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石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 烽火扬州路

    接下来的数日,赵恪都是除了练剑就是看书,《帝御》的内容无所不包,上到天文历法,下到诗词礼乐,全都是他所缺失的知识,这让他如饥似渴。

    其中最关键的御人识人之术被他丢在一边。他觉得自己凭着广博的见识和历史阅览量,这些御人用人都不用再看了,毕竟在这里,没有人能比得过一个拥有两千年知识堆砌的大学生的眼光。

    不过这些天他却不得不出去了,因为赵慎听说他一连十几天都不出门后,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说“再不出门就把他扔出宫去。”

    赵恪很无奈,这一次杨楠也没站在他这一边,说什么“你都快闷成书呆子了,宫里的老师说了,整天闭门造车没有用。你还是和那些公子们出去逛逛吧,不用担心我,我有宫里的女老师教我认字。”

    杨楠自从来了端仁殿,身受夏氏和皇后吴氏的喜爱,现在她已经可以自由出入皇后的寝殿华殿了,皇后甚至为了她亲自请了一名女官教她识字和礼节。

    对此赵恪瞠目结舌,不得不感叹:“三个女人一台戏,果然没错,女生之间的交往就是这么快。”

    皇帝赵构的嫔妃不多,皇后吴氏贤良淑德,文采过人,深受他的喜爱,吴氏说的话大部分他都会听,因为杨楠这层关系在,所以吴氏的枕边风就让赵构对赵恪的印象格外好。

    “赵恪是个不错的人才,年纪轻轻凭军功获官,受封汉州团练使,如今为何置之不用?你不是最头疼北边来的那些人吗?让赵恪去吧,毕竟是宗室子弟,靠得住些。”

    赵构果然听了她的话,诏曰:“宗室子赵恪,少年英才,前破金军于剑门,志勇谋略皆上层。升为讨逆将军,从虞允文北上扬州路,宣慰诸军。”

    身为中书舍人的虞允文很快便得到消息,起草诏书,因为顺路便随宫人一同前往端仁殿宣旨。

    一身官服的虞允文显得威严刚正,坐在端仁殿客位上与赵慎交谈。前番宣旨太监刚走,赵恪被支了出去送,虞允文便向赵慎说了这次北上的具体事宜。这次的事,具体只有两件,一是收编北方投效的军队,这件事没有几分勇略是办不成的,二是宣慰驻在长江边的江防大营,这一点没有威望是不能服众的。

    虞允文临到走时,忽然道:“王爷上次说的,是我疏忽了,那李丛是我乡人,本来觉得他在宫中颇有些势力,或可为臂助,现在想想那李丛好夸耀,却是有些周事不密。我已让人将他除了,王爷尽管放心就是。”

    赵慎点了点头,拱手道:“我儿在大人手下,办差之时若有不妥,大人可尽力劝导,慎感激不尽。”

    虞允文没想到,赵慎竟如此看重这个四子,急忙虚扶一把:“王爷使不得,这是应尽之责,我定会用心教他。”

    两人寒暄一番后,虞允文终于离开了。

    赵恪悄悄地跳进屋子里,看到赵慎一脸严肃地表情后呵呵一笑:“父王,那虞老头又来说些什么?”

    “胡说些什么!虞大人才学出众,乃国之栋梁,岂容你这小儿乱语?”赵慎眼神凌厉,气势颇有些骇人。

    不过赵恪却是不怕的,他早就摸透了他这个父亲的性格,对于外人表面温和内心防备,对于亲人却是表面严厉内心宽和。

    但是被父亲吼了几声,他也不敢再放肆,撇了撇嘴:“知道了,父王。虞大人说了什么?可是为了宣旨之事来的?”

    赵慎听到他服软,脸色一缓,点了点头道:“嗯,虞大人刚才还向我说了,此次你们的任务有两项。”

    “哪两项?”赵恪问道。

    “一项是收编北军,一项是宣慰江防大营。这都不是简单的事。我看这次你祖父是在考验你,如果你办的漂亮,以后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但是办的差了,职务丢了是小,还可能会受到惩罚。”赵慎眉宇间多了些担忧。

    “那我就去母后那儿和母后去说说,让她劝圣上收回成命,可不能让恪儿有什么闪失。”夏氏此时从外进来,听到这里出言道。

    赵慎有些微怒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些什么,这事是说收回成命就收回成命的吗?这是诏令不是儿戏!”

    夏氏自从怀了身孕之后还没被如此训斥过,当下心中一气,眼泪便掉了下来,哭哭啼啼道:“好啊,我看你是气多的没地儿撒了,我一片好心有什么错处,你偏要挑我的刺。你若厌了我,我这就回老家去,再不在你面前烦你……”说完转身离去,赵慎伸了伸手,想去抓住,但终究停在了半空,一甩袖子,坐在椅子上。

    赵恪看父母亲这样为他的事闹掰了,心中也有些不好受,当下暗示:“父王,母亲她可怀着身孕呢,你快去劝劝她,多说点好话哄哄,否则气大伤身,可别出了大事啊!”

