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明末
字体: 16 + -

第一百三十二章:挑事

    第一百三十二章:挑事

    “此言差矣!老夫以为……”

    兵部尚书孙承宗反驳道:“这无辜杀害使节队伍,这简直就是有意要挑起我们两边的征战。现在大明没有理由去解释这么多,因为这就是在咱们的地面上发生的,相信皇太极他也能看清楚这一点。因此,臣以为陛下应当立即书信一封,快马加鞭至皇太极手中,打消他的猜忌与顾及,若我们耽搁时日过久,等皇太极他们那边先察觉到了不对的情况,反而显得我大明心虚有愧,到那时,皇太极多半就会心生误会。”

    “臣以为此刻并不能断言是多铎所为。多铎虽然嚣张跋扈,但是他也不会胡来的,臣恳请陛下允臣细查此事给他们一个交代……”内阁大臣方逢年话道:“若是事后查出此事乃大明人士所为,而我大明却将此事栽赃嫁祸于多铎,到那时我大明又如何向后金解释这桩事?”

    朱慈烺在旁听着这几位内阁大臣们议论纷纷,他若有所思的听了良久,现在总算是有了些头绪。

    原来这些大臣在争论的重点,现在是应不应该立刻将这件事告诉皇太极,现在是以什么样的说辞来给皇太极解释这桩事。

    毕竟再怎么说,大明不站理,人家的队伍是在大明腹地山海关被人截杀的,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要么就是他们队伍内部的人,否则,那就极有可能是大明中藏着一股反明力量,有意使大明陷入战祸的不明势力。

    而相比较是多铎所为,后一个猜测实在是更是叫人心惊,也正是因为这样,内阁大臣方逢年迫不及待想查清楚此事。

    这个事情可难就难在,调查此事需要许多人人员同时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万一大明这边为了调查此事暂时压下了消息,而后金那边却得到了某些消息,那就麻烦了。如兵部尚书孙承宗所说的,到时候,就算皇太极从理智角度认为朱由检不至于会做出这种事,也会因为朱由检的隐瞒而心生猜忌。

    哪怕杀害使节对大魏来说没有丝毫好处。

    最终商议得出的结果,大明天子是听取了内阁大臣方逢年的建议:暂时先封锁所有的消息,由大臣们主查此事。

    没办法,毕竟人家的队伍是在大明的腹地被截杀的,对此大明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倘若能及时找出证据,证明是多铎存心嫁祸,那么大明自然可以抽身事外,只要将这桩事告之皇太极便是,自有皇太极会惩处多铎的。

    退一步说,倘若真是大明国内某些狼子野心的不明势力所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揪出这帮人,拿这帮人去填平皇太极的怒火。到时候大明虽然也有连带的责任,但终归不至于酿成两国兵戎相见的局面。

    可偏偏现实朝着最恶劣的情况演变,内阁大臣方逢年调动一万兵马,他彻查了方圆数十里地,彻查了他们的的行动路线,查了整整半个月,却仍然未曾查出究竟是何人所为。

    这就麻烦了,因为一般出使他国的使臣,每过几日都会写信向本国国内回报出使进程的,如今半个月音讯全无,皇太极岂会不起疑心?

    最终,他们的队伍遭遇袭击全部身亡的消息还是传开了,经大明国内一些后金的奸细,将这个消息传到了后金。

    虽然并不清楚这件事来龙去脉,在后金究竟是掀起了何等的波澜,其结果显而易见的,后金的那些重臣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名正言顺攻打大明的良机。

    于是乎,在与大明天子有仇的多铎的穿针引线下,他在九月下旬的时候召集军队,同时派人向朱由检递交战书。

    后金正式向大明宣战!

    第六章:战争开始

    后金正式对明宣战,这件事非同小可。

    不可否认的是,实际上近些年来,大明与后金国也并非是秋毫无犯,但说到底,辽东的局部战争不过只是后金的独断,并不能代表整个后金国对大明的态度。

    毕竟据后金国境内的细作所打探到的消息得知,后金国目前依旧是将东边的瓦剌国视为最强大的敌人,毕竟当明、蒙古部、高句丽三国联军攻打后金国的仇恨,后金国深以为耻辱,随后来引来后金联合瓦剌攻灭高句丽国。

    如果后金国与明国的仇恨,大部分局限于后金与明天子的恨意,那么对于整个后金国来说,瓦剌国才是后金国发誓不共戴天的仇敌,毕竟后者主持的联军,曾经险些迫使后金可汗不得已要迁移都城,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但话说回来,明国终归是坐拥天下的大国,若是能在这个富饶的国家啃下一块肉来,后金国那也是不会绝对拒绝的。

    毕竟明、高句丽、蒙古、瓦剌,是与后金国接壤的四个国家,高句丽国已经被灭,而蒙古国这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历来都是瓦剌国的附庸、盟友,一旦开战,后金国必将迎来瓦剌、蒙古联军。

    相比较而言,如今的明国实力并不如瓦剌、蒙古,这无疑会是后金国北上争霸一个相对较为容易的突破口。

    毕竟远交近攻嘛,如今的后金国要想继续扩大疆域,就只有找明国或者瓦剌国。

    而如今,虽然不清后金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后金使的队伍在明国腹地遭遇袭击这终归是事实,这就给了后金国内不少倾向于对外扩张的重臣一个出兵攻明的借口。

    似后金国这种王公贵族把持着整个国家国运走向的国家,贵族的意志得到最大的体现,当后金王宣布对明宣战后,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当即开始运作,一时间涌出许多类似这样的后金国王公贵族,他们在辽东南侧聚集兵力,对明国展开攻势。

