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厉兵秣马
临清城的东门威武门外,首先是瓮城,瓮城外面才是城壕、护城河。护城河内岸用砖石砌成羊马墙,城门口外设壕桥与城外相通。
城墙以城门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各隔一定距离建一座敌台,敌台是城门以外的守城重点,城墙拐角处的敌台称团楼,城楼、敌台有射孔、垛口,可发射弓箭、炮弹。
作为全国闻名的商业性贸易大都市,临清城的防御设施还是建造得很厉害的,至少杨川看来如此,敌台、城楼构成了交叉的火力和弓箭射击,一般骑兵都不能近身。
杨川的这些人所处之地,正是与壕桥相近的城外荒地,此时烽堠台内已经备好了干草,作为警戒之用。
因为战事紧迫,黄小槐、李云在兖州闹得如火如荼,就在杨川进京、募兵的这段时间,黄小槐都打到了临清城外,又跑回了兖州,实在让王国宾觉得很丢脸。
因此杨川也不吩咐他们首先搞建设,只是临时搭建起了草屋、土墙,安置了士兵家眷,然后杨川与卢小石、贾正义带头,主要做三件事:训练、开垦、抓紧造火器。
这些事说来简单,实际操作却是要攻克很多难关的。
几座烽堠台、丘陵环绕的平原荒地上,土地在西侧,草屋在东侧,所有草屋俱是有规律地安插在烽堠台周围,烽堠台是比敌台低几级的防御设施。
“百户大人,棉花、番薯种子已经悉数购得,宜早种。”贾正义跟在亲自过来巡视的杨川身边,捧着一本账簿,他年纪才三十左右,原本识得几个字,但没有功名,童生也考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此时“误入贼船”,他还是没有多少安全感,心有戚戚焉。
过了中天的阳光照下来,照在了他们黑黄的脸上,杨川看看这些站着的拿着农具的士兵,回头问他:“你知道棉花、番薯怎么种么?”
“大人,在下略知一二,看过一些《农政全书》、《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便民图篡》之类的。番薯大约万历年间传进我大明,亩产甚好,不争地,且对土壤要求不高,春分后就应该下种了……这棉花么,历来民间积累出来的经验,是精选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料、粪壅……”
贾正义头头是道,卢小石一脸佩服不已,瞧瞧,读过书的人就是好。
杨川也是有点意外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刊刻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建阳书坊的《便民图篡》应该远销四方了。第二就是,一般老百姓哪有钱买?特别是三饷加派严重的北方五省?第三是即便买了,又有多少人看得懂?
然而在明代,确实有一部分人根据这些“致富书籍”而发家致富的,成为小地主,这些书籍比较实用,贾正义常年在教派底层混,或许早年也不是穷人,但他也不愿亲自去做农活,他懂这些,倒让杨川省了许多麻烦。
山东、江苏、浙江,都是明代的重要产棉区。
“你说说怎么精选核、早下种?”杨川问道。
“棉花种子便是先水选,再粒选,大人,咱们的行伍,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有几个知道,也足以传开来。早下种,节令得选对,必须是清明、谷雨左右的无霜期,否则这血汗,都要付诸东流了!”
“深根播种亦是极为重要,按天地阴阳,五行八卦,这几年愈发冷了,不深根岂不冻坏了?再说短干,等棉花二尺左右,必须打去冲天心,令旁生枝,则子繁也,大暑左右一次、立秋之前一次,秋后不能动……”
“再说稀料,不能争地争肥,为提高产量计,不能密植,这防虫、施肥也有讲究……再说番薯,就更讲究了,蔓要割七八寸……”
“行,可以了……”杨川摆手制止,不再怀疑贾正义的学问了:“往后我们这一营的开荒、种植、打井、农具,就交给你打理了。”
贾正义大喜,略微傲然:“那大人……在下的束脩是不是……”
“给你加到六两……”杨川摸摸下巴,忽然嘴角微微上扬,看看卢小石,从袖中摸出一张纸:“你先看看本大人的这两个方案能不能用?”
