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柱国
字体: 16 + -

第三十六章 纸媒时代

    杨素听光熹问他,就把一早准备好的话说出来:“皇上,微臣生病的时候就在思索,除了科举以外,朝廷还该如何反映和引导舆论。言官们不思进取,只知钻营如何留名于后世,实在是我朝于舆论引导上的缺失太过严重。”

    提到言官二字,光熹心中就生了恨意,但他喜怒不形于色:“杨卿,你说的朕能大致理解,只是引导舆论谈何容易,你可是有了定计?”

    杨素扫了一眼叶一清,见他微微点头,便开口说道:“要想做到‘三立’实在太难,读书人何以名留青史?那就要借用现有制度,而最容易的,就是上书弹劾,因为但凡经过内阁的奏疏,都会留档以供后世史学研究。”

    李正轻咳一声,说道:“杨大人,您要是想讨论奏疏留档的问题还是算了吧,这可没有改革的余地,我和叶大学士都不会同意的。”

    杨素摇了摇头:“下官当然明白奏疏留档的重要性,下官想说的是,指望这种方式能够青史留名不过是镜花水月,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若是能够由朝廷推广一种名传现世的手段,那些求名的自然会把视线转向这里。”

    光熹叹了口气:“杨卿,还以为你有什么新的花样...唉…名传现世无非是著书立说,你刚才还说‘三立’很难做到。”

    叶一清见光熹失望,立即出列力挺学生:“皇上,您未在书院读过书,应该不曾听过时文集。此文集不定期发行,收录各地考生优秀的八股时文编纂成册,凡是能够入此文集的考生,都会在学生中积累大量的名望。王继芳王修撰以首辅弟子的身份考取状元,却能让众人心服口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文章连续五次出现在时文集中。”

    既然提到了王继芳,李正也只能出列附和:“王修撰依靠真才实学考取状元,但若没有前面的铺垫,只怕老臣也会受百官攻讦啊!”

    杨素趁机说道:“皇上,王修撰未应官便有如此名声,这时文集不知起了多大作用!若是由朝廷定期发行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印刷出版物,有多少人会对成为其中文章的作者趋之若鹜呢?”

    光熹微微一怔,隐约抓住了点儿什么,喃喃自语:“若是能够由朝廷控制其中内容,自然再好不过了。凡是想要发表文章的,都得通过监察,那些骂朕的,别人却是连看都看不到!”

    杨素见光熹思索,便继续解释:“其实西汉初期就有《邸报》用于传递军情,后来内容扩展,包含皇帝的诏令、官员的奏章,官吏的任免情况和其他朝廷大事。但是这些内容只阐述现实发生的事情,不加入任何评论和思想,根本没有文章作者的说法,加上从未定期大量发行过,自然无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李正见光熹还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只好由他出来泼冷水:“杨大人,你刚才说定期大量发行,不知是怎么个定期法,大量又到什么程度?目前国库空虚,很难拿出巨额的银子来支撑。”

    杨素生病这段时间想的就是这些问题,早就有了对策:“下官已经考虑过这些问题,下官的解决思路是办两份五日一刊的报纸。其一为《大华官报》,积极宣传朝廷的重大决策并加以评论分析,及时传播各部信息、各地大事,作为我朝官员的内参。”

    他歇了口气,又继续说道:“其二为《大华民报》,减少朝廷大事的比重,增加娱乐版块,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戏曲民俗、诗词歌赋之类的内容,增加能够盈利的广告版块,通过广告版块达到两份报纸的收支平衡。”

    光熹乍一听到新词,饶有兴致地问道:“何谓‘广告’?是西洋的舶来词吗?”

    杨素这才想起似乎没有“广告”、“报纸”的概念,只是有了《邸报》做铺垫,光熹能够理解后者,却想不通前者,是以解释道:“这‘广告’一词取的是‘广而告之’之意,是一种公开而广泛的宣传手段。皇上,若是这《大华民报》每次发行都超过万份,商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李正哼了一声,说:“杨大人,全京城识字的一共才多少人?而且你可知道印刷万份报纸需要多少时间?”

    杨素笑着摆了摆手:“李大学士,不识字便读不得报吗?下官要让这两份报纸五日一刊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技术原因,我朝虽有木活字、铜活字的印刷技术,但是因为印刷出版物的固定,还是雕版印刷效率更高;其二就是为了针对看不懂文字的人群,广告除了商家字号以外,一律用图画展示,而雕刻图画的雕版也是非常耗时的。”

    光熹听到这里眉头一皱:“还是不对,谁会为了专门看广告而去阅读报纸?”

    杨素暗道还真有这样的人,但他当然不会说这么荒唐的话,而是微笑着说:“皇上,报纸不一定要以个人为名义进行购买。就拿京城中的百家青楼来说,客人们等着红姑娘出来献艺之时非常无聊,自命清高、附庸风雅的又不愿意去看那些别的歌舞污了眼睛,随手取来报纸阅读不是最合适不过?一家青楼订报二十份还是说少了呢!”

    叶一清对杨素拿青楼举例有点儿不满,瞪了他一眼,出来圆场:“客栈,酒楼,茶馆,衣铺这类可能需要等待的地方,都可以购买报纸以填补客人零碎的时间,就算客人不识字,看看画也是好的,有报纸就会比没有报纸的更加受人欢迎!”

