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捷报
汴京城下,黑压压一片,南征的金军数量多达三十万,虽然吹嘘说是六十万,其实真实人数是四十万,因为连番大败损兵多达十万,现在已经只有三十万了,但数量依然让人心惊。
大庆山此时正掌握禁军,闻听耶律元宜攻来,急忙带兵上了城头,看到如此多的敌人,城头上的禁军都有些发虚,但他却一脸轻松。
转过头对副将说道:“都说耶律元宜是个善于统兵的帅才,可我看他就是个蠢材,如此多的士兵不轮番攻城,用来消耗城墙上的擂石滚木箭矢火油,竟然直接攻城,如何能不败?”
“他们远道而来不曾休息,此时疲惫不堪,而我军以逸待劳,何愁不胜?”大庆山说着望向周边的士兵。
果然,他们都好像松了一口气一样。
其实大庆山心里是紧张的,但他明白作为一名统帅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势必会影响到手下的士兵,慌张之色一现,士气尽丧矣!
他装作一脸轻松,正是为了鼓舞士气,稳定众人情绪,让士兵不要起了畏战之心。
此时守城禁军果然士气大振,一个个弯弓执箭,凝视敌军。大庆山见此,大喜过望。
只要士气不散,城墙便不失,城墙不失,便可保京城稳固,京城稳固则敌军必败。
大庆山对敌我形势判断的很清楚。
城外敌军乌合之众,兵虽多但不够精,且粮饷有限,不日粮尽必将败亡。他们尽是叛军,背君望利,如今一时得了大势,不久便会因人心思变而分崩离析。
想到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握紧了书里的大刀,脑中闪过那个熟悉的身影,而后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斗志。
唐括石哥现在还被扣在赵恪那里,只等大庆山完成了任务回去就能和他一起隐居乡里深山,到那时便能过着神仙般与世无争的生活。
大庆山正是想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所以才答应了赵恪的要求,这次回京城带兵抵御耶律元宜,顺便迎接完颜亮还京,然后开启平叛之路。
前些日子在辽阳上京传来了一封新帝完颜晟的诏书,大概内容就是规劝各位大臣早早弃暗投明。他的仇敌只是暴君完颜亮。其他众人只要归降,尽可赦免罪责,不然他大军南下之时难免受池鱼之殃。
可是就这样一封诏书却没有在南京城掀起一丝一毫的波澜。
原因无他,大庆山得知消息后直接全城戒严,有异心的几位大臣全都被砍了头,这下再没有人敢提出归降的建议。完颜亮对于此等擅杀大臣的行为并没有表示出不满,反而当着大臣的面称赞他果决敢当,忠直不二。
各位大臣对于权势如日中天的大庆山都是畏惧如虎,归降之事自然再没人提起。
城外的耶律元宜自从攻城受挫,损失了上千人后,便按兵不动。他名义上已经归降新天子完颜晟,所以将完颜晟的劝降诏书用箭射入城中。在他看来,这样一来南京城内必定大乱,不用多久便不攻自破。
谁料这事情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最后和他所想的背道而驰。
大庆山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横插了一杠,南京百官瞬间蔫了,归降或是混乱一点儿没见,倒是被人家偷袭了一波。
这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耶律元宜完全是有苦说不出,当初之所以接下这个烂摊子,是因为众将推举不得不接下来,而今军粮将尽,前进受阻,如果不能尽快破城或是得到军粮,那么肯定会出现不测之变。
果不其然,他刚巡视军营回来,屁股还没挨坐,就有人来催命了。
这些天他被各营的催粮请求逼得没办法,他都快把头上仅有的几根头发抓秃了,可是没办法就是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军粮有缺是大忌,按说他应该向完颜晟要,但是从他前些天发往辽阳的求粮信石沉大海的情况看,这条路是指望不上了。毕竟完颜晟此时也是被再次反叛的北蒙整得焦头烂额,军粮也是紧张,自是无法来支援他。
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
一旦乱起,他就是个倒霉鬼,谁都不会放过他。
军帐外一声大喊:“将军,大事不好了!”
耶律元宜也是心头一紧,以为乱势已起,急忙问道:“何事?是不是有乱兵?”