贾正义觉得神气起来,他是杨川麾下最有学问的,如今银子也最多,不以为然地接过来一览。
看完之后,贾正义的眼神变了。
杨川的这两个方案,第一是培高平台技术,第二是代耕架。
所谓培高平台技术,简单来说是把中间的土堆起来,农作物插在上面,两边挖出两条道,一条施肥,一条放水。水在白天吸热,晚上放热,有利于化解冰冻。
可别小瞧培高平台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人发明,但是二十一世纪的许多地方都在推广,足以说明它的实用性。
代耕架则是采用了物理原理,使用人字木架、辘轳、绳索、铁环、橛木、铁犁组成。杨川之所以推广这种方法,是因为此时耕牛严重缺乏,所谓“代耕”,就是用人力来耕地,代耕架经过实践,一人一手之力可以比得上两条牛,其二,妇女也能拉得动,不浪费人力资源。
而且,这片荒地是平原,代耕架的作用能最大发挥。
事实上明朝已经有人用过代耕架,只是没有全面普及。
对于培高平台技术,贾正义还是无法理解的,但后面那个代耕架,不禁让他佩服杨百户了,贾正义恭敬了几分:“大人,在下这就让人去制作。”
杨川点点头,打击一下这道士的傲气是必要的,不然他不听话。
而后杨川又命令张二更带上几个兄弟,进城运火器,顺便找萧游击要几个娴熟的工匠过来。
烈日下的土地上面,贺简民挖了一个深坑,在贾正义的指导下,把种子埋进去,他抬头看看那些正在引水的人,擦擦汗道:“听说杨大人很厉害,杀过人的。而且和我们一样同住草屋,要是能安定下来,我们也真是满足了。”
“杨大人还是个识字的人,看起来是好的,要能有口饭吃,有老婆孩子,就是遍地流贼,我也愿意跟他。话说回来,倘若能安安心心种地吃饭,谁会去当土匪?”一个汉子杵着锄头道。
“老邢是本地人吧?”
姓邢的汉子沮丧道:“祖上不是,祖祖辈辈都想回山西,是移民过来的,不过现在,哪儿都不安宁。”
“我们这一百人还没编制呢,我要是能混个伍长就好了,张二更肯定是管队,听其他营的人说,管队能管五十人呢。唉……我还是不放心,要是高唐州的土匪打过来,咱们不是白种了?听说黄小槐在去年腊月,都抢到临清外城了……”
“对呀,也不知道这城里的两千守军,是怎么守的?土匪都打不下来,我那个里甲的人,好多都去参加土匪了……”
“反正杨大人肯给钱,我是蓟州逃来的,杨大人已经去请火器了,只要有一半装备小型佛郎机和鸟铳,怕个啥子的土匪?”
“这倒不错,杨大人很有见识。”
“话说蓟州不是被屠了?”
“我正是那年逃出来的,是皇太极的哥哥阿敏,屠了好几个城……鞑子真是可恶!”
城墙以城门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各隔一定距离建一座敌台,敌台是城门以外的守城重点,城墙拐角处的敌台称团楼,城楼、敌台有射孔、垛口,可发射弓箭、炮弹。
作为全国闻名的商业性贸易大都市,临清城的防御设施还是建造得很厉害的,至少杨川看来如此,敌台、城楼构成了交叉的火力和弓箭射击,一般骑兵都不能近身。
杨川的这些人所处之地,正是与壕桥相近的城外荒地,此时烽堠台内已经备好了干草,作为警戒之用。
因为战事紧迫,黄小槐、李云在兖州闹得如火如荼,就在杨川进京、募兵的这段时间,黄小槐都打到了临清城外,又跑回了兖州,实在让王国宾觉得很丢脸。
因此杨川也不吩咐他们首先搞建设,只是临时搭建起了草屋、土墙,安置了士兵家眷,然后杨川与卢小石、贾正义带头,主要做三件事:训练、开垦、抓紧造火器。
这些事说来简单,实际操作却是要攻克很多难关的。
几座烽堠台、丘陵环绕的平原荒地上,土地在西侧,草屋在东侧,所有草屋俱是有规律地安插在烽堠台周围,烽堠台是比敌台低几级的防御设施。
“百户大人,棉花、番薯种子已经悉数购得,宜早种。”贾正义跟在亲自过来巡视的杨川身边,捧着一本账簿,他年纪才三十左右,原本识得几个字,但没有功名,童生也考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此时“误入贼船”,他还是没有多少安全感,心有戚戚焉。
过了中天的阳光照下来,照在了他们黑黄的脸上,杨川看看这些站着的拿着农具的士兵,回头问他:“你知道棉花、番薯怎么种么?”
“大人,在下略知一二,看过一些《农政全书》、《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便民图篡》之类的。番薯大约万历年间传进我大明,亩产甚好,不争地,且对土壤要求不高,春分后就应该下种了……这棉花么,历来民间积累出来的经验,是精选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料、粪壅……”
贾正义头头是道,卢小石一脸佩服不已,瞧瞧,读过书的人就是好。
杨川也是有点意外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刊刻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建阳书坊的《便民图篡》应该远销四方了。第二就是,一般老百姓哪有钱买?特别是三饷加派严重的北方五省?第三是即便买了,又有多少人看得懂?
