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重整汉室
字体: 16 + -

第三十五章 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刘嘉现在是仗着有皇帝罩着,那官位是不要钱似的要外扔。

    要知道汉代的军制: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屯,设都伯;五百为一曲,设军侯;两曲(或以上)为一部,设司马(或都尉)。现在刘嘉手里拢共不到四千的部队,就封了关羽、赵云、乐进、胡封、太史慈五个司马,外加高顺一个都尉,可是说是超编了。

    不过也还好,他是护乌桓校尉兼领上谷太守,分下去这些官位也无可厚非,但要是再多几个,那估计洛阳的张让等人又得给他小鞋穿了。

    却说关羽三人一听刘嘉的话,顿时激动地单膝跪地。

    就听关羽道:“关某一介匹夫,又是戴罪之身,竟得大人如此厚待,从今往后,某必誓死追随大人,纵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其他两人听完,也是齐齐点头,然后就听三人齐声喊道:“主公!”

    刘嘉一样激动,颤抖着扶起三人,大笑道:“哈哈哈哈,得你三人,何愁大事不成!”

    古人最看重什么?一个,救命之恩。另一个就是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如同再造,在古代人看来,拿命去回报都是应该的。

    想想历史上,刘备啥都没有,愣是让一众人才死命投效,这就可以看出古人对这份恩情的看重。当然了,刘备忽悠的本事也是一层因素,他手底下的,赵云和张飞家室还不错,能被他死死套牢确实有他的门道,其他的就基本都是寒门或者草根出身了。

    猛将还是相对好招的,难招的是谋士,现在的谋士基本上都是世家出身,根本不缺晋身的通道,所以你上门给个官职就想让人家誓死投效,基本不可能。也就陈宫、郭嘉这些寒门之士稍微好哄一点。

    但这些人一个个的也都是人精,你不让他感动到一定程度别想收入麾下。

    刘嘉为什么要作秀?还不是学历史上的刘备,忽悠嘛。他要是和袁绍那样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做后盾,他还需要这么累?虽然也是正牌的汉室宗亲,但是这年头,汉室宗亲这块牌子真的没那么好用。刘备虽然到处嚷嚷自己是汉室宗亲,但是早期除了关羽、张飞这俩愣头青,还真没几个人搭理他。直到最后诸群雄割据,汉室反而成了一块好招牌,这才有人愿意跟着他混。

    再看看袁绍,他招人都不用招的,那都是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他那边挤,郭嘉、荀彧这些人就是例子。就连历史上的赵云,不也曾主动投到袁绍手下?

    有人说这些人后来又都走了,理由是袁绍不能成事。

    个人觉得这纯粹是扯淡!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历史上的袁绍,干掉公孙瓒后那势力声望真的是大到没边,说他不能成事,依据来自哪里?

    噢,他荀彧、郭嘉能看出袁绍成不了事,田丰、沮授的智谋能比他们差了,他们就看不出来?

    袁绍确实外宽内忌,好谋无断,那曹操还喜好人妻,过度猜忌呢。就拿宛城一战来说,就因为曹操的好色,把典韦和自己的儿子、侄子都给搭了进去。投靠曹操,不怕哪天把自己也搭进去?

    无非就是当时袁绍手下人才过剩,这些人去见袁绍的时候没有得到袁绍的重视,得不到重用,所以才选择了刚刚起步的曹操。甚至郭嘉在离开袁绍六年之后,等到戏志才死后,曹操手底下没军师了才选择加入曹操麾下,这还是曹操亲自去请的。

    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才,最看重的还是知遇之恩,想要招募人才,就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就是诸葛亮,他为什么要刘备请他三次才出山?当真是因为矫情?还不是想看看刘备是不是真的重视他?