“不是。”那来人正是他的副将葛尔朗,此时他脸色慌张。
“那究竟是何事?快快道来!”耶律元宜也是一急,大吼出来。
葛尔朗知道事态紧急,跪倒在地如实禀告:“将军,就在昨夜,十三营中有四营将领都被蒙面人刺杀,现在这四个营的士兵都当了逃兵,其他营也都人心惶惶,眼看大军就要分崩离析了!”
葛尔朗说得声泪俱下,好像死了爹娘一样,耶律元宜也是深有同感。
两人像难兄难弟一样抱头痛哭:“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
如今虽然士兵没有动乱,但四营将死兵逃必然引起其他营的哗变,到时候他们依然难逃死路。
耶律元宜现在心如死灰,他知道他离死已经不远了,最后的结局不是让乱兵杀就是被大庆山擒杀。
四营将士逃跑这不是小事,但直到现在他才得到消息,可见其他营的将领已经遭遇了不测,这时候乱兵恐怕已经在杀向这里的路上了。
跑?他的大营就在整个军营的最中心,往哪里跑?原本是为了利于指挥,但现在看来明显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耶律元宜彻底泪奔。
葛尔朗摸了摸眼泪,似乎觉得一个大男人哭太没有风度了,所以便站起来整了整衣甲让自己看着帅气一些。
不管怎么说,好歹死后还能体面一些。
但是随即他便想到,如果让乱兵冲来,想保全尸都不可能,怎么会有什么体面?
他瞬间脑补了一下,那惨状让他不寒而栗,这倒给了他一股动力,转头对一脸痛苦的耶律元宜道:“将军,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博他一把。”
“怎么博?”耶律元宜本来绝望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抓着葛尔朗的手问道。
葛尔朗也是个阴毒的,他眼珠子一转,当下想出来一个毒计:“我们不如放把火把军营烧了,之后乔装打扮混在乱兵中冲出去,好歹保存性命,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啊!”
耶律元宜虽然不是个仁慈的,但也被他的计策吓到,顿时拒绝道:“这不行,不行,将士们好歹和我同袍多年,怎么能如此残害?这不是要遭天谴的吗?”
葛尔朗冷笑一声:“将军乃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怎么现在却仁慈起来了?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将军此时优柔寡断,到时候定然成为他人刀下冤魂。”
耶律元宜被说得也是心中一动,暗道:“死贫道不死道友,不如就照此去办!”
当下他也是一发狠心,于是军营里一时之间火势大作,不少乱兵被蔓延的火势包围起来,而纵火之人此时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军营里惨叫渐渐,烧死烧伤者无数,远在南京城上的大庆山见这里火光大起,心中疑惑。
听了将官之言,以为是敌人的引诱之计,便坚守不出。如此一来数万大军毁于一旦,金国元气大伤。
自此,历时三个月的南征之战彻底失败,完颜亮在赵恪的帮助下成功稳定住了局面,而大庆山也开始了讨逆之路。
赵恪一直密切关注着南京的战局,而暗阁的密探不停地给他传递金国的消息,所以他可以说是比金国的两位皇帝还了解金国的全局。
当然,此次耶律元宜的纵火之计也是他的手笔。
葛尔朗这个人早就被他买通了,这一次倒是立下了一大功。
赵恪给了他一大笔赏金,之后又派人将耶律元宜杀了,将他的首级带给虞允文。
虞允文大喜过望,这一次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大功劳都自己揽了过去,如此一来赵恪也就不会为难,倒是他得了大便宜老脸有些红。
不过,此次得胜还朝他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将会收获何等的声望。作为一名儒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生的抱负,此次当然为他带来无数声誉,但最让他满足的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的精神满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二字,古来便是无人可以摆脱,虞允文自然也不能免俗。所以他干脆坦然接受。
八百里加急的捷报传到临安,直接就呈递给了皇帝。然而一路上传令兵的呼喊,却是让宋朝国民精神大振。
“捷报!捷报!虞允文虞大人于采石矶大败金军!”
临安城不论百姓,商贾一齐欢庆,市场上比过年都热闹,乞丐都吃的比往日里好上许多,纷纷对虞允文感恩戴德。
相比于百姓的异动,官员的反应更加激烈。一时间朝野震动,百官纷纷上表赞誉虞允文。
这期间最高兴的莫过于赵昚,他刚刚继位不久就得到这样一场大胜,高兴地在诏书上写了好几个“好!”字,对于虞允文更加看重。
这一天,江防大营。从临安传来了赵昚的诏书,传诏使竟然是赵雄,这倒是让赵恪没想到。
这小子去年才中状元,今年竟然就能够为皇帝传诏了,这可是深受信赖的标志啊!