    华朝虽然出版印刷经史子集比较多,但是这些东西的雕版都是现成的,刻版工匠大多只是记录在册,一个个都不用响应轮役,在外面赚起了外快。

    工匠们既然是轮役,就不用考虑人工成本的问题,在报纸印刷方面只要考虑纸张,墨水的银钱即可。而销售更是简单,走一走户部的渠道就行,银差们上门收税,随手卖份报纸总不难吧。

    其实说到底,报纸是个新鲜事物,图的就是一个时尚,真有那个闲工夫,茶馆里不是有唱曲说书的嘛,字儿读不懂,总能听得懂。但报纸通过广告达到收支平衡,不以出版发行赚钱,这就有了价格优势。

    一家酒楼每刊订上二十份,一个月百来份报纸才能花几个钱?客人坐下之后把报纸往人家手里一塞,到了上菜的时候再取回来,这就是一种服务质量上的提升。

    光熹把办报的事情从头到尾思索一遍,发现其中关节似乎都已打通,便点了点头:“朕说不好,只是觉得应该可行,咱们不妨试试,现在户部能拿出的银子不多,杨卿还得自己多想办法。”

    杨素恭声说道:“皇上,这第一期报纸,微臣只准备发《大华官报》五百份进行试探,其中最显著的位置想留给您的文章,看是不是真的有引导舆论的作用。不过没有广告板块,不能完成自给自足,还需要户部拨一点儿银子。”

    叶一清也出列帮着说和:“皇上,五百份报纸所需甚少,臣觉得可行。”

    光熹点了点头,正要说话,却听李贤忽然开口:“皇上,老奴觉得这报纸的差事还是交给司礼监来做吧。司礼监经厂工匠总数超过千人,历代印刷的书籍都是从此而出,经验丰富呐!”

    李正、叶一清对视一眼,心道:“果然没有看错这个李贤,他因为东厂厂督的事情和外廷撕破了脸皮,现在终于露出本来面目了!”

    李正清了清嗓子,出言反驳:“皇上,司礼监经厂印刷的各种书籍,印刷量最大的是《佛藏》、《道藏》、《番藏》,以及每年度的《历书》。而国子监则不同,印刷包括制书、杂书、类书、韵书及经、史、子集等八大类。皇上若想以《大华官报》引导朝廷舆论,那就不可将其印刷交给司礼监。”

    这话说出来就比较诛心了,基本是在讲读圣贤书的文人,是不太看得上宦官搞出来的出版物的,可把李贤气了个够呛,他朝在下面眼观鼻鼻观心,一句话不说的董遂良连使眼色,要这位东厂厂督出来帮忙说话。

    董遂良额上见汗,他看了一眼杨素脸上若有若无的笑容,出列说道:“皇上,老奴觉得,这点子是杨大人出的,不是有句话叫‘君子不夺人所好’吗?这报纸的差事还是由杨大人总领最为稳妥。”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李贤更是万万没想到早上才和董遂良通了气,才半天不到的时间就被他从背后捅了一刀,脸上表情急变,闭上嘴盯着董遂良不再说话了。

    光熹也好奇董遂良究竟和外廷达成了什么合作协议,他大有深意地看了眼杨素:“这就叫‘一事不烦二主’,既然是你出的点子,那也让你去落实好了!”

    叶一清不知杨素用的什么法子拉拢了董遂良,但他反应极快,压下心中惊讶,对光熹说道:“皇上,臣以为不妨观察《大华官报》的成效,再对东厂的职权进行研究讨论。”

    董遂良也立即附和:“老奴也觉得应该如此。老奴在外面办差的经验少之又少,跟各位大人实在比不了,还是先多学习学习才能为皇上分忧啊。”

    光熹见董遂良抱大腿如此之快,哂笑一声:“早知你们弄出这些个官报、民报是另有所图,也就是这点子是杨卿出的,否则朕绝不会这么轻易让你们过关。就按你说的意思办,咱们先看看这个《大华官报》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李正眉头一皱,再看杨素的目光就有些变了,心想:“文武百官耗尽心力也难说服皇上改变访防‘妖言’的想法,这杨素一出马就让他回心转意,怕是只有‘简在帝心’四个字才能形容,也不知他上次处理袁锦江的事情到底是如何行事的?”

    杨素躬身说道:“微臣领旨谢恩,定不负皇上所托!”

    光熹点了点头:“你确实没叫朕失望过。李贤,笔墨伺候,朕要先为这《大华官报》题写报名,然后再写一篇文章。”

    此时正在御书房内,李贤片刻便帮光熹铺好宣纸,只见光熹凝神提笔,潇洒地写下“大华官报”四个大字,又再另一张纸上写就文章:“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历撰列辟,以迄于秦。率迩者踵武,逖听者风声,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续《韶》《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

    这位仁兄也是厉害,大概是对封禅这类贤君的事情梦寐以求,文章上至三皇五帝,下至秦汉,各种假大空的话提笔就来,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杨素严重怀疑以华朝的印刷技术可不可以在一张八开的纸上把文章印完整。

    叶一清、李正两人反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品评几句,说哪个典故用的好,哪个词用的精妙,最后竟然一致评价:“皇上此文直陈胸意,又以敬慎小心,居安思危自勉,实在是传世之佳作,百官读了必然心有所感啊!”

    光熹似乎也很得意自己的作品,哈哈大笑,让李贤将文章递到杨素手里,说:“杨卿,朕已经极力为你促成此事,下面就看你自己的了。”

    杨素领了光熹的题字和文章,几人一起走出了御书房,此时天色很暗,正下着绵绵的细雨,董遂良贴近杨素身边说道:“杨大人,最近这天气就没怎么放晴过啊...额...户部那边的款项,还得您帮着出面说和说和。”

    一旁的叶一清和李正这才明白杨素用了什么办法说服的董遂良,只是这董遂良话题转换极为生硬,又说的太过直白,听得他们眉头直皱。

    杨素反倒是浑然未觉,他盯着天边的乌云,轻声说道:“纸媒时代来临了,这天也该放晴了才对。”