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雨神
字体: 16 + -

第二十章:瞿昙悉达(求推荐票,求收藏!)

    长安城动,大兴善寺内。

    瞿昙升,王盛,李少雄一行人正玩的尽兴,大兴善寺方丈圆通大师正在开坛讲法。

    讲坛下方端坐这一个20岁左右的公子,这公子长相俊朗,玉面华服,一看就是贵族子弟。

    瞿昙升、王盛等人均对此人马首是瞻。

    “寿王殿下,近日在下结识一位奇人,此人有一双天眼。”

    “哦,说来听听。”寿王李瑁颇有兴趣。

    原来此人就是大唐开元皇十八子,寿王李瑁。

    李隆基和宠妃武惠妃的嫡子。

    这李瑁最出名的身份不是皇子,而是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第一任老公。

    瞿昙升就把与秦风打赌的事情详细的告诉李瑁,这家伙添油加醋,夸夸其谈,把秦风说的玄之又玄,同时也表明自己认输也是无奈之举。

    这一通的海吹胡侃,让寿王李瑁对这少年充满了好奇!

    “不会是一个江湖术士吧?”李瑁将信将疑。

    此时,几人正在一处山头眺望美景,突然一片乌云滚滚而来,刚才还艳阳高照,此时已经是乌云压顶。

    轰隆隆,轰隆隆……

    几声惊雷响起,瞬间豆粒大的雨点啪啪落下,雨点砸在地上腾起灰尘,树叶啪啪响动,砸在脸上一阵生疼。

    众人面面相觑,这雨来的太过突然,毫无征兆。

    但是雨势又大又急,根本来不及躲避,大家也没有带雨具,瞬间就变成了落汤鸡。

    山顶不高,但却是一座光秃秃的山顶,没有任何可以躲雨的地方。众人都匆忙下山躲避。

    “瞿昙兄,还愣着干什么,快点下山啊,小心着了凉。”

    但此时瞿昙升呆立在原地,似乎在思考这什么。

    “快点啊,瞿昙兄。发什么呆!”

    瞿昙升回过神来,迅速地追上王盛和李少雄,拉住二人。

    “王兄,李兄,稍等。”此时大雨瓢泼而下。

    王盛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怎么了,瞿昙兄?躲雨要紧。”

    “王兄,你是否记得前日那少年秦风曾说今日有大雨吗?”

    “哪个秦风?”

    “就是和我们打赌,猜出那小妞亵衣颜色的那少年。”瞿昙升急切地说。

    “他好像确实这么说了一句。这又如何?”

    “如何?”

    “王兄,难道他未卜先知?”

    王盛回过神来,意识到什么。“这么说来,真是如此。”

    “不错,瞿昙兄,我记得很清楚。”李少雄吐了一口雨水说道。“当日瞿昙兄邀他今日一起出游,他顺口说了一句,说什么,天气预报有大雨,不易出游。然后就借口说今日有约,拒接了瞿昙兄。”

    “难道他已经提前预知今日有雨,所以才不愿与我们同游?”

    “果是如此,那他……”

    “瞿昙兄,令尊瞿昙大人可是我们大唐最有名的天象专家,可是他也从来没有这么准确的预测过大雨吧!”

    三个人不敢猜下去了,冒雨火速下了山。

    瞿昙府内,瞿昙悉达正在专注地研究一架铁浑仪。

    这瞿昙悉达正是大唐太史监最高长官太史令。

    唐朝的天文机构叫太史监或太史局,最高官员叫太史令、太史监令、浑天监令、司天监等。

    一开始,是从五品的官员,到唐玄宗时期,升到了正三品,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最高位置。

    唐朝时期,政府对天文极为重视,秦风知道唐玄宗时期,单单太史监在编人员达到700多人。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天文台了。

    而最高长官太史令,是正三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各部委的部长,俸禄也是很丰厚的,每月的米就有四五百旦,还不算其它的银钱,估计这是世界历史上,天文学家能获得的最高待遇了。

    瞿昙家族从瞿昙罗至瞿昙晏,四代供职国家天文机构。

    其中瞿昙罗至瞿昙还曾先后担任过太史令﹑太史监或司天监经一百十年。因此,人称瞿昙悉达为“瞿昙监”。

    “父亲,这世上是否真有奇人可知天地,测风雨,知冷暖?”

    瞿昙悉达抬头看着一脸凝重的瞿昙升,这个儿子向来不学无术,对家族传承的天文学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对于自己老爹司天监的官位也是嗤之以鼻。

    今日为何突然又感兴趣了?

    “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神一样伟大的力量主导着,这个力量很神奇,也足够的强大。

    我相信日出月落,星辰出没,风雨雷电,冬雪夏暑,皆是被这神奇的力量所主导。

    这种力量强大到可以毁灭天地万物,包括我们,在这种力量面前,一切是渺小的。”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为何如此强大?”瞿昙升来了兴趣。

    “这种力量爹也在一直观察研究,但始终一无所获。

    不过爹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探索到其中的奥妙。这也是天文学的神秘之所在。爹希望有一天你能做到。”

    “孩儿谨记爹爹教诲,当不负爹的期望。

    孩儿还有一个问题,这种力量是否有迹可循,是否可预测预知。”

    瞿昙悉达面露喜色,“升儿,你长进了。能想到这样的问题,着实不易。”

    “理论上讲,这种力量是有规律可循,可以预知的。譬如日升月落,360个昼夜一个四季轮回;譬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历法《九执历》,均是根据这种力量的规律来完成的。”

    “父亲,如果我对你说,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可以预知风雨,你可相信?”

    “十几岁的少年?”瞿昙悉达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你是说一个少年,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预知风雨?哈哈哈!我相信在我们大唐的地界,还没有能预知风雨的人。就算有,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生呢!”

    “可是,父亲,难道这世上就没有真的能够预知风雨的人吗?”

    “从道理上来讲,这种人是存在的。三国时诸葛孔明借东风打败曹操百万大军,传为千古佳华;近闻天师袁天罡可呼风唤雨,可那只是传说或是偶然得之而已。不足以信服。”

    瞿昙悉达若有所思,“据为父多年的观察,结合先辈的记载。我认为风雨的形成与云有莫大关系。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大雨时必是乌云密布,或是阴云遮天。”

    “为何?据我推测那是因为云就是雨的化身,它们集结在一起,遮天蔽日,太阳都无法穿透它们。它们在天上时为云,落到地上即为雨。”

    “儿子明白了,所以说有经验的人看到天上的乌云就可以推测出大雨将至。”

    “是这个道理。”瞿昙悉达点头道。

    “那也就是说只能是看到乌云以后,才能确定是否有雨?”

    “理应如此。”

    “可是父亲,为何有人两天前艳阳高照,万里无云的时候就可以断定两天后有雨呢!”

    “什么?”瞿昙悉达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