大庆山此时正掌握禁军,闻听耶律元宜攻来,急忙带兵上了城头,看到如此多的敌人,城头上的禁军都有些发虚,但他却一脸轻松。
转过头对副将说道:“都说耶律元宜是个善于统兵的帅才,可我看他就是个蠢材,如此多的士兵不轮番攻城,用来消耗城墙上的擂石滚木箭矢火油,竟然直接攻城,如何能不败?”
“他们远道而来不曾休息,此时疲惫不堪,而我军以逸待劳,何愁不胜?”大庆山说着望向周边的士兵。
果然,他们都好像松了一口气一样。
其实大庆山心里是紧张的,但他明白作为一名统帅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势必会影响到手下的士兵,慌张之色一现,士气尽丧矣!
他装作一脸轻松,正是为了鼓舞士气,稳定众人情绪,让士兵不要起了畏战之心。
此时守城禁军果然士气大振,一个个弯弓执箭,凝视敌军。大庆山见此,大喜过望。
只要士气不散,城墙便不失,城墙不失,便可保京城稳固,京城稳固则敌军必败。
大庆山对敌我形势判断的很清楚。
城外敌军乌合之众,兵虽多但不够精,且粮饷有限,不日粮尽必将败亡。他们尽是叛军,背君望利,如今一时得了大势,不久便会因人心思变而分崩离析。
想到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握紧了书里的大刀,脑中闪过那个熟悉的身影,而后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斗志。
唐括石哥现在还被扣在赵恪那里,只等大庆山完成了任务回去就能和他一起隐居乡里深山,到那时便能过着神仙般与世无争的生活。
大庆山正是想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所以才答应了赵恪的要求,这次回京城带兵抵御耶律元宜,顺便迎接完颜亮还京,然后开启平叛之路。
前些日子在辽阳上京传来了一封新帝完颜晟的诏书,大概内容就是规劝各位大臣早早弃暗投明。他的仇敌只是暴君完颜亮。其他众人只要归降,尽可赦免罪责,不然他大军南下之时难免受池鱼之殃。
可是就这样一封诏书却没有在南京城掀起一丝一毫的波澜。
原因无他,大庆山得知消息后直接全城戒严,有异心的几位大臣全都被砍了头,这下再没有人敢提出归降的建议。完颜亮对于此等擅杀大臣的行为并没有表示出不满,反而当着大臣的面称赞他果决敢当,忠直不二。
各位大臣对于权势如日中天的大庆山都是畏惧如虎,归降之事自然再没人提起。
城外的耶律元宜自从攻城受挫,损失了上千人后,便按兵不动。他名义上已经归降新天子完颜晟,所以将完颜晟的劝降诏书用箭射入城中。在他看来,这样一来南京城内必定大乱,不用多久便不攻自破。
谁料这事情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最后和他所想的背道而驰。
大庆山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横插了一杠,南京百官瞬间蔫了,归降或是混乱一点儿没见,倒是被人家偷袭了一波。
这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耶律元宜完全是有苦说不出,当初之所以接下这个烂摊子,是因为众将推举不得不接下来,而今军粮将尽,前进受阻,如果不能尽快破城或是得到军粮,那么肯定会出现不测之变。
果不其然,他刚巡视军营回来,屁股还没挨坐,就有人来催命了。
这些天他被各营的催粮请求逼得没办法,他都快把头上仅有的几根头发抓秃了,可是没办法就是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军粮有缺是大忌,按说他应该向完颜晟要,但是从他前些天发往辽阳的求粮信石沉大海的情况看,这条路是指望不上了。毕竟完颜晟此时也是被再次反叛的北蒙整得焦头烂额,军粮也是紧张,自是无法来支援他。
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
一旦乱起,他就是个倒霉鬼,谁都不会放过他。
军帐外一声大喊:“将军,大事不好了!”
耶律元宜也是心头一紧,以为乱势已起,急忙问道:“何事?是不是有乱兵?”
“不是。”那来人正是他的副将葛尔朗,此时他脸色慌张。
“那究竟是何事?快快道来!”耶律元宜也是一急,大吼出来。
葛尔朗知道事态紧急,跪倒在地如实禀告:“将军,就在昨夜,十三营中有四营将领都被蒙面人刺杀,现在这四个营的士兵都当了逃兵,其他营也都人心惶惶,眼看大军就要分崩离析了!”
