油也不便宜,算得上额外花销,平民百姓生活皆不容易,能省一点就是一点了。

    沈默虽不必为此烦恼,但两个月的田野生活,也使得他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窗棂合了一半,晚风吹进屋来,墙头的野草褪了青黄,绿油油的采摘月光,复苏的生灵在夜里叫得欢响,一只蛐蛐跳进窗来,半睡半醒的沈默拍了拍发痒的脖子,转过头陷入了梦乡。

    梦中,他站在京都城头,振臂一呼,成为天下文坛翘楚,受万世敬仰。万邦来朝,坐于百官左侧之首享帝师之荣。

    ……

    村头的溪水潺潺,木桥边的矮树上写着凋零,惨红的桃花瓣跌了下来,零星几片被风儿裹着飘进了河水中央,浮得片刻,便被浩浩荡荡的水流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