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业包青天
字体: 16 + -

第四十章 改革成效

    桃夭夭一路小跑溜回包家,一推门,但见庭院中,一名约十六七岁的少年,正赤膊挥舞一把银枪,其动作简洁明快,刚猛有力,霸道无比。

    这少年古铜肤色,肌肉扎实,许是练枪所致,赤裸的上身汗如水洗一般,他以一条红绸束头,使及腰的长发不因练武而散乱,遮住他俊朗的面庞,他便是包拯。

    近两年,包拯也对自己的相貌困惑过,他记得《三侠五义》里讲,包拯天生相貌极丑,丑到包父将其一生下来,便丢到山里喂老虎,怎地自己偏偏越长越帅,老天爷实在太不公平,给了我一身才华还不够,还要给我一张迷倒万千少女的脸……

    包拯的动作越来越快,枪尖处隐隐有虎啸之音传出,那声音越来越大,不多时便响彻小院。

    见桃夭夭来,包拯忽地转腰挽个枪花,再以去势变作收势,令明晃晃的枪尖停于桃夭夭身前寸许。

    桃夭夭似乎见怪不怪,只愣了片刻,便掐起小蛮腰,开口骂道:“包哥哥你个大混蛋,又吓唬我。”

    包拯嘿嘿一笑,将虎啸枪摆在一旁木架之上,凑到桃夭夭跟前,半蹲着身子与她平视,宠溺地讲道:

    “放心吧,包哥哥可舍不得伤到我家夭夭。怎么样,今天和展雪在县城玩得还开心吗?”

    “开心。”桃夭夭乖巧地点点头,丝毫看不出她刚刚做过坏事,“我和展姐姐先是坐着有轨公车去了城北的桃明小吃街,吃了好多好吃的,有羊肉串、臭豆腐、驴肉火烧……然后又去了桃明戏院看了最新版的《三打白骨精》,演白骨精那个还是明珠嫂子呢……还有还有,我们还去了桃明茶楼听说话儿……”

    听着桃夭夭的描述,包拯不由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两年合肥县的变化很大,全是他和高长卿两人的功劳。

    最初,二人以包拯的话本为卖点,将三家桃明茶楼越做越大,并大肆开设分店,一时风头无两,高家俨然成为庐州首富。

    之后,由高长卿出面邀请数十名庐州有头有脸的富商成立桃明商会,用来团结商人实力,在官府面前维护商人利益。

    半年前,由高家牵头,桃明商会与官府合作,在合肥本地进行公共交通建设,于商会看来,发展交通有利于货物流通;于官老爷看,发展交通有利于自己的政绩,何况该项目完全由商会出资运营,自己只需提供一些政策便可以,何乐而不为呢。

    半年来,公共交通成效显著,先不提速度如何,光是准时准点,路线统一,便宜实惠,便足矣令所有百姓拍手称道,百姓获得便利,地方官府获得政绩,而商会在收回前期铺设轨道的投资后,也逐渐开始盈利。

    一个公共交通的概念,竟达成百姓、官府、商会三方受益的局面。

    包拯没有让高家单独经营公共交通,除了想笼络桃明商会的其他商人以外,更多的是因为公共交通的建设拥有一定的政治隐患,当某一天朝廷意识到轨道交通可以用来运送战略物资,甚至是运兵的时候,它是否会对其进行干涉?如果干涉,又会干涉到什么程度?这都是包拯所不确定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若朝廷真要干涉公共交通,由桃明商会担着,朝廷至少不会生抢,就算生抢,也不会将整个商会的商人全部杀光;但若由高家单独经营公共交通,朝廷开口讨要时,怕会顺带将高家满门抄斩,当权者的吃相,一向很难看。

    两年来,包拯只搞出公共交通这么一个大动静,而这个大动静还是桃明商会的产业,可以说,高家两年都没有涉足茶楼以外的生意,这也是包拯的发展战略,贵精不贵多,两年间,包拯与高长卿将桃明茶楼做到极致,数百家连锁店遍布大宋。

    同时,包拯与高长卿也积极在茶楼的营业项目当中,挑选可以培养的,发展衍生产业。

    桃夭夭与展雪今日所去的桃明小吃街与桃明戏院,便是包拯与高长卿合开的。

    在宋朝,街边小吃并不稀奇,中国宋朝小吃曾入选过98年《生活杂志》评选的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可见其发展状态之蓬勃。

    桃明小吃街售卖的后世小吃,或许不一定比宋朝小吃味道更好,却胜在新奇有趣;而将所有小吃聚在一起,则是小吃街的另一大卖点。试想一下,不足二里的小街,凡你所想之美食应有尽有,该是多么吸引人。

    桃明小吃街开业至今,已有一年,无论春夏秋冬,生意一直很好,俨然成为合肥县目前人流量最多的地段,包拯最近还在琢磨,要不要凭借小吃街的人流优势,在周边开设一些其他店铺,将此处打造成合肥县的cbd。

    发展餐饮业的同时,鉴于前世超级ip改编的商业运作模式,手握《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话本的包拯,想到了开设桃明戏院,尝试在古代发展娱乐业。

    目前,宋朝的戏曲行业正处于萌芽阶段,直到数十年后,北宋哲宗元佑年间,泽州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名为诸宫调的曲艺形式,宋朝才算正式拥有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的戏曲演出形式。

    当然,诸宫调的表演形式并不算成熟,只在宋金时代流行;到了元代,随着元杂剧的出现,诸宫调渐渐走向没落;时至明清,人们已不知诸宫调为何物,而诸宫调说是戏曲形式,实则以说唱为主,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大鼓书,常常被人和说话儿行当混为一谈。

    包拯前世怎么说也是在老武师谢孟山跟前儿长大的孩子,即便不会唱戏,但多少见识过一点。

    包拯依照前世京剧的表演形式,对诸宫调进行改良,譬如将武术杂耍动作配合剧情需要融入戏剧,所有角色上台之前必须上妆,舞台走位与舞美的多元化应用等等。

    通常,包拯只负责提出现代概念,剩下的自然有高长卿邀请专业艺人进行改良落实,便这样,有着京剧雏形的一种新戏曲形式——灼华戏,悄悄的在合肥县流行开来。

    包拯的戏曲改革,让完整的戏曲表演形式提前数百年面世,生生改变了中国戏曲史,以至于后来人们再提起百戏之祖,指的竟不是昆曲,而是灼华戏。

    灼华戏在舞台艺术方面的飞跃式进步,使得百姓们对以往单调简陋的诸宫调迅速失去兴趣,转而投入灼华戏的怀抱。因为只有桃明戏院的灼华戏最为正宗,所以桃明戏院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几乎场场爆满,可谓空前绝后。

    在当时,卖艺唱曲都是茶楼酒肆招揽客人的手段,从不另行收费,但包拯却剑走偏锋,践行卖票收费的盈利模式,因为灼华戏的火爆,桃明戏院营业额最高时竟超过桃明茶楼三家主店的总和。

    包拯现代概念的不断输出,高长卿与桃明商会的致力落实,使得如今的合肥日新月异。

    桃明茶楼通过创新改革,令高家成为庐州首富的例子,如同燎原之火深种在桃明商会其他商人的心中,一人、一家、一间公司的创新终究有限,但是半个庐州的商人全憋着创新,慢慢发酵而成的效果,足可以震惊大宋。

    改革便是这样,它如同治水,选错位置开工,你可能会被滔天洪水淹没;而选对位置开工,你只需轻轻凿开一眼小孔,时代的河水便会自动开始流淌,并逐渐自我发展壮大,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今,包拯已经把大宋的小孔凿开,日后能发展成什么样,他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