    扯得有点远,回归正题。

    却说关羽和胡封认主之后,又得到刘嘉的首肯,那是急吼吼的就冲向了马圈。

    两人眼光也是贼得狠,直接就选了两匹马王。关羽选了一匹通体乌黑,没有一根杂毛的,胡封则选了一匹青鬃马。

    关羽还好,有那身超人般的身体素质和毅力在,在马背上颠了半个时辰,摔了几十次之后,整的自己全身都快散架了才总算降服了那匹通体乌黑的宝马。

    胡封就惨了,虽然他来自凉州北地,但似乎和那马没什么缘分,一上去就被颠下来。而他又没有关羽那股子韧劲,来回几次之后,放弃了,重新选了一匹相对较温顺的枣红马,但也是摔了好几次才降服。

    有了马,自然得有兵器,第二天刘嘉又带他们来到了李立的铁匠铺。

    要说这已经不能算是铁匠铺了,这铺子被刘嘉投资扩建了十几倍,俨然是一个五进的大院。里面汇集了刘嘉这半年来招募的百十名匠人和三百多号学徒,并且和他们立下了终身契约。那保密程度也是相当的高,门口有专门的士卒站岗,里面还有士兵轮值,没有刘嘉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入内,完全就是一个研发中心。

    走进这大院,就见里面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曲辕犁、筒车、弓弩等各种造出来的器械看得赵云三人脸上满是新奇。

    半晌后,终于是来到了李立所在的位置。

    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气,以及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主公,您莫非是要帮我们打造兵器?”赵云脑子灵活,马上就想到了刘嘉的目的。

    “是啊,有了马,就得有一件称手的兵器,这样你们的本事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刘嘉点头道,“子龙已经有了亮银枪,本就是杆好枪,所以长兵器就不需要了,这里有许多精钢打造的宝剑,你可自去挑选一柄。”

    赵云道了声谢离开后,刘嘉又问关羽和胡封喜欢什么兵器,结果两人都使刀。

    这下刘嘉就尴尬了,他知道关羽来了后,当天就令李立打了一把青龙偃月刀,却不曾想胡封也使大刀。

    这可就难办了,把冷艳锯给关羽吧,胡封不高兴了咋办?

    正难为着呢,就听有人呼唤自己,转头一看却是李立。

    走到近前后,李立直接说道:“主公,您上次让我打的偃月刀已经打好了,另外属下心血来潮,又将您提过的龙雀刀给打了出来,您要不要看看?”

    刘嘉乐了,心中给了李立一个大大的赞,同时嘴上说道:“快拿来我看看!”

    一会儿后,李立就和一个学徒一人扛着一把大刀走了过来。

    看见这两把刀,胡封和关羽又看直了眼,比刚才看见马还激动。

    就听李立介绍到:“我手中这柄,名为青龙偃月刀!总长一仗,刀身三尺,刀柄七尺。刀宽八寸,刀背厚半寸,重八十二斤!小徒手中这柄,名为大夏龙雀刀,总长一丈一,刀身三尺三寸,刀柄七尺七寸,刀身宽五寸七分,厚三分,重六十七斤!”

    刘嘉闻言满意地点点头。

    这两把刀,区别于历史上的偃月刀和龙雀刀。历史上真正的偃月刀是在宋朝时期才出现,而且因为太重,多是被用来端练臂力,而非实战。而历史上的大夏龙雀刀实际上是一把短刀,样式和东汉时期的环首刀差不多,但刘嘉嫌环首刀看着太小气,就让李立把刀柄加长,刀身加宽,成为了一把长柄大刀。

    偃月刀厚重,适合于力量大的人,关羽正好合适。另一把龙雀刀则相对修长和轻巧一些,适合较为敏捷的人使用,胡封游侠出身,这柄刀应该他会喜欢。

    果然,当刘嘉让他们自己选一把时,关羽直接选了青龙偃月刀,胡封也毫不犹豫选了龙雀刀。看两人那架势,简直就是夺过来的,生怕对方会抢。但当两人选完之后,又不禁相视大笑。

    刘嘉看着两人大笑的样子,心中也总算是松了口气。送马送官又送兵器的,要是再不到咱的碗里来,那就真的没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