    既然是后金国对明的全面战争,那就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地,据大明兵部所得知的消息,这次后金国对明的攻势总共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辽东战场,包括东塞这段明国用来抵御后金国入侵的明国长城,东至辽东支流的交汇地,这一大片边境疆域都将沦为战场。

    第二个是高句丽边境战场,后金国的另外一名王公成员多尔衮将战火烧向了明国攻灭高句丽国所得的高句丽郡,企图将这片亡高句丽的领地吞入后金国的版图。

    至于其他的八旗兵在蒙古、瓦剌边境横陈重兵,那不过是防止瓦剌、蒙古趁着他后金国对明宣战而伺机攻打他后金国罢了。

    同时与明、瓦剌两个国家发动战争,说实话以后金国的实力是办得到的,但即便如此,后金人也不会傻到同时面对两个劲敌,只要瓦剌人袖手旁观,多尔衮横于边疆的重兵,也不过是摆设罢了。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军情,骑兵是几乎是毫不停歇地送往明国紫禁城。

    尽管明国边疆的将士们死死守着东塞这一条边境,可奈何后金借舟船之便绕开了明国的雄关,横渡辽东,将战火少至了明国境内。

    绵州等地相继失守,再上北便是锦州,那是明国的腹地,一旦锦州失守,就意味着大明失去了辽东的地理优势。

    而另外一边,后金的多尔衮亦挥军攻打高句丽,攻破象城,唯一庆幸的是,辽宁湾这座重城仍在明将的手中,犹如一颗钉子一般死死钉在多尔衮面前,使得这位后金国爱新觉罗一族的王孙公子难免有些迟疑:究竟是花大量精力攻克呢,还是不顾一切,直接攻入高句丽郡腹地。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局势对于大明而言是极其不利的。

    第七章:是战是和

    毕竟人家后金国骑兵厉害,虽然可以不考虑瓦剌国的态度,但是明国却要考虑到他们在北方的劲敌蒙古国,仔细考虑蒙古国这个北方的宿敌,蒙古会不会在后金国攻打明国的时候趁火打劫,发兵吞掉明国的山西甘肃等地。

    消息传开了,整个京城闹翻了天,也不晓得究竟是后金国的细作还是大明本国内的野心家,将后金军即将攻至北京城的谣言传开了,致使现在人心惶惶,即便是朝中大臣们,亦不由地为之慌神。

    虽说明天子很及时地禁止城内传播谣言,并使大将军带兵严查谣言的来源,总算是遏制了这股谣言的传播,但依旧显得无济于事。

    如今,再来讨论究竟是谁袭击了后金使队伍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面对后金国的进攻,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为此,明天子再次将上回参与讨论的诸位朝中大臣请至了议事殿。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讨论十分可笑,明明后金国都攻到国内来了,还要考虑打不打?当然是打咯!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轻易能做出决定的事。

    要知道,明国的疆域大的没有边,后金国的骑兵实在是厉害的不行,这疆域的大小决定不了百姓的钱粮,同时也决定不了兵源素质。

    后金国疆域辽阔,虽然不及明国,国内军队的总人数也不是明国的数倍,但是人家都是以一当十,他们可以毫不在乎与明国开战,因为实力打脸,他们在乎打这场仗后金兵能得到那些好处,但是明国地大物博,边境线太长,士兵素质不行,一旦明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过多的士卒,毫无疑问北方的强敌蒙古国便会来趁火打劫。

    真是失策……

    坐在龙椅上,明天子疲倦地揉了揉自己的脑门。

    他原本是想借太平公主与后金国的和亲,改善明国与后金国的关系,使得像后金这种人降低对大明的威胁,可没想到,此举反而给了他们这些人一个可趁之机。

    望着殿内的臣子们吵吵闹闹地,明天子心中也很烦。

    说实话明天子并不想与后金国这个像猎狗一样的玩意儿开战,因为后金国的实力现在是越来越强,虽然大明哪怕一年征战中丧生了十几二十万的士兵,对于大明来说并不致命,但是对于后金而言,若是一年的战争中丧生了十几二十万的军队,那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若是最后弄个连北方的蒙古国都加入进来,搞不好连亡国都有可能,但是人家都是实力派从来都是打赢的一方。

    “莫要吵了!”明天子心烦意乱地喝止了殿内诸大臣的争执,朱由检长长吐了口气后,沉声说道:“朕召你等来,是为了共同商议出一个对策,并非是要看你等争吵不休的!孙承宗你是兵部尚书,你先来说!”

    “是。”兵部尚书孙承宗跪坐在席中朝着天子拱了拱手,沉声说道:“臣以为,我大明并不具备与后金国全面开战的国力……”

    内阁大臣黄士俊闻言忍不住鄙夷道:“尚书,你的意思莫不是要求和吗?”

    见被人打断,兵部尚书孙承宗皱了皱眉,不过碍于黄士俊乃中书大臣、内朝成员,地位并不逊色于他们这些尚书,因此不好发作,只好耐心地问道:“那依你之见,我大明若是与后金国宣战,胜算几何?”

    “这……”黄士俊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以他们明国的国力,要对付整个后金国还是十分吃力的。

    “倘若再加上北蒙古呢?”兵部尚书孙承宗追问了一句。

    “……”黄士俊眉头皱地更紧了。

    要知道当今世上能同时面对两个国家,恐怕也只有国力最为强大的太祖时期了,现在哪怕后金国视为最强敌国的瓦剌国,也需要附庸盟友蒙古国的帮衬,才能屡屡战胜后金国。

    见黄士俊默然不语,兵部尚书孙承宗感慨地说道:“并非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除非我大明取得大捷,威慑于蒙古。否则,即便是驱逐了后金军,还会迎来蒙古国的军队,与其被蒙古、后金夹攻,撼动我大明根基,还不如眼下就向后金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