    赵慎听到这儿,也不淡定了,一下子站起来,急忙对他道:“你的事不用担心,去了江北多多请教虞大人,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切记不可鲁莽惹事。”

    赵恪俯首道:“孩儿明白。”等他一抬头,哪里还见赵慎的人影,想必早已去哄夏氏了吧。

    他笑了笑,“没想到,我这位父王还是个疼爱女人的主,不过也好,母亲虽然出身不好,但胜在温柔体贴,对他这个不是亲生的儿子也很关爱,他们和睦相处自然最好。”

    这几日临安城里忽然传出一个消息,十四岁的普安郡王之子赵恪出任讨逆将军,将随扬州宣抚使虞允文出镇扬州。这一下子就像捅破了天一样,各方蠢蠢欲动。扬州路战火连天,让一个少年小子出镇扬州,虽说有虞允文这个文武全才在,但说出去也让人不敢相信。朝廷大臣考虑的是,皇帝的另外一层意思,这让普安郡王四子出镇扬州,算是掌兵了吧,难不成皇帝已经属意了普安郡王,要让他继位不成?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能简单地上书劝谏了,这可是皇帝的嗣位大事,一般人弄不好会掉脑袋的,如此一来谁都不想当出头鸟,赵恪出镇扬州之事就这样被落实了,甚至传到更远的地方。

    京口要塞,号称“江南的桥头堡”,曾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发达之地,享誉天下的精锐部队北牢军当时就驻扎在这里。

    现在这里依然是宋朝的闲塞,但自绍兴和议后金国就转变了进攻方向,主力移向西部,对付宋和西夏,京口从此便成了安全之地,赵恪的三哥赵惇在这里任参将,也就是副将。

    原本夏氏疼爱他,不想他出外为官,但是赵慎却不同意太过溺爱孩子,所以为他找了这个差事,本来他还很欣喜,以为父亲是疼爱他,特意挑的京口这个不危险,但是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父爱,他一直引以为傲。

    在四兄弟中他一直不同寻常,因为与赵慎形容最似,赵慎从小就很疼爱他,他什么都用的是最好的,就连出外为官也是在靠近京城的京口。而大哥赵愭任蕲州防御使,二哥赵恺任贵州团练使,都是边远之地,条件无法与之相较,但如今原本病弱不被看好的四弟,却是压了他一头,出任了讨逆将军,虽然只是个杂号将军,但好歹是正将,这让他想起自己还仅仅是个副将。

    一时间心绪难平,赵惇认为父亲的爱被这个四弟抢走了,父亲再也不是那个疼爱他的父亲了,于是在夜里喝上了酒。

    他叫上了平时玩的很好的几个京城公子哥,一起喝了个酩酊大醉,本来这不是多大的事,可不巧被正将看到,这下子遭了军法的棍子。

    正将看在赵慎的面子上也没真打,可是赵惇却是已经怀恨在心:“这个小小的京口守将就敢如此对本公子,等我父皇坐上宝座,我为太子,定要将此獠五马分尸!”

    赵惇被扶回了营房,一个人眼色阴沉,想了许久提笔写了封家书,信中道:“儿子长年戍守在外,不能体察尽孝,内心不安,愿父亲母亲让孩儿回京任职,以全孝顺之心。”

    他明白,如果直接叫苦连天,父亲一定不会应允,但若说要孝顺父母,父亲一定会答应。

    相信等他回了京城,以他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再加上他的一帮朋友,一定能混的比这里好一万倍。那个瘦弱的四弟,一定斗不过他。赵惇的心里如是想到。

    可是他却不知,在他离开王府的这几年,赵恪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已不再是那个躺在病床上的小少爷,不但身体在不停地锻炼下强健有力,而且智谋才学早已不是他可以想象的了。

    赵恪若是听到他这一番心声,一定会笑出声来。一个还没长大的少年,如何与他两世为人的人精斗?

    不过,赵恪可是没时间考虑这些的。他接到诏书的这几天,一直忙着整顿劳军的物资和选取人手。

    皇帝特许他从杭州的厢军里挑选一千人,这些人暂时负责一路的安全防卫,完成此次任务后就可以划到他的旗下。

    要知道这可是一千人的编制啊,不是那些私兵,是合法的统兵。南宋对于军队的把控极严,让他统领一千人已经是赵构对他的特别优待了。

    为此,赵恪对赵构也是亲近了些,原本他对于赵构是不怎么感冒的,要知道他最讨厌无能懦弱的皇帝,而历史上的赵构就是这样的典范。

    杀了忠臣岳飞,重用奸臣秦桧,向金称臣,缴纳岁币。不管哪一样,都让他对其起不了好感,如今虽然缓和了些,但总归是不看好的。

    此次领军要去扬州路,赵恪知道那里在明年将会爆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他当然不会错过,所以今年即将到来的正旦他决定就不回来了。

    至于杨楠,他是没办法带在身边的,虽然他也十分想让她跟着,但无奈军法不容,只好交代她让她注意从cd传来的消息,暗阁诸事皆交给吴不凡和王勇裁定。

    就这样,赵恪在正旦前几天的风雪中再次离家。

    这一去,谁也不知道竟然花去了一年的时间。扬州烽火连绵,北风呼啸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