然而在明代,确实有一部分人根据这些“致富书籍”而发家致富的,成为小地主,这些书籍比较实用,贾正义常年在教派底层混,或许早年也不是穷人,但他也不愿亲自去做农活,他懂这些,倒让杨川省了许多麻烦。
山东、江苏、浙江,都是明代的重要产棉区。
“你说说怎么精选核、早下种?”杨川问道。
“棉花种子便是先水选,再粒选,大人,咱们的行伍,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有几个知道,也足以传开来。早下种,节令得选对,必须是清明、谷雨左右的无霜期,否则这血汗,都要付诸东流了!”
“深根播种亦是极为重要,按天地阴阳,五行八卦,这几年愈发冷了,不深根岂不冻坏了?再说短干,等棉花二尺左右,必须打去冲天心,令旁生枝,则子繁也,大暑左右一次、立秋之前一次,秋后不能动……”
“再说稀料,不能争地争肥,为提高产量计,不能密植,这防虫、施肥也有讲究……再说番薯,就更讲究了,蔓要割七八寸……”
“行,可以了……”杨川摆手制止,不再怀疑贾正义的学问了:“往后我们这一营的开荒、种植、打井、农具,就交给你打理了。”
贾正义大喜,略微傲然:“那大人……在下的束脩是不是……”
“给你加到六两……”杨川摸摸下巴,忽然嘴角微微上扬,看看卢小石,从袖中摸出一张纸:“你先看看本大人的这两个方案能不能用?”
贾正义觉得神气起来,他是杨川麾下最有学问的,如今银子也最多,不以为然地接过来一览。
看完之后,贾正义的眼神变了。
杨川的这两个方案,第一是培高平台技术,第二是代耕架。
所谓培高平台技术,简单来说是把中间的土堆起来,农作物插在上面,两边挖出两条道,一条施肥,一条放水。水在白天吸热,晚上放热,有利于化解冰冻。
可别小瞧培高平台技术,这种技术虽然是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人发明,但是二十一世纪的许多地方都在推广,足以说明它的实用性。
代耕架则是采用了物理原理,使用人字木架、辘轳、绳索、铁环、橛木、铁犁组成。杨川之所以推广这种方法,是因为此时耕牛严重缺乏,所谓“代耕”,就是用人力来耕地,代耕架经过实践,一人一手之力可以比得上两条牛,其二,妇女也能拉得动,不浪费人力资源。
而且,这片荒地是平原,代耕架的作用能最大发挥。
事实上明朝已经有人用过代耕架,只是没有全面普及。
对于培高平台技术,贾正义还是无法理解的,但后面那个代耕架,不禁让他佩服杨百户了,贾正义恭敬了几分:“大人,在下这就让人去制作。”
杨川点点头,打击一下这道士的傲气是必要的,不然他不听话。
而后杨川又命令张二更带上几个兄弟,进城运火器,顺便找萧游击要几个娴熟的工匠过来。
烈日下的土地上面,贺简民挖了一个深坑,在贾正义的指导下,把种子埋进去,他抬头看看那些正在引水的人,擦擦汗道:“听说杨大人很厉害,杀过人的。而且和我们一样同住草屋,要是能安定下来,我们也真是满足了。”
“杨大人还是个识字的人,看起来是好的,要能有口饭吃,有老婆孩子,就是遍地流贼,我也愿意跟他。话说回来,倘若能安安心心种地吃饭,谁会去当土匪?”一个汉子杵着锄头道。
“老邢是本地人吧?”
姓邢的汉子沮丧道:“祖上不是,祖祖辈辈都想回山西,是移民过来的,不过现在,哪儿都不安宁。”
“我们这一百人还没编制呢,我要是能混个伍长就好了,张二更肯定是管队,听其他营的人说,管队能管五十人呢。唉……我还是不放心,要是高唐州的土匪打过来,咱们不是白种了?听说黄小槐在去年腊月,都抢到临清外城了……”
“对呀,也不知道这城里的两千守军,是怎么守的?土匪都打不下来,我那个里甲的人,好多都去参加土匪了……”
“反正杨大人肯给钱,我是蓟州逃来的,杨大人已经去请火器了,只要有一半装备小型佛郎机和鸟铳,怕个啥子的土匪?”
“这倒不错,杨大人很有见识。”
“话说蓟州不是被屠了?”
“我正是那年逃出来的,是皇太极的哥哥阿敏,屠了好几个城……鞑子真是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