葛尔朗说得声泪俱下,好像死了爹娘一样,耶律元宜也是深有同感。
两人像难兄难弟一样抱头痛哭:“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
如今虽然士兵没有动乱,但四营将死兵逃必然引起其他营的哗变,到时候他们依然难逃死路。
耶律元宜现在心如死灰,他知道他离死已经不远了,最后的结局不是让乱兵杀就是被大庆山擒杀。
四营将士逃跑这不是小事,但直到现在他才得到消息,可见其他营的将领已经遭遇了不测,这时候乱兵恐怕已经在杀向这里的路上了。
跑?他的大营就在整个军营的最中心,往哪里跑?原本是为了利于指挥,但现在看来明显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耶律元宜彻底泪奔。
葛尔朗摸了摸眼泪,似乎觉得一个大男人哭太没有风度了,所以便站起来整了整衣甲让自己看着帅气一些。
不管怎么说,好歹死后还能体面一些。
但是随即他便想到,如果让乱兵冲来,想保全尸都不可能,怎么会有什么体面?
他瞬间脑补了一下,那惨状让他不寒而栗,这倒给了他一股动力,转头对一脸痛苦的耶律元宜道:“将军,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博他一把。”
“怎么博?”耶律元宜本来绝望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抓着葛尔朗的手问道。
葛尔朗也是个阴毒的,他眼珠子一转,当下想出来一个毒计:“我们不如放把火把军营烧了,之后乔装打扮混在乱兵中冲出去,好歹保存性命,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啊!”
耶律元宜虽然不是个仁慈的,但也被他的计策吓到,顿时拒绝道:“这不行,不行,将士们好歹和我同袍多年,怎么能如此残害?这不是要遭天谴的吗?”
葛尔朗冷笑一声:“将军乃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怎么现在却仁慈起来了?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将军此时优柔寡断,到时候定然成为他人刀下冤魂。”
耶律元宜被说得也是心中一动,暗道:“死贫道不死道友,不如就照此去办!”
当下他也是一发狠心,于是军营里一时之间火势大作,不少乱兵被蔓延的火势包围起来,而纵火之人此时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军营里惨叫渐渐,烧死烧伤者无数,远在南京城上的大庆山见这里火光大起,心中疑惑。
听了将官之言,以为是敌人的引诱之计,便坚守不出。如此一来数万大军毁于一旦,金国元气大伤。
自此,历时三个月的南征之战彻底失败,完颜亮在赵恪的帮助下成功稳定住了局面,而大庆山也开始了讨逆之路。
赵恪一直密切关注着南京的战局,而暗阁的密探不停地给他传递金国的消息,所以他可以说是比金国的两位皇帝还了解金国的全局。
当然,此次耶律元宜的纵火之计也是他的手笔。
葛尔朗这个人早就被他买通了,这一次倒是立下了一大功。
赵恪给了他一大笔赏金,之后又派人将耶律元宜杀了,将他的首级带给虞允文。
虞允文大喜过望,这一次他已经彻底明白了。大功劳都自己揽了过去,如此一来赵恪也就不会为难,倒是他得了大便宜老脸有些红。
不过,此次得胜还朝他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将会收获何等的声望。作为一名儒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生的抱负,此次当然为他带来无数声誉,但最让他满足的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的精神满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二字,古来便是无人可以摆脱,虞允文自然也不能免俗。所以他干脆坦然接受。
八百里加急的捷报传到临安,直接就呈递给了皇帝。然而一路上传令兵的呼喊,却是让宋朝国民精神大振。
“捷报!捷报!虞允文虞大人于采石矶大败金军!”
临安城不论百姓,商贾一齐欢庆,市场上比过年都热闹,乞丐都吃的比往日里好上许多,纷纷对虞允文感恩戴德。
相比于百姓的异动,官员的反应更加激烈。一时间朝野震动,百官纷纷上表赞誉虞允文。
这期间最高兴的莫过于赵昚,他刚刚继位不久就得到这样一场大胜,高兴地在诏书上写了好几个“好!”字,对于虞允文更加看重。
这一天,江防大营。从临安传来了赵昚的诏书,传诏使竟然是赵雄,这倒是让赵恪没想到。
这小子去年才中状元,今年竟然就能够为皇帝传诏了,这可是深受信赖的标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